摘 要:为了丰富传统钢琴课程教学模式,以钢琴合作课程为对象,深入研究艺术院校钢琴合作课程建设的有效策略。通过阐述这门课程建设的价值和意义,分析当前艺术院校钢琴专业课程现存问题,提出科学可行的钢琴合作课程建设策略,旨在促进高校学生提升专业能力、拓展知识广度,增强其音乐表演、团队协同及艺术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高等艺术院校;钢琴合作;课程建设;实施策略
注:本文系2023年度吉林艺术学院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高等艺术院校钢琴合作课程的建设研究与实践”(2023X014)研究成果。
钢琴合作(又称协作钢琴),是指在音乐演奏过程中多个音乐家协同演出的一种形式,或是将声乐、器乐等经典作品乐队部分移植到钢琴键盘,通过强调音乐作品中不同部分之间的对话和结合,提升艺术作品的审美高度。因此,深入研究如何建设高校钢琴合作课程,提升学生协作钢琴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钢琴合作课程建设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通过与声乐系合作,钢琴专业学生既可以深入理解声乐作品的表现要求和情感表达需求,又能够在瞬息万变的演唱表演中锻炼对节奏和音高的敏感度,切实增强自身钢琴视奏能力和即兴伴奏能力,为之后的演出提供更加全面的准备,提升就业竞争力。
第二,通过与管弦系、国乐系合作,钢琴专业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如何在不同音乐风格中进行协调演奏,还能够体会到各个乐器之间的互补性,在音乐演奏中更加注重与其他乐器的和谐关系。可通过多种体裁的音乐演出,让学生体验不同作品风格和演奏技巧,进而拓宽其音乐视野。
第三,在交响乐中,钢琴部分扮演着丰富和引导的角色,通过参与交响乐团的排练和演出,学生能够获得大型作品演绎的过程体验,学习如何理解和融入整体的音乐氛围。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在大规模音乐作品中的表现力,还能够使其掌握复杂的节奏与和声结构。同时,在合唱演出中,钢琴弹奏者要与合唱团密切配合,确保合唱的和声美感与节奏统一,以提升其演奏水平[1]。
第四,在现代音乐产业中,钢琴家不仅要具备独立演奏的能力,还要拥有良好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通过参与各种合作演奏的项目,学生可以积累丰富的实战经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钢琴合作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资源,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与其他专业学生之间的联系,拓宽其职业发展道路。同时,钢琴合作课程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提供了更多选择,包括独立演出、伴奏、教育和作曲等领域。
二、高等艺术院校钢琴课程现存问题
(一)传统教学观念影响
在钢琴课程教学中,通常遵循“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强调技术训练和独立演奏技巧的提升。在此背景下,教师被视为知识的传递者,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钢琴弹奏水平,但也存在显著的局限性。一方面,这种单向知识传递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课程教学实践缺乏互动性、配合性,导致学生的合作演奏和团队协作能力有所欠缺;另一方面,钢琴专业学生过于注重个别练习和磨炼技巧,缺乏与声乐、器乐表演者共同合作的机会,难以有效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容易在实际演出中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
(二)钢琴基础水平差异
在艺术院校钢琴专业中,学生钢琴演奏能力存在差异,对教学过程和学习效果造成了影响。这是因为一部分学生进入艺术院校前接受过系统的钢琴教育,具备一定的演奏技巧和音乐理解,而另一些学生演奏基础相对薄弱。这种差异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课程教学难以均衡,需要教师兼顾不同水平学生的问题。这不仅影响了课程教学效果,还容易加剧学生的焦虑和学生之间的竞争。二是不同演奏水平导致部分学生在理解乐曲节奏、音准及表现等方面出现障碍,合作演奏效果不佳,导致学生产生挫败感。
(三)课程教学形式单一
一是多数课程内容均以教师讲解和示范为主,学生实践机会受限,只能在课堂上进行短暂的练习,限制了学生在音乐实践和创造上的尝试,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二是钢琴课程教学侧重于演奏技巧的传授,忽视了音乐理论、乐曲历史及即兴演奏等内容的融合,导致学生音乐认知和体验较为单薄,难以培养全面的艺术素养;三是课堂教学缺乏合奏、伴奏等合作形式,学生无法体验团队合作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创作能力[2]。
(四)学习体验十分孤独
传统的钢琴学习是一种较为孤独的体验,钢琴专业学生往往需要在练习室内进行长时间的独立练习,尤其在面对技术性强的曲目时,比如肖邦、李斯特练习曲等,孤军奋战使其倍感孤立无援。这不仅会让学生感到技术上的挑战,还会导致其在情感上产生孤独感,进而影响其学习热情和自信心。同时,钢琴学习的竞争性也加剧了孤独感,高等艺术院校钢琴专业学生之间存在大量竞争,如争取专业奖学金、演出机会和师长的关注等。在这种紧张氛围下,学生在追求个人发展道路上变得更加孤独,难以形成良好的同伴支持系统。
三、高等艺术院校钢琴合作课程建设策略
(一)科学设置钢琴合作课程
为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和合作能力,需要合理设置钢琴合作课程,以确保后续各项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首先,艺术院校应根据学生年级、专业背景及技能水平进行分级,即从简单的四手联弹和基本的声乐伴奏入手,帮助学生认识合作伴奏,激发其学习兴趣,再逐步引入更加复杂的合作形式,比如乐团钢琴伴奏、钢琴与其他乐器重奏等。这不仅符合学生的学习节奏,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增强学习积极性。其次,应该事先确定钢琴合作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以指导课堂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业评估,比如在钢琴伴奏课中,目标是掌握基本的伴奏技巧、提高作品表现力、增强与演唱者的默契等。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学习方向,提升课程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果。最后,结合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作品、各种风格的曲目(古典、流行和民间音乐等)以及适合不同演奏者的合奏编排,鼓励学生尝试多种形式的合作演奏,促进学生在多样化的音乐环境中探索与实践。
(二)锻炼钢琴协奏基本技能
1.演奏技巧和视奏能力
技巧练习不仅包括手指的灵活度和力度控制,还涉及音乐表现的细腻程度。这要求教师鼓励学生在练习中关注音色的变化、踏板的使用及动态的处理,以适应不同演出场合的要求。学生还要学习钢琴合作中常见的合奏、伴奏技巧,以便于在合作过程中更好地支撑作品主旋律,或与其他乐器协调演奏。
视奏能力指的是学生经过长时间练习后,可以快速且准确地弹奏乐谱上的内容。这项技能在合作演奏中尤为重要,主要是因为学生经常在临时安排的情况下参与演出。因此,艺术院校应该设立专门的视奏课程,通过定期的视奏训练,帮助学生培养快速识别音符、节奏与和声变化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合奏能力。
2.基本指法和左手伴奏
良好指法规则的使用是钢琴独奏和合奏的核心,既可以提高演奏的流畅度和准确性,又能够减少钢琴演奏中的疲劳。教师应该教授学生不同曲风的指法技巧,帮助学生辨别使用什么指法最高效,比如古典音乐中的分解和弦、现代流行歌曲中的流行指法。尤其在与其他乐器合作时,学生要灵活运用指法进行快速转换,从而更好地适应不同音乐要求。
常见的左手伴奏类型有柱式和弦、半分解和弦、全分解和弦等,有效的左手伴奏技巧能够为演奏者提供稳固的和声基础。专业教师应注重传授学生常见的伴奏模式,结合具体的乐曲进行实践训练,并教会学生如何在保持伴奏稳定的前提下,与主旋律或其他乐器进行动态互动,调节左手强弱和音量,以达到良好的音乐效果[3]。
3.听觉技能和情感分析
听觉技能是指学生在演奏过程中对各个要素的敏锐度和辨别力,包括音高、节奏、和声、音色和动态的变化。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系统的听觉训练课程,帮助学生提高对和声的识别能力,比如分辨大调、小调和各种和声构造,并指导其完成节奏和韵律的练习,通过打拍子、节奏模仿等增强节奏感,使其在音程识别练习中培养敏感的耳朵,能够识别各声部的音高,迅速做出反应。
情感分析主要涉及学生对乐曲内容的理解与表现,通过深度剖析乐曲的历史背景、作曲意图及风格,学生可以清楚理解作品所要传达的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析音乐作品的情感变化,讨论哪些音乐元素能够传达特定的情感,并探讨如何在演奏时表达这些情感,引导学生在作品弹奏中进一步深化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和感受。
4.读总谱及演奏协奏曲缩谱
总谱是多声部音乐作品的完全表现形式,包括所有乐器和声部的音符、节奏等信息,熟读总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整体结构和各声部之间的联系。教师可通过系统性指导,采用拆分声部、分析各部分功能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读谱能力,让学生逐步掌握阅读总谱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为合奏演出做准备。
协奏曲是由乐器独奏和乐队伴奏所组成的,缩谱则是乐器声部的简化版,以便于钢琴伴奏者和独奏者合作。学生需要学习如何快速识别缩谱中的关键信息,及时把握乐曲的主要旋律和伴奏特征,并根据乐曲发展适当调整,提升钢琴合奏的默契度和表现力。
(三)完善钢琴合作舞台实践
舞台实践对于培养音乐表演人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实际演奏的舞台,还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包括自信心、舞台表现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第一,每学期都可以安排1—2次的正式音乐会,为学生提供宝贵的演出机会。其可以涵盖各式各样的合作,比如四手联弹、声乐伴奏等,让学生在不同合作环境下锻炼应对能力,并邀请外部专家和其他院校学生参与,拓宽学生音乐视野,增加竞争性。第二,为增强合作演奏的多样性,可以组织跨专业合作演出,比如与声乐、管弦乐的专业学生进行联合彩排和演出,不仅有助于学生相互学习和提高,还能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提升协同演奏的整体效果。第三,每次舞台演出后,艺术院校可以组织反馈会议,邀请教师、学生及观众代表参加,通过分析演出表现,教师给予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自身优点和不足。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可以增进课堂教学与舞台演出之间的联系,进而形成良好的教学反馈循环[4]。
(四)提升专业教师能力素养
在高等艺术院校钢琴合作课程建设中,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课程最终实施效果。因此,艺术院校应该建立系统的培训机制,针对钢琴专业教师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活动,包括合作演奏的教学方法、课堂管理技巧和音乐表演心理学等,通过邀请国内知名钢琴教育家、演奏家开展专题讲座和示范教学,帮助教师学习前沿教学理念和技巧,并鼓励教师之间进行经验讨论和分享,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提升。同时,也要给予教师一定的支持力量,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研讨会、音乐比赛、专业培训等,让教师接触不同的艺术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拓宽自身音乐视野,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艺术修养。通过定期组织教师观摩优秀教师课程,让教师了解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其学到多样的教学经验,实现个人成长,并将专业发展直接反映在教学实践中,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艺术表现。另外,艺术院校可以建立一个在线交流平台,让教师能够随时分享教学资源、课程设计、学生演出等信息。通过这种形式,教师不仅可以在专业上得到支持,还能够在情感上建立起积极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学团队氛围[5]。
综上所述,未来,钢琴合作将在我国音乐艺术的各个领域遍地开花。这要求高等艺术院校与时俱进,积极面向社会市场需求,通过科学设置钢琴合作课程、锻炼学生钢琴合作基本技能、完善钢琴合作舞台实践、提升专业教师能力素养等一系列有效举措,构建符合本校发展的钢琴合作课程体系,进一步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音乐素养和艺术修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晓婷.高职艺术院校钢琴专业学生的协作钢琴能力提升研究[J].当代音乐,2023(10):92-94.
[2]沈丹.当下综合性高校协作钢琴课程体系的构建[J].戏剧之家,2022(9):169-171.
[3]刘惠明.协作钢琴教学在广州大学的实施探索[J].文艺生活(下旬刊),2021(12):199-200.
[4]秦振.探究高校钢琴艺术指导课程对培养合作艺术人才的重要性[J].大众文艺,2023(11):217-219.
[5]刘珈.高校钢琴弹唱混合式教学探究[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3(9):24-26.
作者单位:
吉林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