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视角下观念摄影课程的授课内容探索

2024-12-31 00:00:00孔艺霖庄原
大观 2024年10期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摘 要:观念摄影作为一种实验性和反传统的艺术形式,强调通过摄影媒介传递深层次的思考和探析,而非仅仅依赖技术手段。通过回顾观念摄影的代表性人物及代表作品的创作理念,思考可以借鉴的创作方向,并分析观念摄影在高校摄影专业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索其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中的出发点。同时,分析观念摄影课程的授课内容设置与结构特点,尤其是人文性、风格化、自由化以及解构与重构四个方面,以及如何将观念摄影代表性艺术家的创作理念融入教学,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创作风格和开放的创作意识。

关键词:观念摄影;后现代主义;创作意识;跨媒介表达

在教育变革推动下,摄影学科教学变得更加多元和互联,为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了广阔天地。观念摄影,作为后现代艺术的关键流派,其发展不仅深刻塑造了艺术界,还在社会文化中激发了新的思考和应用。这一流派凸显了时代的特色,并且派生出实验摄影、先锋摄影、概念摄影和前卫摄影等多种形式。观念摄影强调实验精神和对传统的挑战,通过摄影表达对个体差异和可能性的深入思考,鼓励人们深入探讨重要的人生问题,摆脱了对传统摄影技术和表现手法的依赖。

观念影像的起源与绘画的概念论紧密相连。20世纪初,德国艺术家莫霍利·纳吉提出“Conceptual Image(概念图像)”,虽未直接定义观念摄影,却为后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铺路。观念摄影成为艺术家传达思想和理念的手段。艺术家超越传统审美,通过创意构思展现自己对人类存在状态的深刻洞察,引发观众深层次的思考。20世纪60年代,观念艺术的兴起对传统艺术观念产生冲击,艺术家运用多样手法表达新理解,挑战旧有体系。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等新形式因观念艺术而受到关注,摄影作为记录工具在其中扮演关键的角色,记录和传播艺术创作。

一、高校摄影专业课程建设现状

除摄影、影视制作等专业必修类课程外,大部分院校也开设了摄影选修课程。传统胶片摄影随技术变革已逐渐式微,但因其在特定需求下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所以依然受到重视。时至今日,胶片摄影仍是摄影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同时,大部分院校专业实验室建设投入也逐年增加,对于相关专业学科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学科结构全面优化,成果喜人。

高校学科建设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同时吸纳先进教育理念。在后现代主义思想影响下,教育领域日益重视跨学科课程的构建与实施。以艺术教育为例,课程内容的设置不再局限于传统艺术学的范畴,而是扩展到了与艺术研究紧密相关的众多领域,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这种教育模式鼓励不同艺术专业的学生拓宽学术视野,深化对艺术与社会现象之间联系的理解。

观念摄影相关课程一般面向摄影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课程以主题性研究为主,强调作品的完整性与艺术价值,要求学生投入一定时间与精力,在创作过程中体现思想性与艺术性。通过主题设置、实践、提案、教师评价、拍摄制作、展示交流、学生互评等环节,引导学生完成观念摄影作品创作。课程不仅传授技术知识,更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和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提出独到见解,形成独立的价值观。课程强调人文精神,鼓励学生从当代视角出发,深入观察和体验生活,将个人视角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

二、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摄影创作观念

摄影艺术自诞生之初,便内含观念性,尽管最初未有明确定义。观念在不同时代和语境下虽有不同诠释,但其核心始终未变。摄影作为一种新兴媒介,与传统艺术相比,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觉体验,蕴含着无限的理想主义和艺术创造力。贝尔纳·弗孔作为创造后现代主义艺术嚆矢之作的摄影家,不仅深挖摄影的内在特性,更重新定义了摄影作为艺术表达工具的角色。他的工作重心从单纯记录对象转向强调观念传达,将此置于当代摄影艺术的核心位置。这一点成为后现代艺术发展和变革的标志性特征。

在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下,摄影不仅是记录现实的工具,更是表达思想、情感和观念的重要媒介。当代摄影艺术家可以从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的创作中学习如何在摄影作品中融入更深层次的思考,如何通过摄影表达个人的独特视角和对世界的深刻理解。这种创作理念的学习和应用,将有助于推动观念摄影在当代艺术中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艺术学科教育,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这种转变促使学生以摄影为媒介,超越传统美学,探索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新途径。观念摄影课程不仅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而且培养他们深刻理解艺术与社会现象的能力,使其能够以多元视角在全球化背景下创作和交流。

摄影学科致力于培养具有高度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观念摄影课程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这些课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艺术创新能力,还能够增强他们的文化意识。通过结合理论与实践,学生对摄影技术与艺术表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拓宽了职业道路。

观念摄影课程鼓励跨学科学习,提升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课程还帮助学生掌握最新技术趋势,保持技能的现代性和相关性。观念摄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其能够探索和表达多样化的观点和情感,丰富艺术表达的深度和广度,为培养具有独立创作能力的专业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三、观念摄影课程的授课内容设置与结构特点

(一)人文性——“人”的主体性

观念摄影对于“人”的关注,在贝尔纳·弗孔的作品中尤为显著。他擅长捕捉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的自我探索和社会适应,将人物置于既熟悉又陌生的情境,展现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及其社会化过程中的困惑与探索。这种手法不仅深刻体现了人的主体性,还彰显了个体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表达。以贝尔纳·弗孔的装置摄影为例,在“悠长假期”系列中,贝尔纳·弗孔利用梦幻的置景和色彩风格,创造出一种超现实的氛围,增强了作品的视觉吸引力,也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了隐喻性表达。画面主体通常是将人体模特和儿童组合在一起,展现记忆里的童年。该系列作品的创作跨越1976年至1981年,人体模特和儿童的形象在“悠长假期”系列的后期渐渐变少,也是在传达童年对于个体的成长来说,在逐渐褪色。

中国摄影艺术家钟维兴说,我们的摄影工作者的思路有二:一是以纪实、新闻为起点,反映现实,突出技术,准确体现曝光、构图,精确运用机型、镜头;二是当代艺术摄影,注重哲学思考。技术的瓶颈在消失,毕竟每个单反的说明书的厚度都比肩课本。而真正的痛点往往在思维上、哲学思考上,以及对人生、对社会、对自己艺术的态度上。现实社会中的所有客观存在都是摄影师需要关注的对象,但客观存在通过人的眼睛观察、审视,强调人的主体性并不是要在哲学论题上突出对立,而是要让人更关注自身、关注社会。在课程设置中,充分体现人文主义教育的理念,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知识背景以及差异化的理解能力,适当融入人文社科类教育内容,有利于提升学生思想水平及人文素质,树立有深度的艺术观和立意崇高的作品观。

(二)风格化——创作思维的培养

观念摄影之所以独树一帜,是因为它打破了传统摄影对现实世界的直接复制和客观记录的局限。与风光摄影或纪实摄影相比,观念摄影不依赖于对现实场景的直接描绘。它挣脱了现实复制的束缚,自由穿梭于客观世界与艺术家的主观感受之间,形成了独有的叙事手法和艺术风格。

中国著名摄影师马良和美国摄影家哈里斯曼的创作观体现了观念摄影的核心:个性化表达和超越传统记录的探索。观念摄影强调的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摆拍和后期,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特的创作风格。正如贝尔纳·弗孔的作品所展现的,艺术家的选择定义了其艺术身份。因此,教育课程应超越技术教学,深入挖掘摄影的哲学和概念性议题,激励学生吸收并融合经典与当代的创新元素,实现个性化的艺术表达。为此,课程内容着重于思维培养,鼓励学生从概念出发,构建具有深度和连贯性的项目。这一系列的教学策略旨在帮助学生逐步塑造自己的艺术语言和风格,为在摄影领域形成独树一帜的艺术声音打下坚实基础。

(三)自由化——解除器材限制

“不想做技术的奴隶,就不要在技术中挑花了眼。”摄影的进步与媒介的演变密不可分。直到今天,摄影作品是采用彩色还是单色,选用何种纸张,以及采用何种表达手法,这些选择依然至关重要,因为摄影是一种具体的艺术形式,其展示方式对于作品的最终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然而,艺术创作中没有一成不变的工具,只有最适合当前创作需求的工具,没有绝对正确的表达方法,只有那些能够增强作品表现力的方法。

更为进阶的观念摄影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开放的创作意识,这一教育理念的核心在于突破传统摄影器材和技术的限制,提高学生在艺术表达上的自由度和创新能力。课程不仅帮助学生深化对摄影艺术的理解,还使他们在创作中形成个性化风格。这种教育方法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参与度,促进了艺术表达的多样性,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开放的创作意识体现了教育的适应性和前瞻性,为学生提供了在不断变化的艺术界和社会环境中立足的能力,使他们成为能够引领摄影艺术未来发展的创新者。

(四)解构与重构——后现代主义下的摄影语言探索

在后现代主义的视角下,解构与重构是探索摄影语言的两个互补过程。解构是对传统摄影规则和美学标准的质疑,它挑战了那些被认为是固定和普遍的真理,揭示了摄影作品中潜在的权力结构和文化偏见。通过解构,摄影师能够打破常规,重新审视那些被忽视的视角和边缘化的故事,从而为摄影艺术提供更广阔的解释空间。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摄影师对摄影媒介深层次的理解,还为其提供了重新定义和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

重构则是在解构的基础上,对摄影语言进行重新构建的过程。它涉及对传统摄影形式的创新和对新表达方式的探索。在这一过程中,摄影师被鼓励超越现有的视觉叙事和表现手法,尝试非线性叙事、跨媒介融合,甚至是对传统摄影技术的重新诠释。这种重构不仅丰富了摄影艺术的表现力,还为观众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欣赏视角,引发了观众更深层次的思考。在后现代主义的框架内,解构与重构共同推动了摄影艺术的发展,使其能够更灵活地反映和质疑当代社会的复杂性。

四、结语

观念摄影课程在高等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丰富了摄影教育的内涵,推动了艺术学科教育的创新和发展。通过深入探讨摄影艺术的哲学和概念性问题,可鼓励学生超越传统的视觉美学,探索摄影如何表达思想和情感。课程内容的设置涵盖人文性、风格化、自由化以及解构与重构,旨在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创作风格和开放的创作意识。这些内容不仅促进了学生对摄影媒介深层次的理解,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其能够以多元视角进行创作和交流。通过系统的分析和批判性讨论,学生能够识别并吸收经典与当代摄影作品中的创新元素,进而在个人创作中实现个性化表达。

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和艺术传统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作为后现代艺术的重要分支,观念摄影通过其实验性和先进性,为摄影专业学生提供了无限的探索空间。

参考文献:

[1]董广辉,吴时敏.浅析现当代观念摄影所体现的后现代主义特征[J].美与时代(中),2011(5):73-74.

[2]徐海伦.观念摄影[D].北京:北京印刷学院,2020.

[3]梁辰.观念摄影与摄影的观念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0.

[4]杨黎.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启示下的艺术课程教学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1(22):115-116,119.

[5]蔡乙荣.“主题摄影”与“观念摄影”课程在创作中的承接[J].中国民族博览,2020(20):41-42.

[6]鞠仕.当代摄影艺术中的置景式摄影探索[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22.

[7]何桂彦,顾铮,钟维兴,等.“真实与虚构——贝尔纳·弗孔”学术对谈[J].当代美术家,2020(5):72-77.

[8]赵欣昕.故乡、童年、虚构与真实的梦:贝尔纳·弗孔摄影中的童年[J].摄影之友,2020(6):62-69.

[9]戴菲.基于透视和叙事的摄影美学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

[10]朱志仁.观念摄影中光影元素的运用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5.

[11]张鹤轩.后现代语境下观念摄影的实践与思考[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7.

作者单位:

河北东方学院

猜你喜欢
后现代主义
论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英美文学通俗性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艺术评论(2020年3期)2020-02-06 06:29:26
后现代主义解构性特点解析——以我国影视作品为例
新闻传播(2018年8期)2018-12-06 09:03:22
塔鲁斯金音乐后现代主义叙事的逻辑与内涵
音乐研究(2018年5期)2018-11-22 06:44:00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现代装饰(2018年2期)2018-05-22 02:50:47
后现代主义视阈下我国师生关系凸显的弊端及其重构
浅谈后现代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工业设计(2016年1期)2016-05-04 03:58:21
论解构型影像系统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以《大话西游》为例
人间(2015年23期)2016-01-04 12:47:50
试论后现代主义与俄罗斯传统文化的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