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统舞蹈融入高职舞蹈课堂的价值意蕴和策略

2024-12-31 00:00:00刘雨萌
大观 2024年10期
关键词:价值意蕴高职

摘 要:非遗传统舞蹈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好地满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及增强高职院校学生保护和传承非遗传统舞蹈的意识,从社会、学校、学生三个方面探讨非遗传统舞蹈融入高职舞蹈课堂的价值,并针对现存问题,如高职院校教学资源脱节、非遗舞蹈传承人数量骤减、保护非遗的概念较为浅薄等,通过前期调研与教学实践,总结出四条解决问题的策略,包括增强师资力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将教学与竞赛相结合、开发数字化平台技术,以期促进高职院校赋能非遗传统舞蹈“守正”与“创新”。

关键词:非遗传统舞蹈;高职;舞蹈课堂;价值意蕴

在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职业教育俨然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等职业教育是教育领域中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鲜活力量。我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更是明确了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保护非遗的重点在于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以及商业信息化的加入,很多非遗舞蹈面临着消失的风险。基于此,高职学校的舞蹈教师需要将非遗舞蹈动作元素融入日常的舞蹈课程,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探索非遗舞蹈的价值和传承路径,由此来激发学生保护非遗的意识,增强学生对于本民族优秀舞蹈的文化自信与认同。

一、非遗传统舞蹈融入高职舞蹈课堂的价值意蕴

(一)有利于满足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当下社会竞争愈发激烈,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更新的速度同样不断加快,因此,教师应该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挑选适合高职学生学习的非遗舞蹈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学习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为学生成为与“加速社会”相匹配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有利于传承和弘扬非遗传统舞蹈

高职院校承担起了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使命。在传承非遗传统舞蹈方面,高职院校有着很多便利条件。首先,我国高职院校分布较广,很多院校邻近非遗传统舞蹈的区域,有助于教师到地方“采风”、与传承人交流学习;其次,学生学习非遗舞蹈课程时,可加深对各民族文化的了解,并认识到其价值,自觉成为保护非遗舞蹈的使者;最后,学生毕业后会走向全国各地,更会促进非遗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三)有利于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自信

我国是拥有丰富民族文化的文化大国,每个民族的发展都经过了历史时间与文化空间的双重“洗礼”。以傣族“长甲舞”为例,其主要流传于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于2009年被列入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舞者在表演时身着金色服装,头戴金色道具,手指佩戴金色的长甲,十分端庄优雅。又如浙江省德清县的舞蹈“扫蚕花地”,其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扫蚕花地”最初是蚕农为祈求丰收,于每年春节、元宵、清明期间请职业或半职业艺人到家中养蚕场举行的仪式,后逐渐演变为歌舞表演。在表演过程中,舞者会先后呈现出扫地、糊窗、喂蚕、捉蚕、采茧等一系列和养蚕有关的动作,不仅有着清丽柔美的舞蹈风格,更有着清除晦气、蚕业丰收的吉祥寓意,因此在当地广为流传[1]。在学习上述所列举的非遗舞蹈的过程中,高职学生能在“手舞足蹈”的过程中深刻地感知到舞蹈动作中蕴含的民族气质与精神内核,为自己是中华儿女而感到骄傲与自豪。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促使她们成为保护和传播民族文化的志愿者。

(四)有利于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如今,如何实现“五育并举”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话题,也成为教育领域不容忽视的内容。高校美育的实施能够使学生学会如何发现美、创造美,因此引发众多学者的思考与审视。当代舞蹈艺术教育作为一种传播美、发现美、创造美的途径,是一种立足于身体,并由身体感知并转化为思想情绪的一种审美教育活动。当情绪利用身体宣泄,当思想利用肢体表达,当这些动作形成一种身体“经验”之时,便可以利用这些身体“经验”表现历史文化与表达当代社会的情感,其意义便是使人拥有无限的精神力量。“舞蹈是身体美学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如何在舞蹈课堂中融入美育,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成为亟待思考的问题[2]。笔者在舞蹈课程教学过程中,总会面对这样一群学生:此前没有舞蹈基础,也并不知道怎样区分自己的肢体动作是否具有美感,更不清楚什么样的动作才算有美感,同学做什么他也跟着做什么,自己并不能成为身体的主人。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笔者发现,通过长期的学习,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来改变自己已经形成的“肌肉记忆”,学生在一起练习的过程中,也能逐渐发现美与不美的区别,并相互教学。这就是她们形成的身体“审美经验”。

二、非遗传统舞蹈融入高职舞蹈课堂的现实困境

(一)生产生活方式带来的强烈冲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引进来”的文化不断冲击着“国潮”文化。此外,人们的审美趣味与生活条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中国文化历来推崇‘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故步自封、陈陈相因谈不上传承,割断血脉、凭空虚造不能算创新。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3]如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统舞蹈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二)高职院校教学资源脱节

著名劳动经济学家明塞尔指出,学校的教育是学生步入社会参加职业培训的基础和前提,对学生参加并完成职业培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4]。然而,如此重要的学校教育同样存在着些许问题。首先,部分高职院校目前还未开设较为系统的非遗舞蹈课程,同样,也未拥有精心编写的特色课程教材。其次,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素养还有待提高。高职院校大多数教师虽然为硕士研究生毕业,在攻读硕士期间学习了很多民间舞蹈组合,但主要学习的是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傣族以及部分汉族舞蹈,对非遗传统舞蹈的认识较为模糊,难以系统地教授学生非遗舞蹈。最后,高职院校的教学设施还需完善。大多数高职舞蹈课堂教学依然运用“口传身教”的模式,因此常常会出现学习到的民族舞蹈较为空洞的情况。学生虽学习了民族舞蹈的标志性动作,但不理解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肢体动作,从而影响学生学习民族舞蹈的兴趣。

(三)非遗舞蹈传承人数量骤减

笔者曾到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采风,那里的非遗舞蹈传承人都居住在深山的村落中,到达传承人家中需要经过无数个不同角度的急弯,路况十分复杂,所以导致传承的方式是自发的,也是保守的。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很多村落的年轻人放弃传承人的接力棒,到别的城市谋求发展,而老年人年岁已高,渐渐无法进行表演或创作。其次,在村落中,非遗舞蹈传承人以男性居多,女性传承人则集中在傣族等少数舞种中,久而久之就会出现传承人愈来愈少、断层,甚至某个舞种再无传承人的现象,最后导致某个非遗舞种彻底消失。

(四)保护非遗的概念较为浅薄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很少能够看到关于非遗舞蹈文化的广告或是纪录片,因此并不能深刻领会非遗舞蹈的重要性,部分人甚至认为保护非遗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这会严重阻碍非遗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非遗传统舞蹈融入高职舞蹈课堂的策略

(一)增强师资力量

首先,各个职业院校可以为教师提供非遗舞蹈的专业培训,使教师对非遗传统舞蹈有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另外,还可以聘请非遗传承人来校园举办讲座或成为客座教授授课,使学校的教师团队实力显著提高。其次,各高职院校还可以鼓励教师到非遗点进行学习采风,充分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了解非遗舞蹈动作的形成原因,并结合所看所学所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最后充分利用这些系统的知识编著非遗舞蹈的教材。再次,各高职院校应提高教学硬件,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等科技手段,为非遗舞蹈的学习与传承助力。最后,各高职院校还可以根据地理位置等信息,找到与自己学校距离近的非遗传承点,在提升该非遗点宣传效果的同时,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

(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

兴趣是学习任何学科的关键,怎样增强学生学习非遗舞蹈的兴趣以及积极性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对于高职阶段的舞蹈艺术教育来说,使学生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是需要着重强调的事情。教师要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动作背后深刻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内涵,启发学生发现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联系与逻辑。教师可以从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入手,防止舞蹈课堂的学习氛围过于压抑;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努力寻找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可以将繁复琐碎的音乐节奏变成音乐的旋律唱出来;还可以将难以记忆且规律较为模糊的舞蹈动作编成口诀来帮助学生记忆。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认为舞蹈课堂是有意思的,舞蹈教师是和蔼可亲且尊重学生的,师生关系是平等且融洽的,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非遗舞蹈的动作素材拥有多种题材,内容形式多样,可以利用这些特点,锻炼和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将非遗舞蹈动作素材与当代社会文化背景相结合,将文化与时间相碰撞,以此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非遗舞蹈。

(三)将教学与竞赛相结合

除了舞蹈课堂,教师与学校管理部门还可组织“非遗知识问答”“非遗舞蹈编创”比赛等相关赛项,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除此之外,教师在教授完非遗舞蹈动作后,可以以布置小组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提高自己的能力。例如在教授完彝族“烟盒舞”单一动作后,让学生自行将所学动作整合为完整的舞蹈组合,或者根据所学动作,编创一个带有故事情节的表演性组合。当下周上课时,教师可以根据每组完成情况与完成质量进行打分,选出最优小组和最优作业,以此激励斗志,释放潜能。

(四)开发数字化平台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学平台正面临着从传统向数字化转型的挑战。开发数字化平台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还可以推动教学平台的创新。例如,高职院校可以运用数字化技术建立非遗舞蹈体验馆,学生可以到馆内进行实景观看,并能与非遗传承人进行交流与学习。此外,学生还可以利用数字化平台进行课前预习,也可以将自己所编创或学习到的舞蹈上传到互联网,与其他院校的学生进行交流。

四、结语

文章通过对非遗舞蹈融入高职课堂的价值意蕴进行全面分析,凸显了其在人才培养、增强民族自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尽管如此,但仍然存在种种问题,如高职院校教学资源脱节、非遗舞蹈传承人数量骤减、保护非遗的概念较为浅薄等。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系列解决策略,包括增强师资力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将教学与竞赛相结合、开发数字化平台技术,旨在更有效地使非遗传统舞蹈融入高职舞蹈课堂教学,促进高职院校赋能非遗传统舞蹈“守正”与“创新”。而非遗舞蹈的成功融入,对于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钟冰洁.高校舞蹈类非遗主题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研究:以扫蚕花地为例[J].艺术教育,2024(5):88-91.

[2]卡特.身体美学与舞蹈[J].安静,译.艺术学研究,2020(2):97.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24-325.

[4]明塞尔.人力资本研究[M].张凤林,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89.

作者单位:

常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价值意蕴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意蕴
文教资料(2016年33期)2017-04-19 16:01:03
社交媒体时代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的价值意蕴
经济师(2017年2期)2017-04-10 05:57:36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模式建构
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
理论导刊(2017年2期)2017-02-25 18:45:55
读懂名师
高职大学生孝文化教育浅探
学习月刊(2015年8期)2015-07-09 03:55:40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长征时期党坚持群众路线的价值意蕴
海峡影艺(2012年1期)2012-11-30 08: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