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笙教学与演奏实践中的预想行为

2024-12-31 00:00:00秦红娟
大观 2024年10期

摘 要:在传统民族乐器文化中,笙以独特的韵味在多种演出形式中备受推崇。随着我国民族管弦乐的蓬勃发展,笙在乐器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经过不断改进,已成为乐队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的表现可以给予作曲家的作品二次生命,而成功的表演离不开充分的准备,即预想行为。从演奏风格、情感传递、技术执行以及舞台展示四个维度对笙教学与演奏实践中的预想行为进行探讨与分析,以期促进笙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笙教学;演奏实践;预想行为

笙这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吹管乐器,跨越了时间的长河,成为中国音乐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在各种音乐形式中的应用,无论是合奏、独奏还是戏曲伴奏,都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新时代背景下,民族管弦乐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笙作为乐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作用和影响力日益凸显。这些乐队在全国各地的成立,极大地推动了人们对传统民族音乐的接触与了解,激发了人们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和热爱。笙的乐音跨越了民族界限,表现手法从具象描绘拓展到抽象渲染,对演奏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笙演奏者需要摒弃仅专注于传统曲目和风格的狭隘视角,转而放眼全局,拓宽视野,培养预见未来的思维能力。这使演奏者在面对多样化的作品时,能够准确地把握作品风格的精粹,深切领悟作品灵魂,成长为笙演奏的专业人才。

一、笙乐器的艺术特点

(一)笙的艺术特点

中国传统乐器笙具有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能够演奏出既温柔又富有情感的乐章,同时也能诠释乐曲中的慷慨激昂[1]。通过分析数量众多的笙曲目,可以看出其演奏技巧的多样性及音乐语言的特色。这使笙成为民族管弦乐队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声部。

(二)笙的常用演奏技法

作为传统乐器的笙,结构设计精巧,配有专门的发音窗口、音高调节键和固定腰带等,它的音响魅力源自两套振动力学[2]。一是基于精确控制的管内空气柱振动,二是依赖特定规格的金属振片,二者共同作用,呈现出令人陶醉的音律。

笙的演奏技巧主要有口内技巧和手指技巧两大类。掌握这些技巧对于准确展现乐曲的本土风貌,以及深刻表达作曲家情感至关重要。在管乐器的大家族里,笙以其复杂的演奏技艺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笙的演奏技巧极大地拓宽了音乐表达的边界,塑造了国内音乐的多样性,同时也对世界音乐产生了重要影响。乐队中笙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功地将吹、拉、弹三种演奏方式巧妙结合,赋予了音乐全新的生命力和表现空间。

二、笙教学与演奏实践中的技巧要点

(一)音准

笙在民族管弦乐团中扮演着维持音准的角色,调音工作对整个乐队的和谐至关重要。在音准方面,必须关注湿度与温度变化对音色的影响。面对音准问题,演奏者要具备快速调整的能力。这不仅体现了对音乐细节的极致追求,更体现了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尊重[3]。

(二)力度与节奏

笙乐器以其独特的柔和音质,在音乐演奏中能够灵活地处理音量的起伏[4]。笙演奏不仅是对乐谱指示或指挥命令的精确执行,更是对整体民族管弦乐队音效平衡的维护。只有这两个方面得到恰当处理,笙的乐声才能与整体演奏交融,充分传递作品的精髓。在不同的曲目中,笙演奏的力度和节奏会有所变化,展现出多样化的音乐表现。

在《北方民族生活素描》中,第一章的主旋律主要由柳琴与琵琶完成,笙的部分则需要以较低的音量和精准的节奏支撑主旋律。至于第二章,竹笛与笙共同参与主旋律的演奏,二者需要在音量和力度上达到一致,以保证音色的平衡。

(三)颤音

在笙演奏中,颤音技巧是凸显演奏者独到风格与技艺的关键[5]。在众多乐队演奏中,此类技巧极为重要,涵盖舌颤、气颤、腹颤等多种技巧。在演奏不同风格的乐曲时,这些技巧可表现出千变万化的情感和艺术特色。

在《红楼梦》乐曲之《虚花悟》的演奏中,笙的乐音编织出一种世外桃源的意境,此时宜采用腹部的颤音技巧。演奏时,需准确把控音量,以呈现一种饱满而动人的音质,传达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和流畅的旋律。在演奏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乐曲时,通常需要借助舌颤和喉颤技巧。

(四)其他技巧与装饰音

在笙演奏中,无论是口内的微妙变化还是手上的精细操作,皆展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例如在演奏地方色彩浓厚的乐章时,顿气和花舌技巧的恰当运用,使演奏更具表现力。对于民间风格的体现,装饰音的作用在于对旋律线条进行美化。装饰音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倚音等形式。在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中,装饰音的使用是演奏者即兴创作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大型民族管弦乐队的演出中,为了保持整体的和谐,装饰音的添加必须遵循乐谱的规定。

三、笙教学与演奏实践中的预想行为分析

(一)风格预想

笙曲的风格体现在创作的独特性与演奏的风采两个方面。创作的独特性表现在音乐的诸多技术层面,包括但不限于曲式布局、旋律构成、复音技巧、和声运用及节奏设计。《太湖渔歌》这部佳作由何山作曲、雷建功改编,它将江南的风土民情融入音乐,以优美的旋律形象地展现了湖光美景与白鹤戏水的画面。在演奏这样的作品时,演奏者应着力体现江南水乡的细腻。文佳良所作的笙曲《冬猎》巧妙地利用了和谐的编排、多声部处理以及富有节奏感的舞蹈旋律,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在冰雪世界中的庆祝活动,体现了鲜明的地域风格。对于演奏者而言,准确地进行风格预构,需要在对乐曲深度理解的基础上,参照乐谱中的标题性描述细致规划。

笙的教学与演奏聚焦两大环节,音乐表现力则是首要关注点。此环节强调乐曲各要素,如速度感、力度控制、节奏处理、音色变化及装饰技巧与作品主题的紧密结合。以笙曲《挂红灯》开头部分为例,通过力度的层次变化等,成功地塑造了鼓乐队由远及近的行进感和节日喜悦的氛围。演奏者的舞台表现也很重要,历经长时间的沉淀与革新,笙演奏艺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流派,在舞台表演上展现出多样的风采。在整个艺术创作过程中,应从宏观角度对作品风格进行布局,细致地勾画音乐要素与主题间的联系,同时对各流派的舞台艺术特色进行深入探讨。在风格预想上,需要拓宽视野,充分吸收和运用各类有助于笙曲风格表现的艺术元素。

(二)情感预想

在音乐艺术的殿堂中,情感呈现一直被视作技艺的精髓,同时也是演奏活动中极难的一环。笙这种乐器,因其独有的形态和吹奏手法,在情感的传递上展现出独特魅力。在历史的长河中,笙常作为辅助性乐器,在民间音乐与各类曲目中渲染气氛、描绘意境。而成为专业领域后,无论是个人演奏还是与乐队共同登台,笙在情感的渲染上都更显深邃与细腻。这种变化正是笙曲创作者与演奏艺术家探索精神的体现。

例如,笙曲《西陵峡畔》和《山乡喜开丰收镰》分别展现了河山的壮丽与劳动的喜悦,二者都是以深厚的情感主题为基础。对于演奏者而言,深入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是关键,包括但不限于其创作背景、时代特色及作曲者思想,这是确定演奏情感色彩正确与否的关键因素。

《南海渔歌》自问世以来,便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传唱我国西沙群岛美丽风光的重要篇章。该曲勾勒出西沙海域的迷人风光,更寄托了世世代代中国人对这片疆域的深情和坚守。对于演奏者而言,准确捕捉并传达这种情感,是成功演奏的关键。这要求演奏者在研究乐曲时,深入领会其时代背景,洞察作曲家的情感动机,将二者有机融合,明确演奏的情感导向。在这一过程中,演奏者应避免单纯的技术性表现,而是要力求情感的自然流露,让每一次的演奏都能引发听众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从而使这首乐曲成为传达对祖国无尽热爱与敬仰的生动载体。

《南海渔歌》等作品因其独特的标题和背景故事而易于识别,其他笙曲如《晋调》等则缺乏这种直白的情感指引。基于此,心理上的联想则扮演了关键角色。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思维跳跃,允许人们在不需要明确语义的情况下,通过音乐自身的特质推测其情感色彩。《晋调》承载了丰富的地区特色,其素材来源于山西的民间传统。通过联想,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对故土的赞美与怀念。这种情感的解读为演奏者提供了可靠的方向,可以帮助他们在演奏中更好地传达作品的情感。

(三)技术预想

乐器制作技术的革新与创作者才华的迸发,为笙演奏艺术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对于从事笙演奏的艺术家来说,这些变化既是对其技术能力的检验,又是对其心理承受力的挑战。从单音独奏、传统的和声搭配、吐音技能,到现代的高难度复调与和声,笙的演奏技巧经历了一场由古至今、由简至繁的深刻转型。

20世纪80年代以来,笙曲创作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技术进步,对演奏技巧的要求,如气息、指法与舌奏的配合,达到了新的高度。赵晓生的作品《唤凤》便是一个例证,它通过独特的“三、二、一寰轴”作曲技巧,表现出凤凰的高贵与美丽。在演奏这样的作品时,传统的和声和简单复调技术显然不够。演奏者需要精进演奏技艺,同时深入掌握“太极作曲系统”,发展多声部音乐思维。

笙独奏曲《打虎上山》有两大创新点:首先是深入挖掘并利用了笙在传统伴奏中的和声作用,其次是对笙在和声领域新潜能的成功探索。在传统民族音乐方面,笙的和声较为简单,主要采用五度、八度构建,然而随着民族管弦乐队的革新,笙的和声配置逐渐吸收西方的三度、六度模式。在此基础上,笙独奏曲《打虎上山》将笙的和声表现力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其在音乐创作上既坚守了文化传统,又勇于创新,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对于这部作品,研究的核心在于对和声学的深刻理解,如要熟练掌握三和弦、六和弦及四六和弦的搭配与过渡,这将对深入挖掘乐曲的艺术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每首乐曲来说,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和技术要素是演奏者必须掌握的。笙作为一种传统乐器,其演奏技巧在体现音乐风格和传递情感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技术预想的实践不应只关注技术的锻炼,更应与音乐作品的整体艺术特征相辅相成。正如胡天泉所说的“音乐家只有将真挚的情感、熟悉的生活与完美的技巧相结合,方能创作出优秀的乐曲来”。这一理念强调了技术预想在笙演奏艺术中的价值。

(四)舞台预想

在音乐舞台上,笙演奏艺术家对于表演的整体规划及艺术表现的设计是反映其艺术造诣和实践能力的一面镜子。专业演奏者在构思舞台表现时,应深入考虑以下三个核心方面:首先是登台时的仪表、步态、表情管理以及姿态,这些都应当体现出专业演奏家的风采;其次是演奏过程中身体的协调性,身体语言要与音乐的风格和情感有机结合;最后是演奏结束时的互动艺术,恰当的致谢和收尾动作也是展现舞台魅力的重要一环。这些方面的预训练对演奏家专业形象的塑造至关重要。

在笙的演奏与教学工作中,笔者深知观察和研究的价值。通过参与各类音乐会或观看视频资料,可以深入剖析优秀演奏者的表演风格。这是个人积累舞台经验的重要途径,更是塑造独特艺术魅力的基础。在音乐舞台的演奏实践中,身体律动对于演奏者而言,是表达音乐精神、传递情感的关键手段。演奏者通过精准而充满表现力的身体动作,将音乐的快慢起伏和情感变化体现出来。例如在处理曲调由急至缓的过渡时,演奏者应注重身体律动的流畅转换,以配合音乐的情感流动。要想达到这种效果,演奏者必须在准备阶段深入挖掘作品的乐理特征和情感内涵,使身体律动与音乐的本质紧密结合。

四、结语

对于笙的艺术表现来说,演奏者的学识与想象力的结合至关重要。单纯的技艺展现不足以支撑艺术的深度发展,必须从具体的作品解析和艺术呈现入手,通过各种预想行为,全面提升演奏者的艺术修养,促进笙艺术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硕.高校音乐教育中笙演奏教学实践研究:评《笙声不息——山东流派演奏艺术》[J].中国高校科技,2023(1/2):155-156.

[2]申玉晶.笙重奏《西寻》的演奏与教学实践探究[J].戏剧之家,2022(11):100-102.

[3]申玉晶.浅析笙演奏中呼吸的教学重点及实践[J].乐器,2021(11):51-53.

[4]张思琦.浅析唐富先生的笙艺术:从《天鹅畅想曲》说起[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20.

[5]田野.浅析笙的重奏演奏技巧在教学中的规范化[J].中国文艺家,2020(1):176.

作者单位:

海南科技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