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医院后勤管理是发挥服务保障效能、保障正常运转、支撑医院建设发展的重要系统。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坚持以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为牵引,突出问题导向,从实施方法入手,破除陈旧观念、完善管理制度、提升人员素养,坚持持续改进,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精细化管理,满足人群多样化需求,建设完备的高质量的医院后勤管理体系,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后勤保障基础。
关键词:评审,医院后勤,高质量发展
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4.08.051
0 引 言
医院后勤管理是发挥服务保障效能,保障医院正常运转,支撑医院建设发展的重要系统。特别是妇幼保健专科医院,需要在建筑规模扩张、医疗能力增强的发展过程中,坚持以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为牵引,突出问题导向,落实管理举措,坚持服务与安全两手抓,持续改进促管理,优质服务铸品牌的理念,推动医院后勤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本文对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后勤高质量建设的具体思路及举措进行分析研究。
1 医院基本情况
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始建于1983年,2023年1月晋升为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专科医院。一院六址,现有床位数500张。为广大群众提供婚检、产检、生殖、疫苗接种及儿童早教、口腔、眼科等项目的妇幼孕产保健全链条服务,同时兼具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职能。海淀区妇幼保健院承担着海淀区313.3万常住人口及100余万流动人口的妇幼保健任务,每日各类型门诊量约为4000人,年分娩量为8000人。
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后勤保障部门,共有178人,其中正式员工3人、合同制员工2人、劳务派遣员工4人、外包服务项目常驻员工136人及非常驻员工33人。该部门承接全院的餐饮、医用气体、污水、保洁、维修、强电、弱电、供暖、防汛、车辆、医疗废物及生活垃圾等25个类别的后勤保障工作。
2 等级医院评审的制度要求及现实需求
1994年,国务院颁发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医疗机构评审制度”并出台相应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1]。全国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约有3083个(2021年统计数据),相比于各类型综合医院,其在体量规模、功能定位、服务人群及功能拓展等方面有着显著差别,而且发展相对缓慢、普遍存在短板弱项。近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二、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2016)》及实施细则等相关文件(以下简称《评审标准》),要求各地区遵照执行。参加医院评审,不仅是对医院进行的一次认真、细致的全面大检查,也是利用外力推动医院服务质量提升的有效方法[2]。
评审标准中涉及后勤保障工作共15个条款,其中1个核心条款,另有17个协同条款,具体包括组织架构、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医疗废物、水电气特种设备、人员管理、安全生产、食品卫生安全等后勤保障工作各方面的内容要求。
医院后勤管理工作只有从《评审标准》入手,准确理解核心要义,充分发挥《评审标准》的指挥棒、刻度尺、推进器的作用,坚持贯彻“持续改进,规范服务”后勤工作理念,坚持持续改进、完善制度、优化流程、提升核心竞争力,满足人群多样化需求,促进妇幼保健院可持续发展。
3 医院后勤在建设发展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3.1 后勤管理观念陈旧,方法欠缺
后勤工作涉及的岗位众多、项目繁杂,且不同科室、岗位、项目及人员之间的服务内容范围又有很多交叉,在管理上仍然过度依赖个人及传统经验。员工素质参差不齐,观念因循守旧,管理粗放缺乏精细化,容易出现推诿扯皮等问题。尤其是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进步和广泛应用,传统管理理念和方法已远不能满足现代医院后勤服务的现实需求,甚至会阻碍医院后勤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3.2 学习能力不足,缺乏管理人员
后勤保障人员受教育水平低、年龄普遍偏大、专业知识不足、反应能力滞后、缺乏服务意识,对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学习理解能力普遍不足,导致保障效率低下,严重滞后于医院业务发展需求。
一方面,各级财政、医院加大了对房屋楼宇、高技术医疗设备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医院新建和改扩建工程也在逐年增加。另一方面,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采用,医院专业高级后勤保障人员严重缺乏,进而呈现出保障困难的局面。如果全部依赖外部维保单位,那么医院对外部维保单位的工作质量没有能力控制,不仅增加了医院运营成本,还会增加医院在运行过程中的隐患[3]。
3.3 缺少智慧管理平台,制度体系亟待完善
目前,大部分医院对后勤信息化建设还处在简单的数据收集处理、视频监控、重要点位人员监管等信息化初级阶段,对后勤信息化的认知仍存在局限性,缺少对整个后勤服务体系、管理体系一体化建设的认识。
也有人认为后勤信息化投入成本大,每年需要维护和改进支出较多,无效益或者产出效益很低,不值得下大力气投入建设。这些都对后勤信息化平台建设产生消极影响,导致医院后勤信息化平台建设成为后勤建设发展的短板。
缺少规范的业务标准和服务流程,工作随意性较强,所以医院后勤工作还存在着职责不明晰、管理不精细、联动不协调等现象。急需用一体化服务、系统化服务的整体服务思维,破解难题,提升服务效率,增强后勤保障服务体验感。
4 建设高质量医院后勤举措及实施效果分析
4.1 优化科室管理框架,组织管理标准化
在正式评审前一年,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组织后勤保障部门全体人员,认真学习、对照评审标准要求,着力查找问题,整改薄弱环节,制定持续整改措施;搭建管理制度框架,进一步明确分工,追踪落实整改效果(见表1)。
通过表1可知,依据《评审标准》要求,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结合实际工作,整理修改、补充完善后勤相关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应急预案、岗位职责、岗位说明及工作记录表单,共计205项,与评审前相比较,增加了106项。充分将近年来的医院后勤管理工作经验,总结提升为管理制度,积极固化定型,有利于长期坚持,优化科室管理框架,进一步实现组织管理标准化。
在学深悟透《评审标准》的基础上,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又将《评审标准》的具体要求努力吸收转化为医院后勤标准化建设目标。重点关注食品安全、医疗废物及外包项目管理,形成餐饮管理制度9项,医疗废物及危险废弃物管理制度15项、外包管理及审计制度11项,同时,细化原材料采购流程等具体操作规程,新增电梯技术档案等管理制度,弥补了短板弱项,呼应医院后勤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需求。
4.2 同计划同布置同落实,人员管理网格化
根据疫情防控期间工作及人员管理经验,以常态化管理为抓手,落实科室—班组—员工三级管理责任,建立后勤保障人员管理网络。对后勤所属的正式职工、合同制职工,保洁员、勤杂工、食堂员工,以及空调维修、污水处理等维保服务公司派驻人员,全部参照医院职工进行管理,同计划、同布置、同落实,一并进行考评。
加强评审标准的培训,统一思想,同计划、同布置、同落实,工作成效明显。将评审工作的每一个条款、每一个细节,布置到班组,落实到个人和具体操作环节。
经过不断努力,建立起后勤工作人员信息库,发挥班组长、网格长的作用,上传下达。针对清洁消毒、医疗废物、餐饮供应等日常管理中的重点难点条款,开展日常检查、联合检查模式,进一步规范督促评审标准的落实。
4.3 注重后勤保障质量,项目管理规范化
依据评审标准要求,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结合工作制度及技术规范,对后勤保障的各项工作进行项目规范化管理。以电梯运行管理为例,先后完成电梯使用管理制度、电梯乘坐安全须知、电梯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电梯维修保养制度、电梯运行巡查记录、电梯年检记录、电梯运行应急救援预案,形成完整与特种设备管理相关的工作台账,完善应急处置流程,开展岗位人员专项培训,提升安全生产保障水平。
手卫生是医院预防感染最有效、最经济、最简单的方法[4]。以评审标准当中对手卫生工作及保洁工作要求为例,医院要求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知晓率、洗手方法正确率和手卫生依从性达到100%。在院工作的保洁等各类型人员也是同等要求。而保洁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低,与国内相关报道一致[5]。鉴于在保洁人员群体当中存在着流动性大、待遇偏低、培训考核难度大的特点,则更是需要强化和提高保洁员的手卫生意识,做到培训考核不漏一人,反复培训、现场考核,考核与激励相结合,有效降低医院感染风险。
还要开展中央空调机房、污水处理设备、大功率电器、雨污管道、液氧罐、燃气安全、UPS等重点安全点位专项检查和整改。开展极端天气安全、电梯安全、用电安全的应急演练。
以维修服务为例,据表2可知,通过对维修服务不断地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在2023年2月至8月的维修服务数量、完成率及科室满意率均有稳步提升,并保持较高水平。
4.4 人员队伍常抓不懈,逐步实现年轻化
后勤管理人员缺乏、技术力量薄弱、整体文化水平低、老龄化严重是现阶段医院后勤管理面临的现实困难。需要在明确分工、分清责任的同时,尽可能地发挥现有管理人员、工作人员的长处,互学互帮。对于电梯运行、医用气体、手术室净化、污水处理、配电室运行等重点项目,设置AB角,压实责任,加强管理,鼓励年轻人多实践多学习,加快年轻人员的成长。积极向医院争取,让后勤新生力量加入医院后勤工作中来。同时,要加强对内部员工和外包公司的质控培训,从而使整个团队正确理解、领悟医院质量控制的流程和既定目标[6]。
以对新入职保洁人员的培训为例,课程内容更加突出重点。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将培训内容规划为两大部分:一是保留原有的医院、公司的规章制度和医院文化等内容,从原有内容中筛选出对保洁员来说最实用的内容。二是针对年龄特点及工作要求,重点讲解防护用品穿戴方法、七步洗手法、消毒液配比、保洁工作流程、防范矛盾纠纷等内容,由科室主任担当主讲,旨在引导新保洁员了解自己所在行业,了解自己工作的医院,融入并认同医院文化,积极投入工作当中。
4.5 重视社会化保障项目,服务运行安全化
随着医疗综合改革的深入,将某些项目外包给社会化专业化企业成为提升医院服务水平、运行效率的重要手段。将外包企业纳入医院日常管理范围,确保安全运行,就显得特别重要。
评审标准中提出,有专职部门或专人负责膳食服务,并建立健全各项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并要求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法规要求,有年度外包业务管理的内部审计与质量安全评估报告。
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食品安全关系到全院职工和患者家属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食堂安全生产也备受职工关注。需要在国家政策、法律和医院管理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医院餐饮管理规章制度,按照人员、安全、服务、采购供应渠道等方面制定多项管理制度,从厨房加工、设备维护保养到餐饮业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都有明确的规定[7]。同时做好评价工作,形成外包业务管理内部审计与质量安全评估报告。
近年来,在工作当中,坚持安排专人对食堂运行及天然气使用进行监督管理,重点强调防患于未“燃”,加强燃气报警处置流程培训,多层级排查消防安全隐患,保证设备设施操作规范,未出现起火冒烟等安全生产事故。
4.6 推出多种细节服务新举措,提升服务质量
秉承“持续改进”理念,充分考虑到建筑物、设备以及系统设施中存在的风险,防止事故和伤害,从细节上推动人性化服务,为在院人员提供舒适安全可靠的工作生活环境,提升服务质量。一是针对夏季多雨的情况,配备自动伞套机,防止因伞上雨水滴到室内,导致滑倒伤人。二是改善卫生间使用体验感,安装扶手、置物台、衣帽钩等设施,配备洗手液、手纸等用品,加强通风和清扫。三是针对低龄儿童活泼好动的特点,在生活垃圾箱、桌椅边角处贴软包角,防止划伤刮伤;设置专门儿童活动空间,稳定患儿的情绪,让患儿有娱乐和求知的活动空间。四是配合医疗需求,改善环境,配备多种设施。比如安装走廊扶手、卫生间及地面防滑设施、警示标识、语音提示系统、病床床挡、饮水防烫设备以及无障碍设施。设置哺乳区,为患者及家属提供一个私密、安全、洁净的空间来哺乳。
以院内施工为例。院内施工、拆除和维修活动产生的噪声、尘土、气味、振动及空气质量变化将会对周边人员产生不良影响,影响到患者就医体验感的舒适度,甚至影响到医疗服务的正常开展。事先,需要将院内医务、护理、后勤、院感、保卫、设备、信息、使用科室等相关部门召集在一起,讨论项目设计、施工、消防、保洁的全过程,深入评估风险,制定切实可行施工计划和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施工项目对医疗服务和周边人员产生的不良影响。
实施以上细节改进措施两年多以来,全院未出现因为跌倒、滑倒、烫伤、摔伤、划伤、施工尘土噪声扰民等不良事件而引发的矛盾纠纷,维护了医患双方安全利益,提升了患者就医舒适感。
4.7 节能降耗减少运维成本,运行维护节约化
评审标准中有核心条款“水、电、气等后勤保障满足本院运行需要。严格控制与降低能源消耗,有具体可行的措施与控制指标”。要求完成合理配备人员、及时维修处理、做好应急处置预案的基础工作之外,还要有控制与降低能源消耗的目标及措施方法,并对成效进行评价分析与持续改进。
依据院区建筑实际情况,医院通过人工管理实现节能降耗,强化后勤人员在节能过程中的作用,兼顾医院临床的具体需求[8]。在医院建设决策中融入节能要求,优化医院整体规划。关注节能布局、节能器具等细节,调整房间设施设备应用,实现医院能效升级。
以电热水器使用节能为例。据统计,全院在门诊、住院、体检、办公各区域,共有各类型电热水器22台。办公区、门诊、体检区域的电热水器在下班后是无人使用的。通过用电测试,可知每台电热水器每晚开水保温需耗电约为8度。利用逐步安装时间控制器,更换节能型产品,提高用电效率等措施,每台电开水器每年节约用电4.3万度。对地下车库的照明灯进行布局改造,安装LED节能灯声控开关,每年节电1万度。安排专门人员管理制冷供热系统,依据当日天气情况,发出调度指令,及时调节制冷及热交换站出水温度,确保室内温度控制在舒适范围,实现节约与舒适双赢。以上三项措施,一年可给医院节约经费共计9万元。
医院在运行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管理顺畅且责任分工明确的节能管理小组架构,全院医务、护理、后勤、行政职能部门及各个门诊临床科室共同承担起节能任务,由节能管理小组进行协调考核,各部门均有自己的职责,共同做好节能管理工作。同时,通过加强对医院职工的教育,鼓励养成良好的节约能源习惯,从一滴水、一度电、中央空调温度、生活热水温度、绿地浇灌用水、灯具开闭时间等开始精确控制,将分散零散的节能措施制度化、规范化,推行厉行节约,进行效果评价,实现持续改进。
不断优化后勤各项支出计价方式,通过严格控制物资消耗,降低万元能耗,节约食堂支出,总额控制医用织物洗涤费用和污水处理费用,制定月完成情况分析,推进后勤保障日常运维节约化管理。每年在污水处理费和医用织物洗涤费方面节省约15万元。
5 结 语
综上所述,后勤管理是辅助医院完成社会职责的重要系统。医院要想实现健康良性发展,与高效、优质的后勤管理体系有着密切的联系[9]。
参加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评审不仅是对医院进行的一次全面认真细致的检查,也是利用外力推动医院质量持续改进提升的有效方法。面对妇幼保健院发展需求,面对后勤管理中痛点难点问题,医院要准确把握《评审标准》的核心要义,找准发展方向点,从实施方法入手,破除陈旧观念、完善管理制度、提升人员素养,坚持持续改进、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精细化管理,满足人群多样化需求,建设完备的高质量的后勤管理体系,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后勤保障基础。
参考文献
[1]黄艳梅,范晓梅,郭惠娟.以医院等级评审为契机促进妇幼保健院药事管理持续改进[J].现代医院,2020,20(6):856-859+862.
[2]赵紫榆,周小金,汤月萍.以等级医院评审为契机推动医院建设发展[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0,21(3):24-25.
[3]张斌. 现代医院后勤管理的难点及对策[ J ] .医疗装备,2015(7):84-85.
[4]M U K E U I A,N A R C I S O J,M O O R E C ,e t a l.Anobservational stuay of the hand hygiene initiative:acomparison of preintervention and post in tervention outcomes[J].BMJ Open, 2013,3(5): 1-6.
[5]李六亿,姚希,赵艳春,等.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干预效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0):2569-2571.
[6]王宇,张桂蓉,谭大兵.质量控制管理在医院后勤外包服务监管中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医药卫生,2017,33(5):789-790.
[7]蔡子怡,李玉泉,张昊,等.医院餐饮服务社会化管理[J].管理学家,2022(16):88-90.
[8]马成瑜,袁复,朝贾勇.医院新院区后勤管理模式探究[J].中国医院院长,2022(7):74-75.
[9]丁卫芳.构建高效医院后勤管理体系的策略[J].办公室业务,2021(14):79.
作者简介
顾苏俊,本科,主管药师,研究方向为医院后勤管理、药事管理。
(责任编辑:刘宪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