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在产教医养结合背景下,结合发展现状,指出高职院校在标准化养老护理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体系、培养质量和职业发展规划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从课程体系、“培教岗证课赛”融培渠道、资源能力保障等方面优化培养模式。通过探索出科学完善的标准化人才培养目标、融培课程、职业路径和实训基地,切实提升标准化养老护理人才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产教融合,医养结合,高职院校,标准化,养老护理
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4.08.044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日渐加深,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长,养老护理人才供需矛盾已然凸显。为有效解决标准化护理人才短缺问题,结合我国家庭文化、养老观念、经济水平以及医疗护理、健康服务等综合因素,国家在战略层面提出了“医养结合”的养老护理模式,即医疗与养老服务一体化。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要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努力探索与行业发展、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应用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路径。
1 老龄化社会标准化养老护理人才供需现状
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超过1.91亿人,占到全国总人口数量的13.50%。另外,有12个省份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超过了14%。同时,我国还是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目前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从医养视角看,将近有80%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健康问题比较突出。因此,202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提出要建立多元化养老医疗护理服务模式,并牵头印发了《“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提出从产教融合的层面进行养老护理人才的培养,为国家产教医养战略提供护理人才保障。
《“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中明确提出,计划到2025年,培训老年护理专业护士不低于1万人。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也提出,鉴于当前社会老龄化发展趋势,需调整优化适应健康服务产业发展的医学教育专业结构,加大养老护理员人才培养。到2030年,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4.7人。然而,2022年2月,国家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报告》里提到,我国当前在线注册护理人数有500余万人。专业护士的缺口量仍旧较大,我国养老护理人才储备量情况并不乐观[1]。因此,探讨一条标准化的高职院校养老护理人才培养路径格外迫切。
2 高职院校标准化养老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和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标准化养老护理人才培养机制成熟度不够
从标准化养老护理人才培养机制看,我国养老护理人才主要存在数量缺口较大、护理能力欠佳、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基于老年群体的身心需求和当前养老护理市场规模,非营利性和营利性的医疗机构都需要具备更专业的护理技能和更敬业的职业操守的养老护理人才。目前我国发布有《高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教学标准》《护理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教学的标准进行了初步规范,但是在具体的行业准入机制、专业人才选拔等方面还缺乏科学统一的标准,培训质效参差不齐。
2.2 高职院校标准化养老护理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
高职护理毕业生是从事标准化养老护理服务的主要力量。2014年,教育部提出要“基本建立以职业教育为主体、应用型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层次相互衔接,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的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体系”[2]。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开设的养老护理课程,基本都是固定学时的基础护理知识教学,在老年人营养护理、康复护理、健康照护等方面虽有涉及,但内容不深入,与实际需求衔接度不高。这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标准化养老护理专业定位不是很清晰、人才培养目标比较模糊等问题。
2.3 养老护理人才培养质量与层次空间还不科学
大多数养老护理人才从事一些基础性的老年人群服务工作,主要集中在养老机构、居家社区等场所,服务质量集中在“照顾”层面;少部分养老护理人才从事诊疗医治、营养保健、心理疏导等更高要求的养老护理工作,大多服务于各大医院的老年患者,服务质量主要在“呵护”层面。标准化养老护理人才培养体系没有建立起层次性的人才教育和合作机制,高职院校之间没能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人才学历上升通道还不顺畅,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标准化养老护理人才的发展。
2.4 标准化养老护理人才职业发展规划不够清晰
养老护理职业发展配套政策和措施不健全,导致无论是高职院校毕业的养老护理人才,还是社会不同养老行业的从业人员,很难有比较清晰的个人职业规划,职业晋升路径模糊而狭窄。这使得养老护理职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和驻留力不高。
3 高职院校标准化养老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3.1 明确养老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产教融合模式下建立高职院校标准化融培机制,科学设置养老人才培养目标。(1)深入分析、研判当下养老护理行业与老龄化社会的实际需求,根据地域性老龄化实际现状和养老护理行业现实,确保高职院校能够为标准化养老护理行业的发展培育出更多务实型和技能型人才。(2)建立多元化的养老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如基本生活照护、疾病管理照护、康复照护、营养照护等多方面人才,防止护理人才培养单一化,注重人才多样化,最大限度满足养老护理行业需求。
3.2 设置标准化养老护理课程体系
聚焦高职院校的各自教学优势,健全标准化养老护理课程的教学课程体系,主要从养老护理的基础课程、护理技能课程、社会实践课程三方面构建教学架构,动态化完善护理教学相关内容,持续优化和完善标准化课程结构体系,明确课程的知识模块,确保养老护理人才在基础理论知识、行业实操技能、综合业务素质等方面得到提升和发展[3]。首先,合理设置养老专业领域的标准化教学课程,根据养老护理行业发展实际,除开设老年人正常老化特点、老年人日常生活护理、老年人常见疾病及心理问题的评估及护理、老年人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临终老年人的身心护理等课程外,还应增加老年人高频用药管理、老年病发病趋势与管理等课程,将社会需求面较大且比较特殊的护理知识点融入标准化护理人才培养课程的内容中,确保能将养老护理行业的前沿理论知识、护理技能和发展趋势等,纳入标准化养老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4]。其次,将知识传授延伸至技能训练中,嵌入实际案例、情景模拟、实训体验等教学方法,进一步巩固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并在社会实习、实践中加入养老医疗机构经营和管理等特色教程,使高职学生切身加入实际的养老工作中,体会养老行业工作特点,不断磨砺养老护理人才尊老爱老助老的内在品德,从思想认知和职业道德层面提升高职院校养老护理人才的内外修养。
3.3 拓宽标准化养老护理人才教学模式,打通“培教岗证课赛”融培渠道
目前,产教融合模式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培教岗证课赛”融培体系。高职院校可拓宽标准化养老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如建立养老护理教学课程、开展老年人健康护理能力竞赛、衔接养老护理专业证书、融合融培渠道,通过多种形式的指标、项目设置,促进高职院校养老护理人才的全面发展。另外,标准化养老护理人才融培内容也要做出科学安排。以中级养老护理职业能力为例,在具体免修课程、强化教学知识点、动态补修课程、应用能力转化等方面,高职院校要根据实际养老护理教培优势、养老护理人才水平、社会养老行业新需求等变化因素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5]。
3.4 提升标准化养老护理人才融培资源能力保障
要保障高职院校养老护理人才的标准化培养,需确保院校具有高质量的培养资源,具有一定的教培能力,指导教师需要接受多维度的标准化养老护理教育培训,不仅要在相关知识上有较高专业性,也要在专业理论教学和护理实践教学方式上均能采用标准化教学模式,并熟练应用教育与心理学知识,能够在大方向一致的基础上,灵敏地洞察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并灵活调整教学策略。
校方也需整合资源,采用联动配合的方式搭建标准化融培教学平台。在养老护理技能实操训练方面,可以建立校内外技能实训基地和实践中心,完善高职院校、医院、社区以及社会养老机构等三方管培实训基地,打造融教培、实操、服务于一体的融培实训基地,便于在推广应用时能够提供线上线下多种实操性的培训。
3.5 建立标准化养老护理行业职业发展长远路径
结合多元化的就业形势,标准化养老护理人才培养要充分考虑个体的学习积极性和就业倾向,在行业的关口把牢人才和专业之间的契合度和接受度。将医学高职院校、医院以及社区养老机构等联动构建的协同培教机制同步嵌入标准化养老护理人才职业发展的接触期、发展期、提升期和成熟期。在具体的培养标准、培养过程和就业过程3个方面,实现养老护理技能达标、护理岗位要求胜任、职业发展需求吻合的目标。
4 结 论
总之,面对当前社会老龄化趋势,我国对老年人护理服务需求较为迫切,需要有效拓宽标准化老年护理服务供给渠道,提升养老护理服务质量。目前,产教融合模式下的标准化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体系、机构资源整合、教培平台搭建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对养老护理行业的发展现状、社会需求等进行深入调研,进而明确标准化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和发展策略,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标准化养老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科技部,等.关于印发“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的通知.国卫老龄发〔2022〕4号[ EB/OL].(2022- 02- 07)[2023-11-20].http://www.gov.cn /zhengce/zhengceku/2022-03/01/content_5676342.htm.
[2]高丽萍,郭东梅,胡敏,等.高职院校养老护理人才培养的有效策略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3(3):20-22.
[3]车少冬,李晓霞,贝彩霞.新时代标准化护理背景下新入职护士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中国标准化,2023(12):232-235.
[4]宋玉美.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结合标准化患者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22,12(17):75-78.
[5]李丽,胡倩影.案例教学法联合角色扮演教学法应用于老年护理标准化教学中的价值研究[ J ] .中国标准化,2022(22):258-261.
作者简介
孙瑶瑶,本科,助理实验师,研究方向为护理学。
(责任编辑:高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