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第一标准”为导向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机制研究

2024-12-31 00:00:00鞠秀晶
中国标准化 2024年8期
关键词:高校

摘 要:在当前的高等教育背景下,高校师德师风持续受到广泛关注,而“第一标准”已经成为引领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原则。为确保教师职业道德的高度自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第一标准”紧密融合变得至关重要。本文以“第一标准”为导向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机制为研究主题,阐述了以“第一标准”为导向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机制的重要性和现状,提出了以“第一标准”为导向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机制的创新策略,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第一标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机制

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4.08.040

0 引 言

在高等教育阶段,师德师风不仅影响到学科的传承与创新,更关乎到学生的成长与人格塑造。在此背景下,“第一标准”应运而生,逐渐成为指引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理念。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的职业道德,对教学全过程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而“第一标准”为其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与目标。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如何确保“第一标准”与师德师风的深度融合,成为了众多高校与教师关心的问题。而高校管理层在此过程中则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支持与资源,促进了“第一标准”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落地与实践。同时,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其对师德师风的期望与评价,为“第一标准”导向的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关键性的反馈,为其持续优化提供了方向。这种持续的互动与反馈,确保了“第一标准”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的持续与有效推进。

1 以“第一标准”为导向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机制的重要性

在当代高等教育领域,师德师风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行为规范,它不仅关乎学术氛围的营造,更是与教育质量和高校形象紧密相连。在这一背景下,“第一标准”的提出并非偶然,而是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机制的深化和完善。师德师风作为高等教育中的核心价值,对教师的行为规范和学术氛围的营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标准”为师德师风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方向,它旨在确保教师能够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坚守教育初心,强化职业道德,维护学术纯粹性。教师在遵循“第一标准”时,不仅能够树立自身的正面形象,也能为学生树立一个积极的榜样,进而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对于高校管理层来说,“第一标准”为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通过对“第一标准”的持续推进和深化,高校可以确保其师德师风建设始终走在正确的轨道上,为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提供坚实的支持。同时,学生作为教育的受益者,其对师德师风和“第一标准”的认同和评价也显得尤为关键,他们的反馈将为“第一标准”导向的师德师风建设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因此,深化“第一标准”导向的师德师风建设不仅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也是高校持续优化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的必然选择。

2 以“第一标准”为导向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机制的现状

2.1 教师日常行为与“第一标准”不完全一致的现象

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师德师风始终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关乎教育的质量、高校的声誉和学生的成长。然而,近年来“第一标准”作为一种指导原则,在师德师风建设中未能得到充分的落实。在日常教学和学术研究中,一些教师的行为与“第一标准”存在明显的偏离。尽管“第一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教师仍然过于追求学术成果,忽视了教育的真正意义和价值[1]。此外,部分教师在面对学术压力和竞争时,容易产生对“第一标准”的误解和曲解,导致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出现偏颇。这种偏离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不良影响,更可能对高校的整体声誉和形象带来严重损害。而学生作为教育的受众,其期望和评价对于师德师风建设尤为关键。

2.2 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中“第一标准”的缺失

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第一标准”的缺失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尽管“第一标准”被设定为高校教育的核心价值,但在实际操作中,其影响力却远未达到预期。许多教师对其持有模糊的认识,仅仅把它视作一种纸上的规定,而非真正要遵循的行为导向。这种偏颇的认知导致在教育实践中,“第一标准”常常被边缘化,甚至在某些情境下被忽略。此外,高校管理层在监管和考核师德师风时,也存在对“第一标准”应用不足的现象。评价体系往往更偏向于学术成果和短期表现,而对师德师风的长期培养和践行关注不足。同时,一些教师因不够了解或受到误导,对“第一标准”产生疑虑,这不仅影响其自身的教学行为,还可能对学生带来潜在的不良示范。在当前高校教育体系中,“第一标准”理应被摆放在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作为塑造师德师风的关键导向。教师在面对种种学术压力时,往往会忽略“第一标准”的价值导向,更多地追求短期的学术成果。同时,部分高校在追求外在荣誉和资金支持时,也可能会降低对“第一标准”的重视,从而导致该标准在教育实践中的稀释和偏离[2]。而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由于缺乏对“第一标准”的深入了解和体验,可能会对其产生误解或怀疑。这种现象进一步削弱了“第一标准”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的作用。而对于管理层来说,由于存在的种种利益关系和管理压力,可能导致其对师德师风的监管不足,甚至存在刻意忽视“第一标准”的情况。

2.3 外部评价机制与“第一标准”之间存在脱节

在现代高校体制中,“第一标准”应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准则,然而不少高校在面对外部评价机制压力下,似乎与“第一标准”出现了明显的脱节。外部评价机制往往注重量化的学术成果和形式化的管理流程,导致教师过多地追求短期目标,而忽视远的师德师风价值观。这种偏重造成了师德师风的稀释,使得“第一标准”难以落地并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 以“第一标准”为导向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机制的创新策略

3.1 持续监督与反馈,推动教师行为与“第一标准”对齐

在深入研究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机制时,持续监督与反馈显得尤为重要。为确保教师行为与“第一标准”完美匹配,应构建多层次、多领域的监测体系,其应涵盖教学、科研、管理等多个方面,形成立体式的师德师风监测网,有效捕捉到与“第一标准”存在的偏离[3]。进一步明确师德师风的评价标准,与“第一标准”进行深度融合,确保教师能够得到明确的行为导向。通过构建实时反馈机制,将监测到的数据及时转化为有力的教育资源,为教师提供及时、精准的师德师风指导。并且通过鼓励师生互动,形成良好的反馈回路,使得师德师风建设更具针对性。而为了确保监督的有效性,应强化培训力度,使得监督者对“第一标准”有深入的理解。同时,倡导师德师风的学术交流,通过研讨、研修等形式,加强师德师风与“第一标准”的内涵理解。此外,建立激励与约束并重的体制,鼓励教师积极向“第一标准”看齐,为师德师风建设提供强大的制度保障。在此基础上,加强与社会、家长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形成社会共治的局面,共同推进师德师风与“第一标准”的紧密对接。

3.2 整合资源,将“第一标准”纳入师德师风的各项活动

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对“第一标准”的深度融合和实施至关重要。整合资源,确保“第一标准”与师德师风的各项活动紧密结合,成为当前高校教师行为的核心导向。通过强化师德师风的教育训练,使得“第一标准”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准则,为此,建议构建一个以“第一标准”为核心的师德师风教育体系,涵盖教育、管理、监测和反馈四大板块。(1)教育板块。应深化师德师风的理论教育,使教师深入理解“第一标准”的内涵与要求,同时结合高校实际,开展模拟教学、案例分析等活动,提高教师对“第一标准”的实践认知[4]。(2)管理板块。建议构建一套与“第一标准”紧密对接的师德师风评价机制,确保教师的每一次行为都与该标准相匹配。(3)监测板块。推荐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智能化的师德师风监测系统,实时捕捉与“第一标准”相关的行为数据,为教师提供即时、精准的反馈。(4)反馈板块。建议设置专门的师德师风反馈机构,对教师的行为进行定期评估,为其提供针对性的师德师风指导。

3.3 加强与外部评价机制的沟通与对接,确保“第一标准”得到全面体现

为了将“第一标准”真正贯彻到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机制中,必须加强与外部评价机制的紧密沟通与对接,确保“第一标准”得到全面体现。首先,建立高校内外部评价机制的联动机制。高校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应该形成协同,内部评价需对接外部评价的标准和要求,确保两者一致性。其次,学校需要积极参与外部评价机构的建设。高校可以与外部评价机构合作,共同研发评价标准和工具,确保评价体系更好地反映“第一标准”的核心要求。同时,高校应建立外部评价结果的反馈机制,将外部评价的发现与高校内部的师德师风建设进行对话和改进。此外,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外部评价结果的解读和分析,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以避免评价机制的误导。最后,高校可以主动参与行业评价体系的制定,积极倡导行业自律,推动行业评价体系更好地体现“第一标准”的导向作用。针对“第一标准”的全面体现,高校可以制定一套多维度的师德师风考核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应该包括教育教学、学术研究、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以更全面、更细致的方式来评估教师的师德师风表现。通过明确的指标和量化的标准,可以使“第一标准”更具体、更可操作。同时,高校应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确保这一多维度指标体系的实施和执行。该机制应包括周期性的考核、自评、同行评议等,以确保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不断优化,与“第一标准”保持一致。高校还可以积极邀请外部评价机构参与师德师风内部评价标准的制定。这种参与可以帮助确保高校的内部评价标准与外部评价标准高度一致。外部评价机构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可以为高校提供宝贵的指导和建议,以确保内部评价体系能够充分反映“第一标准”的要求。此外,外部评价机构可以与高校共同研究师德师风评价工具和方法,以确保评价过程的科学性和公正性[5]。通过这种合作,高校可以更好地与外部评价机构协同工作,实现师德师风建设与外部评价的紧密对接。同时,高校可以建立定期的沟通与反馈机制,与外部评价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定期的会议、研讨会和工作坊可以为高校和外部评价机构提供一个共享信息和经验的平台。这些机制不仅有助于高校更好地理解外部评价标准,还可以促进高校与外部评价机构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4 结 语

综上所述,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机制的研究,以“第一标准”为导向,旨在深刻理解和不断提升教育领域的师德师风要求。这一领域的研究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为高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通过深入分析现状、提出创新策略,并加强与外部评价机制的沟通与对接,高校能够更好地引导教师行为与“第一标准”保持一致,进一步提升师德师风水平。这不仅有助于高校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也有助于推动教育质量的提升,提高高校在社会中的声誉和影响力。在未来的师德师风建设中,高校应持续探索和实践,不断优化机制和策略,使“第一标准”不仅成为一种要求,更成为一种内在的追求。只有如此,高校才能在培养未来人才、推动教育事业的进步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更多的力量。师德师风建设永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也是高校教育事业不断前行的坚强动力。

参考文献

[1]李慧萍,罗玮琦,谢伟峰.让师德师风建设在高校落实落地落细[N].中国文化报,2023-07-07(3).

[2]赵君,梁茜茜,戚杰强.系统观念视域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范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1):88-90.

[3]黄宣桦,张本青.新时代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J ]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2(11):176-179.

[4]李少梅,朱灿灿.党建引领下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思考[J].当代教师教育,2022,15(2):30-34.

[5]周书钟.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应对举措[J].常州工学院学报,2021,34(4):82-85.

作者简介

鞠秀晶,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高鹏)

基金项目:本文受2 02 2年度吉林省高教学会重点(自筹)课题“民办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JGJX2022C144)资助。

猜你喜欢
高校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42:37
浅议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18:56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5:02:12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24:04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9:06:22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28:06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19:43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16:34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14:28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