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规范与政策法规比对分析

2024-12-31 00:00:00安洁杜健汪明赵星宇党斌
中国标准化 2024年8期
关键词:美丽乡村乡村振兴山东省

摘 要:本文以山东省美丽乡村建设规范系列地方标准(DB37/T 2737)为研究对象,从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基础设施与村容环境、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村务管理与长效管理等角度,分析山东省美丽乡村建设规范系列地方标准与农业农村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的协调性与先进性,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山东省美丽乡村建设标准的改进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提升山东省美丽乡村建设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美丽乡村,乡村振兴,山东省,标准

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4.08.013

0 引 言

推进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培育文明新风,推进农业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致富、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2015年,山东省发布并实施的美丽乡村建设规范系列标准是山东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依据。山东省美丽乡村建设规范系列标准为把山东省农村建成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九大以来,随着我国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农业农村工作进入乡村振兴新阶段,也对农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时代要求。为此,国家先后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等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提出要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研究美丽乡村建设规范与现有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的协调性,分析技术条款的先进性,对解决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如何完善美丽乡村建设规范,更好地支撑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1 美丽乡村建设规范概述

2015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部署,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实现山东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山东省编制并实施了山东省美丽乡村建设规范系列标准(DB37/T 2737),共分为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基础设施与村容环境、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村务管理与长效管理和评价7个部分。系列标准规定了山东省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方向和基本要求,同时提出美丽乡村的具体评价指标作为山东省美丽乡村建设质量水平的评价“准绳”。

2 政策文件研究

运用知识图谱分析美丽乡村建设相关标准,以2017-2023年国内关于乡村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为对象,以“农村”“乡村”“三农”为检索词,共收集有效文件29件(见表1)。主要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等维度分析美丽乡村内涵,研究乡村振兴战略下美丽乡村建设的时代要求。

2.1 产业是乡村建设的基础

随着社会结构变革和科技进步,我国农业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管理方式正在发生质的变化,应该看到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但考虑到我国农业农村的实际,国家仍然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壮大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同时,国家鼓励乡村以特色资源为依托,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创新激励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旅游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相比其他农村产业可以更好维护生态系统[1]。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产业,不仅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直观展示,也能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源动力。

2.2 人才是乡村建设的关键

乡村人才是农村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农村最有活力的生产要素,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中之重[2]。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城市对人才的虹吸效应加大了人才向城市的汇聚,造成乡村人才的空心化。乡村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为此,国家致力于健全乡村人才工作机制。一方面,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统筹,持续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供教育培训、技术支持、创业指导等服务,培养培育农业科技、经营管理、法律服务、社会工作等方面本土人才;另一方面,建立各类人才参与乡村建设的激励机制,鼓励高校毕业生、企业主、留学归国人员等外部人才回乡下乡创业创新。

2.3 文化是乡村建设的灵魂

乡村文化是未来乡村建设的活力来源和发展特质[3]。加强村民思想道德建设和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体现当代特色乡村文化,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乡村应当健全完善乡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网络和服务运行机制,倡导科学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普及科学知识,推进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提倡孝老爱亲、勤俭节约、诚实守信,抵制非法宗教活动。同时,加强对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

2.4 生态是乡村建设的根本

想要真正促进乡村地区的发展,就应当树立科学、绿色的发展理念,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4]。国家鼓励不断通过“绿化”“美化”措施,优化农民居住环境。支持农业生产者采用节水、节肥、节药、节能等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推动种养结合、农业资源综合开发,优先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引导全社会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因地制宜推广卫生厕所和简便易行的垃圾分类,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水,坚持绿色发展;推进废旧农膜和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推进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加强乡村生态整治,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实施农业绿色发展理念。

2.5 组织是乡村建设的保障

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对村级组织及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作用,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农民参与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引导和支持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健全村民委员会民主决策机制和村务公开制度,增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能力;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集体经济组织,健全农业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基层群团组织建设,支持、规范和引导农村社会组织发展,发挥基层群团组织、农村社会组织团结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等方面的作用。加强美丽乡村建设的统筹管理及统筹规划,保证美丽乡村的建设发展,能更好实现全面化推进[5]。

3 技术内容分析

从山东省美丽乡村建设规范的技术条款来看,标准规定的美丽乡村基础设施与村容环境、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村务管理等建设要求,涵盖了除人才支撑外的产业兴旺、文化繁荣、生态保护、组织保证等方面,与近年来最新的农业农村发展方向保持一致。但与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标准技术内容还需进一步完善,相关建议见表2。

4 结 语

总体来看,美丽乡村建设规范为山东省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效应,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美丽乡村建设规范尚需完善以适应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农村发展的新要求。首先,经济建设方面,美丽乡村建设要坚持“生产发展”,还要产业结构优化、三产融合发展、农业领域创业创新,进而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其次,生态建设方面,美丽乡村要实现“村容整洁”,还要坚持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资源节约和产业循环发展,进而实现乡村“生态宜居”;最后,人才建设方面,美丽乡村要持续培养乡村本土人才,还要坚持引进外部急需人才,进而实现乡村“持续发展”。美丽乡村建设规范只有从以上方面完善技术条款,才能更好地服务山东省美丽乡村建设,打造齐鲁样板,推动农业农村工作提档升级。

参考文献

[1]刘华琳,周成.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机理与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23(10):138-141.

[2]于保霞,刘政.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背景下的乡村人才需求分析[J].中国市场,2023(35):26-29.

[3]王雨豪,冉琰,王译,等.系统论视角下未来乡村建设路径研究[J].山西农经,2023(22):53-56+66.

[4]史明华.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实践路径的分析[J].农家参谋,2022(19):7-9.

[5]孔建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2(7):84-88.

作者简介

安洁,硕士,正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标准化研究与标准评审。

杜健,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化学工程与技术。

汪明,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标准评审。

赵星宇,硕士,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物理海洋技术。

党斌,通信作者,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数字技术、网络安全技术及标准化。

(责任编辑:袁文静)

猜你喜欢
美丽乡村乡村振兴山东省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当代党员(2017年23期)2017-12-20 21:42:47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环球时报(2017-12-02)2017-12-02 04:50:09
山东省即墨市
美丽乡村之景观改造实践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新形势下闽北绿色发展实践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