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推进大理弥渡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党和国家改善民族地区民生问题所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需要。通过梳理大理弥渡县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要性、成效及发展困境,充分发挥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优势,探索大理弥渡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旨在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和实现,满足群众多元化的公共文化需求,促进大理弥渡县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大理弥渡县;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G249.27"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0-0152-05
Abstract: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in Midu County, Dali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aken by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to improve people's livelihood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and it is also the need to promote the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By combing the importance, effectiveness and development difficulti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in Midu County, Dali,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resources in ethnic areas, and exploring the practical path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in Midu County in Dali to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realiz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ethnic areas, meet the diversified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needs of the masses, and promote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Midu County in Dali.
Keywords: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Midu County, Dali; ethnic minority areas; rural revitalization; path exploration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的振兴,还包括文化、产业、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群众文化素养、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促进乡村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大理弥渡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充分挖掘了许多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与鲜明的地域民族特色相结合,极大地发挥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但也面临着公共文化服务设备老旧、设施分布不均、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本文深入分析大理弥渡县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现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有助于更全面、更有深度地推动大理弥渡县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和发展困境的破解,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借鉴。
1" 大理弥渡县公共文化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乡村振兴是当前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是实现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能够促进大理弥渡县乡村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等,更全面地推动大理弥渡县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1.1" 促进大理弥渡县乡村人才振兴
乡村要振兴,人才必先行。要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并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中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来。2021年的3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第十四条明确指出:“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2]。乡村振兴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程,离不开人才的支撑,需要吸引更多人愿意来、留得下、干得好才能更好地满足乡村振兴战略需求。
在乡村人才振兴过程中,公共文化服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乡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育机会,使乡村居民能够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和信息,开展各式各样的文化培训机构和课堂,培育了众多乡村振兴建设人才。如公共图书馆提供图书借阅服务,为乡村居民提供了阅读和学习的机会;文化馆和博物馆举办展览和讲座,帮助乡村居民了解历史文化和艺术知识等。大理地区各县市政府组织开展的云南省旅游厕所培训班、基层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队伍线上培训、公共文化和旅游整合研修班培训等都推动了乡村人才振兴队伍建设,培养了许多的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提高了乡村地区人才队伍素质。
1.2" 推动大理弥渡县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文化振兴是一项意义重大而深远的任务,文化振兴更是乡村振兴建设的精神指引。乡村文化振兴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护文化遗产、促进乡村发展、增强农民自豪感和城乡互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文化振兴更是乡村振兴建设的重要环节,乡村文化振兴的建设离不开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一方面,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传统建筑、乡土风情、民间艺术等。大理弥渡县是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区,蕴含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可以帮助传承和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使其不断发展壮大,并得到更好的保护。另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可以提供乡村居民接触和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机会,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通过举办传统艺术表演、文化讲座、书法绘画等活动,激发乡村居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为乡村居民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丰富其文化生活。农村书屋、文化活动中心、艺术展览馆等的建设,为村民们提供了丰富的图书、音像资料、艺术作品等,满足乡村居民的文化需求,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促进乡村居民的交流和互动,增强社会凝聚力。
总之,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对乡村文化振兴建设起到了推动和促进的作用,有助于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丰富乡村居民的文化生活,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增强社会凝聚力。
2" 大理弥渡县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发展困境
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化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举措,然而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种种困难和问题,严重阻碍乡村振兴的发展。大理弥渡县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相对陈旧
“发展是民族问题的本质属性,我国民族问题突出表现在少数民族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上。[3]”大理弥渡县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起步较晚,相较于其他发达地区,弥渡县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相对滞后,许多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存在一定的老化和陈旧现象,设备的更新换代缓慢。在针对大理弥渡县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调查时发现,许多建筑和设备具有一定年代,图书馆建设空间狭小,许多设备和书籍不够摆放,陈旧的设施影响读者的学习和借阅,难以满足群众的硬性设备需求。此外,在针对大理弥渡县乡镇文化站、村文化中心的公共文化服务现状调查中发现,文化站也存在和图书馆、文化馆同样的现状:馆(站)舍陈旧、设备年久失修。这些问题阻碍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热情和积极性,不利于当地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2.2"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分布不均
大理弥渡县公共文化服务整体虽已实现了文化设施州、县(市)、乡、村四级全覆盖,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不够均衡,设施使用效率不高。弥渡县各地由于地理、经济、人口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在不同区域间存在差异。城镇地区相对于农村地区,更容易获得更丰富的公共文化资源和服务。一方面,资源的分配不均和资金投入的多寡,是造成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分配不均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发达地区和热门景点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资金投入和资源建设,而一些边远地区或者人口较少的地方则往往面临资源匮乏的问题。弥渡县城内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较丰富,集中了众多大理特色文化馆、博物馆和图书馆,而在偏远地区类似的文化设施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大理弥渡县的公共文化多集中于白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针对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群众以及外来务工、农村留守等特殊人群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工作存在盲点,难以落实到位[4]。
2.3" 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匮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共服务领域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但相应的人才供应却跟不上需求的步伐。特别是在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人才的需求更加突出,虽然大理弥渡县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丰富,但也存在人才紧缺的问题。一方面,人才培养的速度跟不上需求,弥渡县急需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来推动服务业、旅游业的发展,而今许多文化站却存在着思想老化、工作能力低下的工作人员,难以推动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另一方面,公共服务行业的特殊性也是导致人才短缺的一个重要原因,人才引进的难度也在增大,特别是对于一些高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往往需要更高的待遇和更好的工作环境才能吸引他们。公共服务行业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与其他行业有很大的不同,这就需要人才具有特殊的素质和能力,目前的教育体系和培训机构往往无法提供足够的培训,使得公共服务领域的专业人才短缺;此外,民族地区消费方式的变化以及消费水平的提高,民间艺人逐渐老去,众多年轻人外出务工,现如今的大理弥渡县许多年轻人民歌不会唱、不会跳,非遗工艺不愿学、不愿听,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逐渐停滞,这也导致了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匮乏。
3" 大理弥渡县公共文化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成效
弥渡县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离不开以下几点原因:政府出台政策督促落实、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呈现方式、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当地公共文化服务和乡村振兴的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文化的多样性和个性化需求。
3.1" 出台政策督促落实
弥渡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意见》《关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以构建覆盖县、镇(乡)、行政村、村组四级联动的“大喇叭、小广场”公共文化示范项目为抓手,以创建县、镇(乡)区域公共服务协调发展“文化馆总分馆制”为载体,以文旅融合转型升级数字化服务为平台,多措并举,深入推进全民艺术普及工程,努力建设人文荟萃、文化繁荣的诗意“小河淌水”。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重要讲话及对大理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云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州委九届三次全会、县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扣省委、省政府“3815”和州委、州政府推进“两城一区、三个走在前”的战略目标,主动融入“双核驱动、协同发展”“大祥巍”一体化发展格局,聚焦乡村振兴、产业园区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4项重点工作和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事业两项基础性工作,坚定信心、下定决心、乘势而为,为打造“小河淌水乡愁地、绿色蔬菜产业园”,建设名副其实的“小河淌水·幸福弥渡”而持续奋斗[5]。
3.2"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呈现方式
弥渡县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依靠线上线下相结合,利用互联网平台,将弥渡县的文化活动进行线上推广,通过直播、网络展览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弥渡县的文化特色,提高文化活动的影响力和参与度,成功打造了具有弥渡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呈现方式。采取请上来、走下去、送出去等方式开展各类培训,培养各级文艺骨干1 000余人;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每年落实送戏下乡48场、农村电影放映1 020场,每年县乡村组织广场文化活动100多场,受益群众近10万人次;扶持农村组建文艺队800多支,创作花灯说唱和花灯歌舞,编创花灯健身舞9个;建成花灯民歌传习展示中心1个、非遗传习所17个,常态化开展群众文化和非遗传习;推进“1+x”服务型组织建设和文化志愿服务,组建弥渡书画院、小河淌水文学社等文艺社团;聘请78名残疾人管理农家书屋,改善农村文化管理服务水平。
新创《买羊》《大小情缘》《醋坛子》《十里桂花路》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和脱贫攻坚息息相关的花灯小戏小品,在现有民歌曲目500多首、花灯剧目200多个的基础上,编辑出版了《弥渡民族民间器乐集成》《弥渡传统花灯剧目选》等;深入推进花灯民歌保护工程,举办“小河淌水”电视歌手、“小河淌水”DOU游弥渡歌手等系列赛事。充分发挥文化馆总分馆建设的终端平台和微信公众号、文旅公众号等功能,每周适时更新艺术知识和普及视频;依托新兴媒体,以“非遗+短视频”的方式深化非遗资源在旅游发展中的应用。截至2022年4月30日,共上传“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大理“三月街”少儿文艺专场演出、百姓大舞台、DOU游弥渡歌手大赛、非遗进校园等专题宣传片短视频589个,粉丝量达到3.7万人,获赞32.8万个。弥渡县独特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呈现形式和创新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文化发展和传播。
3.3"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
自2014年开始,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弥渡县有效利用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发挥乡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工作职能,解决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投资2 000多万元,建成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连续两轮评估达标为一级馆,图书馆达到三级馆;建设集党员活动、村民议事、文化活动、老年活动和客事办理于一体的综合活动场所766个,全县983个自然村通过新农村建设项目实现活动场所全覆盖;投资500多万元建成红岩村委会、新街大庄子等8个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投资6 500万元建成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成7.6 km毗雄河滨河健身长廊,大理州竞钓示范基地弥渡全民健身垂钓中心;完成8个乡镇文体活动广场建设,实施农民健身工程140个,安装健身路径100多条;投资100万元,建成农村广播站室点1 001个,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组建“三区”人才服务队、选派“三区”人才60余人,实施专业技术人员挂钩联系文艺队伍,选派18名文化工作者挂职文化站副站长,扎实开展“挂包帮”和文化志愿服务。同时,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艺人的“传、帮、带”作用,采用传承人自主编排+文化馆、花灯团专业老师辅导的形式,推行全民艺术普及。广大群众共享文化发展带来的“红利”,“大喇叭”成为农村版“好声音”,“小广场”成为群众“文化联谊所”。
4" 大理弥渡县公共文化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乡村振兴离不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只有通过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公共文化活动宣传推广,才能传承和弘扬大理弥渡县的民族文化,更好地满足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助力乡村振兴。
4.1"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
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众多,民族文化要求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既要有“共性”又要有“特质”[6]。大理弥渡县应该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的建设,推广多样化的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更要打造适合当地的独特文化服务,要加强对文化机构和组织的支持和管理,提高其工作效率和服务能力,加强数字文化建设,推广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强文化服务的创新和差异化,提高文化服务的普及率和质量。
首先,政府立足于当地的实际情况,将重点放在对本土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上,大力实施民族文化品牌战略,对具有地域特点的白族特色文化进行精心培育,持续提高民族文化文艺精品的意识,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与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民间艺术以及民间表演项目。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等特色资源并将其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7]。弥渡县拥有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有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如花朝节、蝴蝶会、绕三灵、白族三月街、栽秧会和白族火把节等,开展更加丰富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大理弥渡县白族民族情怀,凝聚人心,推动民族地区社会公众文化服务的协调发展,尤其是加大对弥渡花灯文化的弘扬,打造独属于大理弥渡县的花灯品牌,将非遗传承与公共文化服务相结合[8]。加大对白族大本曲等民族曲艺的普及力度,组织更多的管弦乐队、小民乐团,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民间艺术团,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文艺作品。其次,在尊重公民权利的基础上,向群众提供容易接受的公共文化服务形式,搭建网络平台。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和服务,可以通过抖音、快手、微博、学习强国和云岭先锋等公众平台提供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项目,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4.2"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大理弥渡县应该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大多数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从业人员都是兼职或者业余人员,缺乏系统的培训和专业的管理,政府应为艺术家、表演者、文化管理者等农村文化人才提供培训机会,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促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其次,更要重视当地文化教育作用,利用大、中、小学及各类培训机构全方位、多领域的公共文化教育体系和建设举措,加强对专业文化人才的招聘和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和能力,开展丰富文化活动,吸引更多业余爱好者。最后,为了提高乡村文化建设水平,迫切需要年轻人来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政府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设立奖金、开展文化培训、增添文化创意比赛等形式,吸引更多的有文化、有技能的年轻人回到乡村地区,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和引导,鼓励他们积极投身于公共文化服务和乡村振兴建设,提高青年人公共文化服务和乡村振兴建设的意识和积极性。尽可能做到政策留人、环境留人、乡情留人[9]。
4.3" 促进公共文化活动宣传推广
公共文化活动宣传推广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之一,要做好大理弥渡县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宣传工作。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活动传播方式是乡村振兴的有力举措,制定宣传推广计划,政府和社会力量应该制定全面的宣传推广计划,包括活动宣传、媒体宣传、网络宣传等多方面。
有效地开展大理弥渡县白族文化的传播和公共文化活动宣传,有助于找到以市场为导向的文化活动切入点,如弥渡花灯品牌的打造。利用互联网对大理弥渡县的民族传统歌舞进行挖掘、展示,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展销民族文化工艺品等,在传播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群众收入方面,可以发挥其作用。其一,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举措呼吁和宣传公共文化服务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加强对多元化文化服务的推广和宣传,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其二,要加强对乡村振兴的宣传和推广,提高人民群众的认识和参与度。其三,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乡村振兴等媒体宣传、网络推广力度,提升影响力、知名度。其四,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农民的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政府可以通过开展文化讲座、组织文化活动等方式,让农民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自信和文化素质,更好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乡村振兴发展。
5" 结束语
通过对弥渡县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典型案例分析,将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积极探索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实践路径,不仅可以充分传播民族文化,增加公共文化活动,提高乡村居民的文化素质,还能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动力。乡村是城市的后花园,发展乡村经济、生态环境和文化旅游业能够促进城乡经济的互补和共同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可以充分推动民族地区全面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推进乡村社会的建设,提升乡村居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推进乡村社会建设,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2021-03-08].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ggfw/202103/t20 210323_923230.html.
[3] 陈国新,李炳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3.
[4] 霍强,王丽华.新时代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以云南省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9(1):104-109,118.
[5] 2023年弥渡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EB/OL].[2023-02-14].http://www.midu.gov.cn/midu/c102478/202302/f18b62d8b5e3427eba11 742b77eea4a6.shtml.
[6] 林艺,高霖.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构建共有精神家园——以云南实践为例[J].学术探索,2016(11):125-131.
[7] 周静,毕东,毕晓红,等.大理白族自治州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9(3):8-12,24.
[8] 自昕敏.“非遗”传承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研究——以弥渡县密祉花灯为例[J].文山学院学报,2019,32(4):73-79.
[9] 张萍,黄凯丽,赵海波,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云南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优化[J].经济师,2022(5):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