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遗工坊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非遗工坊兴起时间不长,很多工坊脱离乡村环境独立运行,存在发展路径不清晰等问题。该文以重庆市3个非遗工坊典型案例,阐释非遗工坊在传统文化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融合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整合资源、培训传承、创新产品和拓展市场等手段,有效推动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并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非遗工坊;乡村发展;乡村振兴;文创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F327"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0-0034-05
Abstrac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orkshops are important carriers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espite their relatively short existence, many workshops operate independently from rural environments, leading to issues such as undefined development paths. By examining three typical case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orkshops in Chongqing, this paper reveals the significant role played by these workshops in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integration. Through resource integration, training in inheritance, product innovation, and market expansion, they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preserv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while also playing a positive role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Key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orkshops; rural development;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国家和民族传承的重要资源,非遗工坊是保护、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实践方式之一,传统非遗工坊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共同开展“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推荐工作。“十四五”以来,3个部门共同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工作,支持各地依托本地区富有特色、具备市场前景和一定群众基础的非遗资源,截至2022年,已经建设了2 500余家非遗工坊,其中,有1 400余家位于脱贫地区,覆盖了450余个脱贫县和8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这些非遗工坊逐渐成为加强非遗保护、促进就业增收、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及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目前,国内学者对非遗工坊、乡村发展等方面做了相关研究。刘智英等[1]分析了非遗工坊的生成逻辑、基本意涵与实践,指出由于实践主体、理念、手段的不同,非遗工坊已形成行政主导式、公司主导式与个人主导式3种实践模式,它们具有本土性、传承性、产业性与共同性四位一体的实践特点。学者刘玉婷等[2]以湖南省4个典型非遗工坊为例,通过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激发乡村人才的创业潜力,推动传统手艺的转型升级,探讨非遗工坊助推乡村振兴的机理、问题与提升策略。王嘉奇[3]从数字化进路角度探讨非遗工坊,认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非遗工坊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促进非遗产业的创新与发展。王中加等[4]从文化资本视域出发,主张通过构建非遗工坊的产业生态系统,整合乡村资源,提升非遗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王雨婷等[5]认为通过加强产业链条的建设、整合旅游资源、引入科技创新等方式,可以推动非遗工坊与文旅融合,促进云南省非遗产业的发展。王巨山等[6]认为在国家战略推动下,传统工艺工作站和非遗工坊的建设可以促进传统工艺的创新传承,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方园[7]的研究聚焦于中职旅服专业中的非遗工坊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她认为通过将非遗技艺纳入教学内容,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非遗文化,培养相关技能,从而为乡村振兴和非遗保护贡献人才。非遗工坊进景区推动非遗活态传承,闵中轩[8]认为不仅能够吸引游客,还能够提供实际的传承场所和机会,促进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从湘潭宇昌工艺伞业股份有限公司非遗工坊的建设角度,何吕传[9]发现传统工艺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传承,乡村经济也得到了推动。李容霞[10]和熊子薇[11]均关注非遗工坊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路径,通过研究发现,整合非遗文化资源、传承技艺、培育品牌等方式,可以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推动乡村振兴和非遗保护的双赢局面。
综上所述,基于川渝地区的非遗工坊促进乡村发展的研究目前很少,本文通过深入分析重庆市3个案例和经验启示,提出针对性发展路径,为川渝地区的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提供借鉴和参考。
1" 非遗工坊促进乡村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1" 资金和资源缺乏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乡村地区,存在资源分配不均衡的情况,缺少必要的基础设施、技术支持、市场渠道等资源,从而限制了非遗工坊的发展。很多非遗工坊是由传统手艺人自发组织起来的,面对现代市场,缺乏专业的管理和营销人才,导致其在政策申请、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等领域缺乏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严重影响其发展和资源获取能力。与现代工业和商业相比,非遗工坊虽然具有独特的文化和艺术价值,但其经济效益相对较低,未能引起足够的关注和投资,导致非遗工坊在资源配置方面受到限制,难以获得更多的资金和支持。因经营具有一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金融机构通常对其贷款审批较为谨慎,导致非遗工坊难以通过传统的金融渠道获取资金支持,限制其发展的资金来源。
1.2" 培训和传承人才不足
由于现代化进程和城市化的影响,许多非遗工艺技艺传承出现了断层,老一代的传统手艺人渐渐减少,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技艺的兴趣也相对较低,导致非遗工坊缺乏传承的人才储备。同时因为教育体系的变革,传统手艺技艺培训逐渐减少,相关专业学校的设立和专门专业的培训机构相对较少,严重限制传承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在工业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传统技艺的认可度相对较低,导致更多的年轻人倾向于追求现代化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加之传承人才在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方面往往相对较低,进一步加剧了人才不足的困境。
1.3" 市场推广和产品创新不到位
非遗工坊由于缺乏市场运营专业团队,产品无法快速地、有效地推向市场,导致产品与市场脱节,长远来看,发展能力限制了其生产能力,最终造成无法满足大规模生产或快速交付的需求。非遗工坊的产品往往以传统技艺为主,无法跟进现代科技和数字化的发展趋势,难以快速弥补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的差距。并且由于缺乏对市场需求和趋势的深入了解,未能及时调整产品设计和创意方向,导致其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较低。
2" 非遗工坊促进乡村发展的典型案例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日益重视,个性化消费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方传统文化和历史变迁的“活化石”,承载几千年地方文化变迁的记忆。政府加大对非遗文化的支持,化解边缘化和失传的风险,逐步增强人们非遗保护意识,在广大乡村地区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非遗工坊。
2.1" 石柱县中益乡夏布非遗工坊
位于石柱县中益乡坪坝村的鲁渝共建石柱县中益乡夏布非遗工坊成立于2019年4月,其依托国家级非遗项目“荣昌夏布织造技艺”和石柱土家文化旅游资源,将城市品牌与乡村元素结合,联动艺术高校和手工协会等单位广泛参与。工坊通过挖掘乡村手工艺资源、研发非遗文创产品、创建特色乡村产品品牌,以产教融合方式培养新农村手艺人,成功带动了一个村落的发展,形成了一个产业,并创造了一个乡村的“IP”。这个工坊的成功推动了非遗技艺经济转化,培训群众500人次,为当地126人提供了灵活就业机会,人均月收入达1 500至4 500元。目前,该案例模式已在重庆荣昌区、城口县、丰都县等多地复制推广。
多项措施加强建设,包括建立手工艺工坊、产学研基地、展销体验中心、村史馆和艺术家驻留工作室等子项目,通过技能培训、产品代工、计件合作等模式解决大量乡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同时推动工坊与地域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结合,培育工坊研学项目,推动工坊深层次、宽领域、多元化发展,促进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重视产品研发,深入挖掘石柱土家乡村的地域文化特色,以“高校驻村+创意设计+村民制作”模式,加强与四川师范大学服装与设计艺术学院、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城市建设与设计学院等高校专业设计院系团队合作,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符号(土家族文化、白虎图腾、蜜蜂)的非遗手工制品100余款。此外,工坊通过打造一个有声望的品牌、受众喜欢的产品、吸引人的特产、难忘的回忆和受赞赏的手艺人5个方面,努力将石柱中益乡打造成一个幸福生活、经济稳定、游客向往、环境优美、文风蔚然和民风淳厚的新农村。
加强技能培训,开展短板强化培训,提升从业者的核心竞争力。工坊通过视频演示、示范培训等方式,与大型厂家展开订单合作,推动产品达标率。工坊还通过邀请非遗传承人讲授特色培训,将非遗技艺融入现代生活,先后开发夏布养生锤、平安扣香囊、刺绣杯垫等土家特色产品。此外,工坊依托西部妇女手工艺术联盟行业资源,开展技能培训、创业指导等活动,培养了一批具有一技之长的“新手艺人”,成为石柱乡村振兴文化发展的主力军。
加强代工合作,与山东相关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进其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与服务理念,逐步建立完善发展体系,强化传统技艺学习、理解、实践与创新,推进“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转变,推动石柱县乡村振兴产业落地,并与国际市场接轨。截至2022年,工坊的产品年销售额达到900多万元。
该工坊的成功案例在第三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中被评选为最佳案例之一。其不仅深化了东西部协作地区产业合作,还促进了乡村文化产业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实现了非遗技艺向经济的转变,为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2.2" 彭水苗绣非遗工坊
苗绣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苗绣图案丰富,蝴蝶、银饰、山水等是最具代表性的苗族元素,蕴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2月春节前夕赴贵州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时指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彭水苗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复杂的工艺,以其精细的做工和考究的工艺而闻名,拥有20多种针法和技法,颜色鲜艳,纹样多样,是苗族“穿戴在妇女身上的历史”,也是苗族儿女的“指尖经济”。
彭水苗绣非遗工坊依托重庆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彭水苗绣于2018年建成。工坊的使命是传承非遗技艺,并通过带动就业增收来促进乡村振兴。工坊组织当地留守妇女和低收入群众学习苗绣技艺,并以订单式生产的方式推动就业增收。通过开展非遗与旅游融合、与高校及企业合作,不断提升产品品质,拓宽非遗传播领域。
将培训与传承相结合,帮助更多人学习和掌握苗绣技艺。工坊坚持“培训为就业,就业依托培训,培训和就业紧密结合”的原则,通过培训解决困难群众、留守妇女、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培训后,工坊提供居家就业和签约就业2种方式,帮助绣娘们在家门口就业。从创办至2023年初,工坊已开展24期苗绣技艺培训,培训803人,工坊解决超过200人的居家就业需求,年产值达到160多万元。
将非遗与旅游相结合,创新设计苗绣文旅新品。工坊将彭水县的风景、文化元素融入到苗绣中,设计一系列苗绣特色旅游产品。工坊还与知名设计师劳伦斯·许和高校学生合作,共同创作苗绣高定时装和重庆鹅岭二厂苗族纹样涂鸦壁等作品,用多元的方式帮助苗绣走进都市,为非遗传承注入新活力。此外,工坊在蚩尤九黎城苗戏楼建立“彭水苗绣”传承展示馆,并扩展了刺绣内容到传统书法领域。同时成立了保护传承体验苗绣工坊和苗绣馆等场所,通过直播带货、旅游参观、苗绣研学、展示展销及线上和线下的方式推动产品销售、旅游参观、苗绣研学等活动,帮助群众增加收入,实现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以跨界融合方式焕发苗绣新活力。工坊与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及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高校开展合作,利用新生代力量将现代审美融入苗绣,并通过产品设计比赛等方式开发更多苗绣产品。2021年,彭水县与腾讯公司签署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利用数字化手段创新呈现服装和刺绣等元素,为彭水苗绣的发展提供更丰富、时尚、新颖的思路。2023年彭水苗绣非遗工坊上榜“第三届重庆乡村振兴十大示范案例”提名奖名单。
2.3" 酉州苗绣非遗工坊
酉州苗绣源于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民间刺绣,其借鉴了湘西苗绣的部分技法。酉州苗绣是一种使用透明纱和各种颜色的丝线、绒线进行绣制的传统手艺。以其题材广泛、种类繁多、雅俗共赏的特点而闻名,既具有收藏价值,被视为艺术珍品,也可以用于制作各类实用大方的日用品。2019年,酉阳县酉州苗绣非遗工坊依托重庆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酉州苗绣成立。工坊通过系统培训、合理分工、市场运作和合作创新等方式,累计进行了600次非遗技能培训,带动了370多名困难群众、残疾人、老人和留守妇女通过工坊就业、居家就业、零散加工等方式增加收入。以实体店、对外供货批发、外贸订单、抖音橱窗、淘宝店铺和阿里巴巴批发网等渠道进行销售,工坊年订单数近5.7万笔,收入达到860多万元。工坊的产品连续3年获得“重庆好礼”金奖,并被选为重庆外事礼品,作为“一带一路”和“上合峰会”的国礼走向80多个国家。
工坊通过将闲置民房改造成非遗工坊的做法,实现了将废弃资源转化为宝贵的文化创意空间。总投资20余万元对超过300 m2闲置民房进行改造和升级,设置苗绣文化展示区、非遗产品展示销售区、绣织区、抖音直播区、留守儿童读书屋和产品库房等不同功能的11个区域。这些措施为推动非遗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打下了良好基础。
工坊采取多种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技能培训的效果。为进一步扩大酉州苗绣的传承人群,真正发挥传承效果,工坊秉持不收学费,不限制年龄、性别、距离和身体素质的“五不”原则,以点带面,依靠乡村学员自发的“联、帮、带”模式,成功地扩大了酉州苗绣的传承人群。通过集中统一和现场教学培训,先后培训了600多人次,其中有370多人熟练掌握苗绣技能,实现了培训效果的最大化。
工坊合理分工,根据不同年龄段对绣娘进行任务分配。年龄在18至50岁之间的绣娘负责织绣精品苗绣,如双面绣屏风、传统苗绣挂饰、创新双面苗绣“绣出一片桃花源系列”时尚饰品等;年龄在50至60岁之间的绣娘则负责织绣传统苗绣单面绣、传统手工织布及打花带,用于制作苗绣香包、竹编苗绣系列包包、苗绣藤编手提包等;年龄在60至90岁之间的绣娘根据具体情况分配一些简单的手工活。
通过合作创新,将传统的苗绣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打造出符合当代需求的产品。工坊与各高校合作,设立研学体验区,为来自各方的师生们提供学习平台,为产品创新设计提供有利条件,获得上百项专利和版权。
3" 非遗工坊在乡村发展中的路径分析
3.1" 加强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
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是非遗工坊发展的立足点,非遗工坊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通过挖掘非遗资源,可以形成非遗工坊的核心内容。通过师徒传承等方式培养和选拔年轻人,确保传统技艺得以延续。立足文化产业发展角度,依托政策支持加大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力度,鼓励非遗工坊与相关文化机构合作,积极开展非遗技艺的保护、传承、研究工作,并推动非遗项目的申报和列入国家级、地方级非遗名录。非遗工坊传承传统文化,需要与社区融合,通过组织培训、展览、文化活动等方式,增加社区居民对非遗工坊的认同感和参与度,促进社区居民参与和共同承担非遗传承责任。立足市场需求,鼓励创新传统技艺,提高非遗工坊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借助通过宣传推广,进一步提高非遗工坊的影响力和认知度。
3.2" 依托市场促进经济发展
非遗工坊首先需要了解市场对传统手工艺品的需求,确定消费者群体和市场规模,为非遗工坊提供发展方向和策略。其次要大力鼓励非遗工坊创新传统技艺,设计和制作具有现代功能和时尚元素的产品,以适应市场需求和提高产品附加值。最后是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独特风格的品牌形象,通过有效的营销手段,推广非遗工坊的产品和故事,增加市场认可度和销售额。
3.3" 多措施推进非遗产业升级
非遗工坊作为传统手工艺产业的代表和组织,需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产业升级,提高竞争力和附加值。一是推动非遗工坊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采用现代化的工艺设备和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二是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研发和管理能力,同时,鼓励各方合作,形成专业团队,共同推动产业升级。三是建立健全的供应链体系,整合上下游资源,促进非遗工坊与原材料供应商、销售渠道等相关企业的合作,提高产业链附加值和竞争力。
3.4" 与社区融合促进发展
非遗工坊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不是孤立发展,其需要与社区和当地居民进行深度融合。一是建立非遗工坊与当地社区之间的合作平台,通过共享资源和互利合作,形成互信和互助的关系。二是鼓励社区居民参与非遗工坊的管理、制作、销售等环节,增加对非遗工坊的认同感和参与度。三是联合政府和行业组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交流,包括工艺展览、技艺培训、文化节庆等,增进社区居民与非遗工坊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3.5" 加强社会融合与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对非遗工坊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建立师徒传承制度,通过长期的师徒关系,让有经验和知识的老师传授给学徒。二是与相关学校和教育机构合作,开展非遗工艺的培训和教育项目,为年轻人提供接受传统技艺培训的机会。三是吸引具有相关技艺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加入非遗工坊,建立人才培养和交流平台,通过人才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工坊的发展和产业升级。
3.6" 加大政策支持与协同合作
乡村是传统文化发源地,鼓励和支持非遗工坊在乡村地区的发展,是弘扬传统文化、发展非遗产业促进乡村发展的重要路径。通过资金扶持和税收优惠等措施,吸引更多的人才和企业投入到非遗工坊的建设和运营中,鼓励非遗工坊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开展经验分享和资源共享,形成合力推动乡村发展和非遗传承的良好环境。
4" 结束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以非遗工坊作为载体,是当前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路径之一。通过深入研究重庆市3个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分析其在传统文化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融合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提出整合资源、培训传承、创新产品和拓展市场等发展路径,指出非遗工坊须立足乡村、依托乡村,以市场为导向,促进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同步发展,为川渝地区的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刘智英,马知遥,刘垚瑶.非遗工坊的生成逻辑、基本意涵与实践分析[J].民俗研究,2023(5):131-145,160.
[2] 刘玉婷,黄渊基.非遗工坊助推乡村振兴:机理、问题与提升策略——以湖南省4个典型非遗工坊为例[J].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3(11):47-52.
[3] 王嘉奇.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数字化进路研究[J].新楚文化,2023(25):75-77.
[4] 王中加,马丽娜.文化资本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J].东南传播,2023(8):104-106.
[5] 王雨婷,孙鸿雁.文旅融合背景下云南省非遗工坊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3(15):102-104.
[6] 王巨山,叶涛.国家战略背景下传统工艺工作站与非遗工坊建设探析[J].文化遗产,2023(1):31-39.
[7] 方园.中职旅服专业“非遗工坊”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科学论坛,2022(15):54-58.
[8] 闵中轩.湖北长阳:“非遗工坊”进景区推动非遗活态传承[J].民族大家庭,2022(1):65.
[9] 何吕传.非遗工坊的建设成效研究——以湘潭宇昌工艺伞业有限公司为例[J].大众文艺,2021(24):3-4.
[10] 李容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与实践——以大理喜洲为例[J].智慧农业导刊,2024,4(2):176-180.
[11] 熊子薇.非遗工坊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路径探讨——以江西省为例[J].对联,2023,29(2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