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视域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升路径探究

2024-12-31 00:00:00周可易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9期
关键词:产业实现路径共同富裕

摘 "要:农村集体经济发端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经过新一轮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不断发展完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能利用规模效应提升农民收入及其稳定性,扩大农民财产性收益,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当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面临基层党组织领导力有待加强、集体经济产业模式大而不强、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缺乏均衡和乡村共同富裕人才动力不足的问题。为破解当下难题,各地区应当加强村党组织党建引领、优化集体经济产业发展、完善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和加强乡村人才建设,为扎实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动力。

关键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实现路径;产业

中图分类号:F321.32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09-0104-05

Abstract: The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originated in the period of socialist transform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household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 of integration and division, the new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has been continuously developed and perfected through a new round of reform of the property right system of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The new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can make use of scale effect to improve farmers' income and income stability, expand farmers' property income, improve the level of rural public services, and promote farmers' common prosperity in rural areas. At present, the new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is faced with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leadership of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the industrial model of collective economy is large but not strong, the distribution of collective economic income is not balanced, and the talent power of rural common prosperity is insufficient. In order to solve the current problems, all regions should strengthen the leadership of party building of village party organizations, optimize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ctive economic industry, improve the distribution of collective economic income,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talents, so as to provide a driving force for promoting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farmers in rural areas.

Keywords: new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common prosperity;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realization path; industry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共同富裕被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在取得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仍需探索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以求在迈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更进一步。而当前我国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农民发展不充分。唯有补足农村这块短板,才能真正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我国农村集体经济自20世纪中叶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发端,到2016年新一轮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以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概念提出,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完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实施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在共同富裕视域下研究当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提升路径具有现实意义。

1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与共同富裕的基本逻辑

1.1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农村集体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发动土地革命,在农村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起农民土地所有制,但农民土地所有制本质上仍属传统小农经济范畴,与我国社会主义性质不符。1953年,我国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相继建立农业互助组,并逐步过渡到初级合作社及高级合作社层次,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由此发轫。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并不断扩展,农村生产资料归人民公社所有,并由其统一管理经营。农村生产经营走向更大规模、更高程度的集中。人民公社时期的农业为我国工业化积累贡献了大量资源,但也存在着管理过于集中、生产经营模式单一,以及平均主义式分配的问题。1978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生产经营也从“政经合一”转变为“统分结合”:人民公社时期集中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的经营管理方式变为集体统一经营与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从而扩大了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983年,中共中央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指出“我国农村只有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道路,才能保持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和提高经济效益”[1]。在中央支持和引导下,农村积极开展多种经营,部分农民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自发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及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的经济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推动乡镇企业崛起。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既吸纳了农村劳动人口,又改善了农村产业结构,为农村集体经济做大做强奠定基础。乡镇企业深刻改变了农村经济单纯依靠农业发展的格局,使得乡村工业化成为可能。至2017年底,乡镇企业总产值85万亿元,乡镇企业从业人数1.64亿人[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坚持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心。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指出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其目的是“探索农村集体所有制有效实现形式,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保护农民集体资产权益”[3],从实质意义上首次提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概念。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即是在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深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产权改革,形成既激发农民个人积极性又体现集体优越性的农村集体经济新体制。其新就新在集体资产产权关系明确、集体经济成员身份资格明晰、集体资产股份权利有所保障,是以多种方式发展的股份制合作经济。这一轮改革进一步明晰和扩大了农民及农村集体的财产权和自主权。总的来说,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具有如下特点:其一,相较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更注重“统一管理经营”;其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成员边界更加清晰,成员以个人为单位入股,成员可以自由加入或退出,入股的生产资料所属关系随成员身份变更;其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生产要素联合更加多样,除了传统农村集体经济的劳动联合,还有管理、技术、资本等的联合;其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按照成员入股情况量化收益分配,使得收益分配更加精确化和多样化,具有公平性。

1.2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助推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把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方向,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4]。

首先,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通过整合农业各生产要素形成规模。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聚合各类生产要素后,作为规模经济主体,相比单一农户更易获得外部投资和融资,能改善农业长期以来融资难、资金不足的局面。利用规模效应,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能显著降低生产服务成本的同时产出生产环节可控的高品质产品。同时,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更具有联合性和组织性,能提高农民在市场的议价权,从而提升农产品收益,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将家庭小规模同质化的生产引上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能改善农业生产和服务条件,能有效规避个体经营的市场风险,增加农民抗风险能力,提高了农民收入的稳定性。

其次,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能扩大农民收入来源,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农民将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等作为投资在集体经济组织中入股,可以获得包含入股分红在内的投资性收益;作为职业农民,农民个人可以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中凭借劳动获取工资性收益;农户家庭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合作,可以获得经营性收入。此外,对于缺少非农就业能力的农民,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可以根据其人力资本水平提供相应工作岗位,对老弱病残农民提供公益性岗位,有效推动全体农民共同走上富裕道路。

最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能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低于城市是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方面。利用村集体收入和政府投入,完善道路、水电、农田和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修建停车场、文化中心、图书馆和康养中心等休闲旅游设施,同时对村集体成员中的弱势群体给予福利补贴,提高村庄公共服务水平,弥补公共服务短板,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强劲动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不仅能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时也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方式,而共同富裕则是步入新时代后最广大人民的共同追求,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应有之义。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刻,紧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个主要矛盾,以推进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为主攻方向,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符合历史趋势和时代需求。

2 "共同富裕视域下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存在的问题

2.1 "基层党组织领导力有待加强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治理有效是基础。基层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基础和关键,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使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作用得到强化和巩固”[5]。一方面,村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直接承担着一线具体工作,处理大量艰巨繁杂的任务;另一方面,村党组织直接对村委会实施政治领导,是党领导农村发展的核心组织力量。村党组织既是宣传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党中央、上级党组织决议的执行者,同时又是乡村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乡村治理的直接领导者。这种角色职能的双重性,意味着村党组织在当下的征程中至关重要。而村党组织的领导力强弱与否,直接关乎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上限。目前部分村党组织领导力不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村党组织成员年龄结构不均衡。农村基层党组织成员年龄偏大,多为年纪较大的老党员,文化程度不高,思想较为保守。对于学习有关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所需的新知识、新技术存在一定困难,造成许多现代化资源设备使用率不高乃至被闲置。其次,村党组织整体能力偏弱。一些党组织吸纳新成员的条件未达标准,造成组织内部分党员综合素质偏低,思想觉悟不够,在行事上责任感不强,未能真正理解并彻底落实政策。这些因素往往削弱了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能力和治理能力,进而导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下降。这不仅限制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还降低了集体经济成员的信心。此外,部分集体经济组织最初的资本积累本就薄弱,村党组织能直接支配调动的物质资源有限,加之村党组织的领导力不强,使集体经济更难做大做强,便陷入恶性循环,进一步加剧基层党组织涣散的状况。

2.2 "集体经济产业模式大而不强

当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产业发展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但除去某些“典例村”“示范村”,各地区农村集体经济总体呈现出大而不强的特点,具有发展潜力或者发展后劲的可持续性产业模式较少。

首先,对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产业的初期发展而言,其重点在于从本村的具体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应势做好顶层设计和产业规划,盘活乡村各类资源,将本村资源转化为优势。然而,大部分农村地区受制于本地资源禀赋、交通状况、人力资本等因素,很难挖掘有效资源或难以对资源妥善开发利用,继而无力选择产业发展方向,无法打造基于本地特色的优势产业,只能固守已有的产业,逐大流走最传统的集体经济道路。而县级农业农村局等上级政府有关部门也很难持续投入充足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进行实地调研,即使有一些适当的产业项目,也难以根据每个村的具体发展方向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甚至当地原本的自然条件并不适合发展某一产业,只是在发展农村集体产业的大潮中急速上马某些项目,这就导致了后续集体资产的浪费和产业发展的中断。

其次,在部分产业发展较为成功的乡村,则存在产业发展衔接不足、融合不够、创新较难的问题。一些乡村利用当地资源打造出了特色农产品品牌,取得了一定的收益。但是产业类别单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缺乏产品深加工的能力,未能形成覆盖上下游的产品加工全产业链,仅靠特色初级农产品无法应对同质化竞争,后期产业的边际效益逐步递减,发展遇到瓶颈。因此,对于大多数乡村来说,在短时期内某些产业项目上马能在促进乡村集体经济发展上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从长期来看,农村集体经济也只是做到了大,而很难做到强。

2.3 "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缺乏均衡性

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和收入水平。解决好集体经济的分配,不仅能激发农民参与集体经济的积极性,赋予集体经济发展持续性的内生动力,更能提高农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使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迈向新的境界。当前,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存在着如下问题。首先,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集体产权明晰、成员身份边界清晰的经济,但是由于当前较为复杂的现实情形,集体经济收益在其内部和外部之间的分配存在许多模糊的不确定因素:一是集体经济收益中进行分配的部分占总收益的比例不确定。集体收益是全部参与分配还是部分进行分配是需首要考虑的问题。二是可分配收益其分配方式不明晰。受限于数字技术普及水平、村民综合素养、农村人口结构等现状,在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尚未明晰的情况下对于可进行分配的集体收益如何做到精准量化、按股分红,在部分地区仍是难题。三是可参与分配的集体成员资格认定不明晰。本村人口的流动与迁徙、邻村与本村人口的联合劳动、邻村与本村的集体经济组织交叉合作、联合入股等具体情况,要求集体经济收益分配需要考虑组织外部因素的影响,加剧了参与分配人员资格认定的难度。这些因素均导致收益分配过程的不公平性和不均衡性,这些不公平现象无疑对提升村民幸福感和获得感产生负面影响,对推进共同富裕产生阻碍。

2.4 "乡村共同富裕人才动力不足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及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快速发展,在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起到了极大的带动和牵引作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尽管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所需的外部条件得到持续性改善,但内生性人才动力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首先是农村集体组织的领导队伍的专业性偏低。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类人员长期由“村两委”成员兼任,这类成员在经营管理的专业知识上本就有所欠缺,并且“村两委”成员还需处理大量的日常行政事务,对于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化的运营管理难免力有不逮,更遑论精进专业化的相关知识。其次是缺乏专业的管理经营类人才和工程技术性人才。由于缺乏相配套的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许多村庄难以吸引到优秀的专业人才来到农村。即使有大学生村官驻村服务,但他们都有一定的服务时限,长期扎根于乡村的大学生村官属于少数。没有人才做支撑,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也就缺乏相应的技术积累,对于市场形势的把握、农村产品的研发与更新和运营、后续的产业技术更新迭代也就无法拥有稳定保障,集体经济的发展后劲就不足。而且,由于缺乏相关人才,一些专业性强的事务工作,例如农村集体资产的清产核资、农村集体经济的财务会计管理、审计监督等工作,也很难做到高质量开展。最后是乡村本土的人才储备不足,乡村人才流失严重。农村村民外出务工较多,尤其是一些经济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水平较差的农村,其青壮年普遍在外务工,而留守农村的村民年龄偏大,大部分缺乏基本的文化素养,对于数字化治理、新媒体运营推介等有助于致富增收的现代技术手段无从掌握,无法适应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需要,农村集体经济也就难以发挥出其巨大潜力。

3 "共同富裕视域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提升路径

3.1 "加强村党组织党建引领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助于增强乡村经济基础,带动农民创收增收,使农民在经济发展中实实在在获得更多收益,有利于推动共同富裕;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组成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并更好领导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是理之所归。而当村党组织的领导管理能力、组织动员能力、思想引领能力和实践执行能力等得到切实提升,就能更好回应群众诉求,更好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做好管理和服务;同时,当共同富裕向前推进,农民农村整体物质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精神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村党组织成员也就有了抵御物质诱惑的底气和进一步提升工作质量的物质基础,村党组织的建设也就有了更好的物质和精神保障。由此,党建引领和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及共同富裕形成了“互构共生、同频共振”的嵌合关系。

第一,要注重培养和选拔优秀的村党组织领导干部。农村党员干部一头连着党委、政府,一头连着群众,既是党和政府政策的执行者,又是村民的带头人和主心骨。因此,要选拔和培养优秀的村党组织干部,发挥其“领头雁”的作用。第二,应建立完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充分评估村党组织干部的工作,根据其工作效能进行“累进梯级式”奖励,以调动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第三,提升党员队伍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主题教育、开展各项培训等方式提高村党组织成员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坚定其信仰信念,同时增进其管理、运营、审计和财务等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第四,扩大村党组织的组织覆盖面,增强村党组织与集体经济的组织嵌合度,做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在哪里,以加强村党组织在发展集体经济中的核心牵引作用。

3.2 "优化集体经济产业发展

为破解当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产业大而不强的难题,需要优化集体经济产业发展的路径。第一,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各地区探索集体经济的多样化发展形式,可以采取“党支部+”的方式,建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或者与外部企业形成合作,为村集体经济组织引入资金和技术,同时借助外部企业平台为本村产品打开市场,与合作企业共担风险、共享红利。第二,完善农村集体经济产业规划。各地区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及市场需求、市场定位等具体情形进行实地调研,秉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制定出长期而全面的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确定本村的特色产业与特色产品,以避免在产业发展后期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泥沼”。第三,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发展集体经济的硬件保障,各地区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建立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配套设施,完善交通、水利、种植、养殖和旅游等相关生产娱乐设施,根据产业发展方向修建农村产品交易流通场所、农业技术交流推广场所、乡村绿色旅游及康养旅游场所等,助推农业发展提质增效,向现代化农业转型。第四,搭建农村全产业链条。这需要各地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构建完善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链,使农村集体经济围绕农业,形成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和服务为一体,从而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创造更多价值[6]。除了基本的农、林、矿、牧和渔等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加工,绿色资源丰富、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也可以利用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旅游业和服务业,地理位置优越的地区可以发展现代物流业,建立商品流通与集散中心,为主产业提供配套支持。

3.3 "完善集体经济收益分配

完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是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基础性举措。第一,借助于信息化管理、数字化治理等方式,厘清参与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的成员人数,并将各成员得以参与分配的入股生产要素份额精准量化。第二,采取多次分配的方式,将村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收入福利发放与村庄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及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结合。例如,初次分配时更偏重效率,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根据各成员在经济活动中提供的生产要素占比大小分配收益。这一阶段的分配是承认差异、鼓励竞争的,有利于调动村民的生产积极性。而在再次分配时则更偏重公平,在物质分配上应对本村的老弱病残孕等人群给予适当照顾,如对老人和小孩发放养老补贴、医疗补贴、教育补贴,对“五保户”、残障人士、孤儿实施基本开销兜底政策等。这一阶段的分配是注重提高公共福利保障、维护弱势群体利益、调节贫富差距的,有利于推动全村共同富裕。此外,集体经济组织还应当将集体收益的一部分用于完善本村的基础设施(如图书馆、公园、广场等)或提供文化服务(如播放电影、举办文艺演出等),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乡村精神共同富裕水平。第三,推进集体收益分配的制度化、程序化及规范化。首先,应结合村民诉求和意愿,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条款,明确参与分配的集体经济成员资格,按股分红的条件和程序,以及用于公共开支的收益提取比例等,备案后在全村进行公示。在分配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公开的制度和程序进行分配,可以通过与邻村党组织“村村联合”的方式进行互相监督。在分配结束后,参与分配的主导干部接受村民的监督,集体经济组织内部也要强化审计。整个分配过程力求公平、公正、公开,保障村民的知情权、质询权、审核权等基本权益。

3.4 "加强乡村人才建设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人才是根本保障。制度和政策的制定、理解、执行,最终要依靠人才能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所需的创新性知识技术等,这些都需要人才能引领、推动、落地。因此,在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过程中,应强化乡村人才建设,最大限度释放人才潜能与活力。第一,加强农村人才引进和选拔。强化对各地人才吸引力度,完善人才服务乡村激励机制,针对不同地区人才制定人性化、差异化的人才引进政策。第二,突出对引进人才的人文关怀,解决引进人才及其家属的工作和生活问题,使其无后顾之忧,以增强外来人才的归属感,真正做到从“吸引人才”到“留住人才”。第三,加强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人才技术培训,培养出当地产业人才,增强农村内生性发展动力。第四,通过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增强乡土风情宣传等,吸引本村青年人才回流建设乡村,做到“产业留人”“乡情留人”。最终形成乡村人才荟萃、集体经济产业振兴、村民创收增收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 人民网.乡镇企业崛起——“异军突起”逐新路[EB/OL].(2018-12-10)[2024-01-04].http://country.people.com.cn/n1/2018/1210/c419842-30453822.html.

[3] 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EB/OL].(2016-12-29)[2024-01-05].https://www.gov.cn/zhengce/2016-12/29/content_5154592.htm.

[4] 求是网.综合施策推动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EB/OL].(2022-01-25)[2024-01-12].http://www.qstheory.cn/qshyjx/2022-01/25/c_1128297446.htm.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6] 宗成峰,李明.党建引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基本逻辑、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J].理论视野,2020(9):81-85.

猜你喜欢
产业实现路径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
经济(2022年11期)2022-11-05 08:25:06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02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华人时刊(2021年21期)2021-03-09 05:31:28
揭阳市麻竹笋产业发展思路研究
祥云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企业导报(2016年19期)2016-11-05 17:09:08
从产业发展看日本1920年经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