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民居和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物质载体之一,其历史悠久、文化多样,在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该文通过文献整理、现状调研、案例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归纳现阶段中国传统村落闲置民居活化中存在的现状问题,并以泰安市五埠村为例,对传统村落闲置民居提出“轻介入式”改造、本土特色文化的传承、改建文化广场、“嵌入式”养老基地等活化应用对策,以期进一步丰富传统村落闲置民居活化问题的方法研究,为传统村落闲置民居的改造应用及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空心村;传统民居;活化对策;本土文化;可持续性
中图分类号:F323 "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09-0100-04
Abstract: Ancient folk houses and traditional villages are one of the important material heritage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which have a long history and diverse cultures,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whole history of human civi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rrangement, curr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and case analysis, this paper sums up the current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activation of idle dwelling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s at the present stage, and takes Wubu Village in Taian C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activation and application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light intervention\" transformation, inheritance of local characteristic culture, re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square, \"embedded\" pension base and so on, in order to further enrich the method research on the activation of idle dwellings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pplication and related research of idle dwellings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Keywords: hollow village; traditional dwellings; revitalization countermeasures; local culture; sustainability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传统村落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向城镇转移,村落闲置的现象愈演愈烈,并由单一的人口“空心化”逐步转变为人口、住宅、土地等多方面的“空心化”,伴随着这种现象,传统村落失去了其生机与活力。如何更好地延续本土文化、激活“空心村”民居、找到可持续活化策略、解决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是当前各领域关注的中心[1]。国家层面于2012年启动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其中有8 155个传统村落已列入保护名录并落实挂牌保护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2]。传统村落本土文化传承、活化应用闲置民居,已成为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的一个重要任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22年5月印发的《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要突出地域特色和本土风貌,保护并传承传统村落民居及其优秀乡土文化,维持具有原生特色和原味气息的乡村景观[3]。国家政策的支持与鼓励为传统村落闲置民居的保护与活化提供了契机。
2013年以来,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进入了关键阶段,随着对传统村落历史、文化、经济等独特性研究的不断深化,引发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进一步探究。目前,国内学术界主要从传统村落的价值[4]、空间分布状态[5]、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6]、旅游发展[7]与个体保护[8]等方面展开讨论研究。随后,传统村落的研究更加倾向于传统村落命运共同体方面与保护传承理论方向的研究,更强调传统村落的保护、活化、振兴三大领域相互包容、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这是目前传统村落研究可持续性的重要方向,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因为多方面因素的相互影响,传统村落民居正面临着空心化、逐渐没落、文化缺失和价值观遗失等各种严峻问题,亟待进行相应的理论建设指导实践,以进一步推动村落的活化与发展。因此,本文以提出符合我国国情需要的闲置民居活化策略为目标,在原有村落闲置民居活化理论的基础上,为传统村落闲置民居活化提供可持续发展路径。
1 "“空心村”闲置民居活化的现实困境
1.1 "困境一:闲置民居保护与盲目开发问题
民居的开发利用,尤其在旅游和商业开发方面表现活跃。由于当今社会越来越注重人的感受和个性化需求,更多地方开始重视开发民宿、客栈等,在保护民居的同时发挥其旅游、文化等多方面的价值。但是随着社会发展,传统民居建筑也面临着严峻的保护压力。多数民居建筑装修翻新,已失去了原有的地域风貌和特色,令人遗憾。仅有的几处保护得当的民居,更多的用于旅游、娱乐、商业等用途,原始的民居环境面临严重破坏与生态问题。也有些民居建筑直接被商业化利用或者拆除重建,从而失去了传统的特征,完全将传统符号“毁尸灭迹”,导致了过去与现在无法挽回的巨大空间隔阂。
1.2 "困境二:闲置民居保护与文化传承问题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闲置民居功能转化中过度的盲目开发和以经济利益为目的发展,有些地方只着眼于眼前获利,而忽略了其内在深处的文化意义,对传统民居文化的生态结构造成了严重摧毁,体现出了盲目开发、肆意拆除、过度市场化的不正常导向,从而对传统村落的文化体系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经相关数据统计,除受损较严重的建筑外,越来越多传统村落的非遗印迹在渐渐消失。具有历史文化研究价值的传统村落正以平均每年减少7.3%,每天损失1.6个的速度在我国迅速的削减[9]。同时,具有地域特色和宗教仪式凝聚力的风俗习惯也逐渐被淘汰。面对这些文化符号的逐渐消亡,政府、社会及相关部门如何平衡好民居保护与文化传承两者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1.3 "困境三:闲置民居境况与功能转化问题
闲置民居的境况有很多,其中有因多年闲置未得到修缮保护而出现了结构构架严重变形与局部倒塌;围护结构出现墙体开裂、门窗损坏、墙体底部因反潮而破损严重;有因缺乏统筹安排,造成规划内容的重复和冲突,实施中的反复、矛盾,浪费资源的同时对古村落造成不可挽回的人为损坏现象。除此之外,还有大部分古村落因尚未编制保护规划,使得村落重要文化遗产不能及时纳入规范保护的范畴,村落格局和风貌难以保护和控制,存在建设不当而造成的保护性破坏现象等境况[10]。与此同时,如何把闲置民居利用起来并实现合理的转化仍然是一大难题。功能转化缺少有效的途径,尽管乡村也在利用当地优势发展相关产业,但并不充分,缺乏符合时代潮流的更加有效的功能转化方式。此外,目前较多闲置民居的功能转化不符合要求,有因不合理利用现代化设计手段,严重破坏村落整体格局的现象,还有因修建大量违规建筑,破坏了村落原有风貌的现象,还有功能转化过度与转化后出现各类问题,等等。
1.4 "困境四:闲置民居活化与村民参与问题
近几年,我国对乡村振兴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同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想实现乡村振兴,村落民居活化利用是其中的重要部分。而村民的参与程度直接关乎闲置民居活化的有效性,要想有效地激活闲置民居,就必须加大村民的参与。在闲置民居活化当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主人翁的意识参与其中,只有村民真正参与到闲置民居治理中,才能切实保障村民自身的利益,充分发挥村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推动“空心村”活化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1.5 "困境五:闲置民居活化与资金不足问题
乡村的确有很多“沉睡”的资产,但由于农民自身缺少资金,政府无法大规模投钱,金融机构也无法介入,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乡村闲置民居活化的困境,使得村落闲置资源的开发利用变得更加困难[11]。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无法推动项目的实施,这成为闲置民居活化的一大痛点问题。这就需要政府、专业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完善政策支持、引入专业运营机构、加强技术培训与创新研发及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等对策建议,才能推动农村闲置资产的有效利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2 "“空心村”闲置民居活化应用对策建议——以泰安市五埠村为例
2.1 "五埠村闲置民居概况
五埠村位于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孙伯镇。村中依山而建的传统民居全部由石头建成,保留完整的明、清、民国时期的院落达300多处。其中“门中有门,院中有院,巷中有巷”的“伙大门”建筑风格全国罕见,被誉为“山东第一石头村,全国独特伙大门”。五埠村总面积约1.5 km2,全村271户,800余人,常住500余人。400多处房子中一半是早年间留下来的老房子,现仍有60多处老院子可以正常居住。2016年,五埠村宅基地共有421处,总面积152亩(1亩约等于667 m2) ,处均241 m2,远超山东省山区村133 m2/处的标准。一户多宅现象普遍,90户为一户两宅,30户为一户三宅,一户多宅率达44.28% (以公安部门户籍计)。其中闲置176处,闲置率达41.81%。2016年以来,五埠村依托民俗村旅游业开发,有效盘活闲置民居94处,盘活率达53.41%。
五埠村历史文化悠久,村落原貌保持较为完整,有鲜明的民俗文化特色。2015年,在前期村集体初步建设基础上泰山四方传媒集团又投入了1.2亿元,对五埠村进行保护性修复,整修传统民居271间。自2019年以来,五埠村重点对村内10余套传统民居进行保护性修缮及特色化装修,规划建成集非遗保护、文化旅游、消费体验和研学教育为一体的“非遗工坊”项目,探索非遗活态化传承和创新性发展模式,建成非遗手工作坊、非遗大讲堂、文创商店等,以入驻项目旅游开发模式,实现了“非遗+旅游”的高度融合发展。2019年6月,五埠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2 "“空心村”闲置民居活化应用对策建议
2.2.1 "采用“轻介入”式改造,保持民居原真本色
继续保留原生建筑材料,采用“轻介入”式活化改造,避免盲目开发对民居建筑与环境造成破坏。利用当地的土、木、砖、瓦、石等本土建筑材料。这种材料属性可以给人质朴、亲和、回归自然的感受,也可以带给当代人不同的体验感和趣味性,从而深化了村落本土的文化符号与历史记忆,增加了建筑的形态美和层次感。本文所调研的泰安市五埠村的原生石屋、石墙、石大门,错落有致,细致的石圈,交织出一幅幅石画。开发始终本着“保护为主,修旧如旧,完善设施”的原则进行,努力塑造出“原生材料、原真生活、原貌村落、原味体验”的原生态乡村体验景区。
大规模、程式化的发展与改造会对乡土风貌造成永久性破坏,村落标志性的文化符号也会逐渐淡漠。因此,对村落闲置资源的更新改造始终朝着趋于“修补式”与“渐进式”的“轻介入”方向发展,在保持传统村落原真本色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延续建筑材料的原生性与文化印记,对建筑结构和空间布局等要素进行巩固调整与改善优化,从而降低对村落的干预程度。在保护中活化和发扬本土特色,让本土文化符号引领乡村振兴之路的前进。
2.2.2 "延续本土文化符号,实现本土文化传承
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村落本土文化符号的维护、延续和传承受到了社会各个领域的愈发重视。大规模的推倒重建,费时费力还浪费了自然资源。而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土资源,对村落特色文化进行传承,用最小的代价得到最大程度的活化,有利于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泰安市五埠岭以“门中有门、院中套院”的“伙大门”景区作为古村落旅游的主要景区,曾成功举办“欢乐过大年”活动,并录制“过大年”视频,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播放,充分地挖掘了古村落文化的丰富内涵。同时村落还引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让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不仅得到体验感,还能深度了解当地的村落文化,使当地的文化特色与非遗文化得到推广与传承。但是想要持续性将本土文化深远延续下去,还需要深入地挖掘传统建筑文化及当地民俗文化,从传统文化的精神符号——传统建筑文化与地域文化中去认知和理解文化的传承。这种本土文化的传承不仅能够发扬优良的传统文化价值,还能够指引当代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2.3 "及时解决民居困境,合理进行功能转化
在民居功能转化前,对结构受损较严重的危房、老房进行及时修缮,对村落中心的、建筑结构相对合理、相对安全的闲置民居,加以调整修复,解决民居基础结构面临的困境,在此基础上进行功能转化。其一,可以利用聚集且完整度较高的闲置民居,将其转化为村民们文化交流和娱乐的文化广场。为村民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服务,营造美好的文化环境,加强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以此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其二,转化为“嵌入式”养老基地。这种模式以“嵌入式”入驻村落,其规模小且对地理位置要求不高,“嵌入式”养老基地选址可以在村落内,这样能给老年人很强的归属感,也便于家属日常探望,社会接受度高,资金投入需求也更少。此外,这种模式的专业化特色服务能拓展、激活、带动乡村闲置的资源,这些正是“嵌入式”养老基地的独特价值所在。其三,转化为民宿、农家乐。利用村落得天独厚的气候和环境条件,发挥村落民居优势,实现乡村自然美、生态美、和谐美的融合。民宿的发展不仅有助于将本土文化与风土人情相融合,让游客亲身感受当地的独特魅力,而且采用新兴的文化创意理念来传承本土文化民俗,能够重塑乡村的地域魅力和提升文化影响力。充分利用当地的本土资源,保持乡村资源的乡土性和原真性,营造乡村意象,使村民和外来人员的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居住体验得以提升,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前来。除此之外,还有多种功能转化的方式,但要注意转化方式的合理性与可持续性。
2.2.4 "发挥村民主导力量,保证发展可持续性
闲置民居活化的可持续性,需要靠村落手工艺人对非遗文化的传承。设立非遗工坊,让古村落成为家庭亲子游的研学基地、年轻人文创的打卡点。工坊在生产过程中要体现本土文化和地域特色,将当地本土文化与传统手工艺相融合,是一种更现代化、更有意义、更可持续的文化传承手段,让游客们在旅游的过程中也可以体验到不同乡村文化的不同特色,实现了通过当地传统非遗文化的传承带动闲置民居的活化。泰安市五埠村充分利用“伙大门”胡同内的院落,打造了37处精品民宿,引进木雕、剪纸、面塑等非遗项目,让游客来了既能住得好,还有很强的参与性,深度了解农村文化。在此基础上,还改建出了旅游商品展销中心,研发设计了多款手工文创产品,以及香椿酱、石磨面条等农副产品,拓宽村民增收途径,发挥村落手工艺人主导的优势,激发村民参与保护传统村落的积极性,很好地解决了村落民居活化中村民参与性的问题。一方面,村落的村民自己作为手工艺人可以吸引外来游客及本地村民返乡。另一方面,还可以发展传承人群,特别是年轻一代传承人,开展非遗手工艺传承人群培训,以老带新,培养和提升新生代传承人的传承创新能力,保证可持续性的发展优势。
2.2.5 "加大保护资金投入,合理统筹利用资金
近几年,由于保护力度加强,修缮整治范围扩大、任务紧迫,资金缺口也逐渐增大,需要政府、社会、居民的共同努力,建立多渠道融资方式,设置专项资金,探索成立相关产业基金和创新设计相关保险产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古村落中古民居活化与投资运营。首先,政府部门需出台更多政策,支持社会资金投资传统村落和古民居保护利用,并在税收、贷款利息、土地方面予以倾斜,以解决传统村落保护开发资金不足问题。其次,加强资金使用整体规划,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大资金整合力度,保证严格监管,促进财务过程透明化,这些离不开资金的统筹整合和整体规划。此外,要做好古村的特色品牌定位,确定发展目标,设计明确的招标方案,吸引社会资本。最后,还要将村民致富规划到发展目标中来,激发村民的积极性;还要制定更灵活的保护资金投放标准,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3 "结束语
传统村落民居是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的物质载体,凝聚着当地文化特色与精神内涵。因此,在当前传统村落“空心化”严重这一背景下,对村落闲置民居进行活化利用研究,唤醒沉睡的文化遗产是必要且可行的。本文通过对泰安市五埠村的活化案例的研究和总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当前闲置民居活化利用的5个现实困境。推导出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延续本土文化符号,传承与保护相互协调,提出了“轻介入式”改造、本土特色文化的传承、改建文化广场、“嵌入式”养老基地、民宿和农家乐等合理的闲置民居活化应用对策。然则,本文内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全面性。因自身知识面与实地调查时间有限,尽管尝试探索更多村落闲置民居目前所面临的困境与其活化的路径和策略,该研究仍存在许多的不足与欠缺,主要是本文的思路与想法还未经过实践过程进行验证,今后需要再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深入实地调查和学术研究。因此,本文的活化策略和观点能否达到研究所预期的构思,还需进行下一步的探讨和深入。
参考文献:
[1] 林斌.微更新理念引导下的乡村闲置民居改造设计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22.
[2] 王优玲,樊曦,苏晓洲,等.保护中国传统村落 让乡愁有“乡”可寻[EB/OL].新华社.(2023-04-21).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1470754?d=134b115amp;channel=weixinamp;version=2.5.50001.
5476amp;platform=win.
[3] 李力.让传统村落在活化中助力乡村振兴[N].河南日报,2022-07-03(4).
[4] 王苗,梁海娟,谢超.乡村振兴背景下张家口市蔚县传统村落价值分析[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20,38(3):60-67.
[5] 胡赛涛.乡村振兴视角下传统村落发展策略探究[J].城市建筑空间,2022,29(1):228-230.
[6] 毕晓莉,杨仕恩,刘奔腾.近十年来国内传统村落研究的成就[J].工业建筑,2016(10):126-127.
[7] 丁飞洋,郭庆海.游客感知视角下的民族地区民宿旅游开发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9(3):254-258.
[8] 房静静.文化、社会与个人:传统村落保护实践的反思[J].兰州学刊,2019(9):178-185.
[9] 王剑.传统村落文化的建档与保护路径研究[J].陕西档案,2022(1):30-31.
[10] 王炎松,王必成,刘雪.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模式选择——以江西省金溪县四个传统村落为例[J].长白学刊,2020(2):
144-150.
[11] 杨月明.乡村振兴视角下传统村落更新改造策略探讨[J].居业,2020(9):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