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林业自然保护区智慧管理机制构建研究

2024-12-31 00:00:00蒋桂娟张根涛李嘉宁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9期
关键词:智慧管理信息化时代

摘 "要:当前大部分林业自然保护区仍采用传统管理模式,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为解决这一问题,该文对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林业自然保护区智慧管理机制进行研究。首先分析当下林业自然保护区3种常用的管理模式现状,得出每种模式的特征。再探讨信息化技术在林业自然保护区智慧管理中的作用,包括降低管理工作难度、实现管理工作监督2个方面。最后,通过借助信息化手段构建基础数据层、功能管理层、智慧管理展示层相结合的三层智慧管理平台运行机制、资金投入保障机制、信息化管理队伍服务机制及管理人员责任落实机制,以期通过这4项机制为林业自然保护区智慧管理机制的构建和实施奠定基础。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林业自然保护区;智慧管理;管理机制构建;智慧管理人员

中图分类号:F205 "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09-0017-04

Abstract: At present, most forestry nature reserves still adopt the traditional management mode, and the management level needs to be further improved.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mart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forestry nature reserves in the context of Information Age. First of al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ree commonly used management modes in forestry nature reserves, and obtain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model. Then it discusses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smart management of forestry nature reserves, including reducing the difficulty of management and realizing management supervision. Finally, with the help of information means, we construct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ree-layer smart management platform, the guarantee mechanism of capital investment, the service mechanism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eam and the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of managers' responsibility, through these four mechanisms, we hope to lay a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smart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forestry nature reserves.

Keywords: Information Age; forestry nature reserve; smart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of management mechanism; smart management personnel

林业资源的作用有很多,一是可以净化空气。随着人们生产活动的进行,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质,这些污染物质排放在环境中,主要通过树木等植物来进行吸收和净化,才能维持健康的生存环境。二是可以调节气候。植物的呼吸作用,可以极大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缓解热岛效应。三是可以保持水土。林木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四是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更多生物生存提供良好的孕育环境[1]。此外,还有降低噪声污染、美化自然环境等作用。虽然有如此巨大的作用,但林业资源每年仍在减少。为有效遏制这种趋势,我国成立了多个林业自然保护区,如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这些林业保护区,顾名思义,就是为了保护林业资源,防止林业资源减少而建立的一片区域[2]。林业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直接关系到林业资源的保护成效。因此关于林业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研究有很多,例如朱炳坤等[3]借助SWOT分析方法对我国森林保护现状进行具体分析,包括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并以此提出了发展对策。周杨杨等[4]对当前我国森林资源管理的经营状况及管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出当下管理需求,最后在以往监测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黄冲等[5]利用社会生态系统分析框架(SESF)分析了当前世界森林治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然后提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最后分析了SESF 的应用对中国森林治理研究的意义。为进一步提升林业自然保护区智慧管理效果,本文在结合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林业自然保护区智慧管理机制构建研究。以期通过该研究促进林业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1 "林业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拥有很多的自然资源。这些自然资源对于环境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在各种自然资源中,林业资源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林业资源,也就是以树木为主要组成部分的资源类型,包括天然林、人工林、原始森林及各种植被等[6]。目前,我国林业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等多个地区。这些地区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对林区进行管理。目前,我国大部分林业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主要分为3种,具体见表1。

上述3种管理模式中的社会共管兼具了中央管理、社区共管2种管理模式的优势,是当前林业自然保护区最常见的管理模式,但由于涉及的主体较为多样,管理结构较为复杂,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7]。面对这种情况,本研究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优化。

2 "信息化技术在林业自然保护区智慧管理中的作用

当前,林业自然保护区管理主要都通过管理人员来完成,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管理效率还较低。针对这种情况,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在林业自然保护区管理中,以期实现林业自然保护区智慧管理,提高管理水平[8]。下面就信息化技术在林业自然保护区智慧管理中的作用进行具体分析。

2.1 "有利于降低林业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难度

林业自然保护区内的树木、植被等种类繁多,且这些植物的生长十分分散,再加上林区地形复杂,有的地势十分陡峭、崎岖,甚至其中分布着大量危险的动植物。很多地区甚至无法踏足和涉及,面对这种情况,不仅极大增加了工作人员日常巡查工作的难度,还无法保证巡查人员的生命安全。基于上述背景,以往林业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不仅难度大,效率较低,往往需要很多人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完成一次日常巡检[9]。面对这种情况,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对林业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极为重要。随着管理深入,信息技术经历了从保护区管理信息系统(MIS)向保护区地理信息系统(GIS)发展的阶段。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方面是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应用,如3S技术、遥感技术、雷达技术等,可以实时监控林区动态,定位且跟踪林业资源的生长状况,以便及时更新林业资源信息,并进行精准记录,方便管理人员随时随地远程查看,也可以为管理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另一方面通过信息化技术能够及时掌握林区突发状况,如森林火灾、偷盗行为、病虫害等,并及时报警和防治,以保护林业资源的安全,从而将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10]。

2.2 "有利于监督林业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

现实情况中,大部分民众对林业保护区相关工作了解较少,甚至完全不了解,对其印象只停留在是保护树木的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保护区与民众之间相脱离的情况。然而,林业保护区主旨是希望通过保护林业资源以保护人们的生存环境,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的[11]。由此可知,林业自然保护区工作应该切实深入群众当中,但是现实情况恰恰相反,林业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是否切实开展,实现效果如何等大众都无法具体了解。社区参与作为一种有力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应被广泛应用到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中。

总而言之,当前林业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存在信息孤岛的问题。针对上述情况,信息化技术的使用在保护区与民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保护区管理部门将管理信息公开,增加信息透明度,让民众可以随时查看,不仅可以打破信息孤岛,更重要的是能够对保护区管理部门形成约束,有效地监督相关部门的工作[12]。

3 "林业自然保护区智慧管理机制构建研究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林业自然保护区管理机制已无法满足需求,亟待进行创新,提高管理水平。随着各种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出现,林业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逐渐向着智能化和智慧化方向发展[13]。基于上述分析,本章节进行林业自然保护区智慧管理机制构建研究。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3.1 "构建智慧管理平台运行机制

林业自然保护区智慧管理的实现少不了智能平台的应用,为保证平台能够切实完成管理工作,需要保障智慧管理平台的高效运营。基于此,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借助各种信息化技术手段,构建了三层管理平台运行机制。

第一层为基础数据层。该层主要收集了林业自然保护区内的各种基础信息,包括地形地质信息、林木分布信息、林木生长信息、珍稀物种分布信息、巡护日志及管理人员基础信息等。该层采用的信息化技术手段有3S技术、遥感技术、雷达技术和GPS技术等。这些信息化技术手段通过各种传感器监控林区内动态,采集各种信息,并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将这些信息传输到监控中心,并存储到数据库当中,用于资源管理[14]。

第二层为功能管理层。该层是整个管理机制的重点和核心。依赖于收集的各种基础数据,利用各种算法和信息操作对基础数据进行处理和挖掘分析,以便给出决策。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基础数据管理。对基础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和分类,将其分别录入不同管理模块,并实时进行更新、修改或者删除,以保证基础数据的准确性。

资源监测管理。受到降水、温度、风速和日照等多种气象条件的影响,林业资源始终呈现动态变化。为了能够了解林业资源的生长状态,以方便采取措施,可以利用预测模型或者算法,对林业资源的生长状态进行监测,以便提前做好预防措施[15]。

防火防疫管理。林区生长着很多树木,不仅很容易出现病虫害,在天干物燥的时期,还极易引发森林火灾。无论是疫情,还是火灾,对林木资源的破坏都是巨大的。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方便了保护区人员在防火防疫方面的管理[16]。通过智慧管理平台现场传回的信息,可以快速定位灾害所处位置,然后判断灾害等级,再结合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做出应急管理预案,及时对灾害进行控制,降低损失。

日常巡护管理。林业自然保护区面积一般都比较大, 为方便及时了解情况,仍需要部分人员进行定期巡查。一方面为了保证巡查人员的安全,方便人员进行管理,另一方面为了方便监督巡查人员工作,可以通过智慧管理平台进行实时监控。通过信息化技术,使得日常巡护管理工作更加便利和快捷,一旦在巡查过程中发现异常,可以及时上报。

第三层为智慧管理展示层。该层对应智慧管理中心,主要是对管理过程以及取得的成果进行展示,实现信息的公开和透明,方便人们进行查看。

通过各种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构建了一个智慧管理机制,提高林业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的同时,也能够降低管理难度。

3.2 "林业自然保护区资金投入保障机制

林业自然保护区智慧管理的实现离不开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加大资金投入是保障林业自然保护区智慧管理机制构建的重要策略之一。一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年度财政预算当中应安排一部分用于林业资源保护与管理的专项资金,确保一些信息化设施能够购买[17]。二是完善专项资金的使用程序,保证资金切实能够应用到林业自然保护区智慧管理机制的建设当中,因为资金在下拨的过程中,涉及很多部门和人员,存在被滥用的风险。三是有重点地使用资金。不同种类的林业资源的重要程度不同,且监测手段也具有多样性,所下拨的资金不可能平均用于所有的信息化建设当中,应该有侧重点地使用。四是拓宽资金来源通道。有时单靠国家政府下拨的资金是无法满足林业自然保护区智慧管理机制构建需要的,还需要保护区本身进行创收。保护区的树木本身就是很好的自然景观,保护区可以适当开放一部分,进行旅游创收。不仅如此,通过旅游宣传,可以让更多的人意识到林业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3.3 "林业自然保护区智慧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信息化技术属于较为先进的技术手段,操作难度较大,因此对使用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面对这种情况,当前林业资源管理人员并不能很好地满足要求,存在专业人员严重不足和人才队伍技能水平较低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为保证林业自然保护区智慧管理机制的顺利实施,要加大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或者引进专业的能够操作信息化技术的管理人员,提高人员技术素质,从而打造专业的管理团队,为智慧管理的实现打下坚实的人员基础[18]。

3.4 "林业自然保护区智慧管理人员责任落实机制

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直接关系到机制的应用效果。因此为保证林业自然保护区智慧管理效果,需要明确划分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然而,当前林业自然保护区管理结构复杂,人员众多,很多职责划分得并不是很明确。针对这一点,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做明确的划分,具体如下。

划分责任区。可以将林业自然保护区划分为若干责任区,每个区域分配给固定的1人或者多人进行管理。

划分管理任务。同样将管理任务进行细化,然后分配给具体的人员,而不是分配给部门。

划分管护时间。每个责任区的任务难度不同,为减少纠纷,尽量做到公平,可以制定责任区的管护时间,并进行循环轮管。

划分管理费用。责任区的管理必然消耗一定的费用,为了能够保证资金的合理利用,可以对管理费用进行定额,而不是随意申请,而且需要上传管理费用使用明细,以方便核查。

划分管理目标。林业自然保护区智慧管理机制建立的目的是促进林业资源更好地发展,为防止管理人员“得过且过”,应以制定管理目标的形式促使人员履行责任。

4 "结束语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非常迅速,同时国际上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经营管理的经验传入我国,推动自然保护区的经营工作向着的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协调统一的方向发展。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北斗系统开发的成熟,3S技术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已发挥着主体作用,是实现独立自主森林信息数据采集和管理的重要战略发展方向。通过构建林业自然保护区智慧管理平台,将自然保护区地形地质信息、林木分布信息、林木生长信息、珍稀物种分布信息、巡护日志及管理人员基础信息等集成到数据监控中心;利用各种算法和信息操作对基础数据进行处理和挖掘分析;利用预测模型或者算法,对林业资源的生长状态进行监测;通过现场传回的信息,便于管理人员开展灾害防控和日常巡护。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将云计算和大数据处理相融合,构建更加高效的智慧化自然保护区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 林金兰,刘昕明,赖廷和,等.广西滨海湿地类自然保护区管理成效评估体系构建及应用[J].生态学报,2020,40(5):1825-1833.

[2] 赵金崎,桑卫国,闵庆文.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保护地体系管理机制的构建[J].生态学报,2020,40(20):7216-7221.

[3] 朱炳坤,邓海燕,黄华蓉,等.基于SWOT分析我国森林生态安全的发展对策[J].浙江林业科技,2022,42(1):111-116.

[4] 周杨杨,冯仲科,陈世林.我国面向森林资源管理的监测体系创新研究[J].世界林业研究,2020,33(2):83-89.

[5] 黄冲,罗攀柱.社会生态系统分析框架在世界森林治理研究中的应用及启示[J].世界林业研究,2022,35(1):1-7.

[6] 冯春婷,罗建武,刘方正,等.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状况评价[J].环境科学研究,2020,33(3):709-717.

[7] 田红灯,申文辉,谭一波,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森林康养发展路径研究——以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林业经济,2020,42(9):63-74.

[8] 孙志禹,王殿常.水电开发条件下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实践创

新——以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长江科学院院报,2020,37(11):1-7.

[9] 刘馨,郝玉江,刘增力,等.长江江豚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调整建议[J].水生生物学报,2020,44(6):1360-1368.

[10] 张书杰,庄优波.中国自然保护区现状人类利用强度量化特征分析与管理分类建议[J].中国园林,2020,36(8):14-19.

[11] 胡德胜,杨焱.长江流域自然保护地体系及其管理体制机制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21,41(1):139-151,256.

[12] 王鸣柳.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旅游发展与生态管理——评

《基于生态价值共创的自然保护区利益相关者管理研究》[J].世界林业研究,2020,33(2):119.

[13] 赵英杰,明莉,赵洋.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法制管理实证分析[J].野生动物学报,2020,41(1):211-215.

[14] 陈柯,王辉,李赵迪,等.林下养生产业发展与森林资源保护问题思考[J].林业经济,2020,42(2):93-96.

[15] 林琰,董加云.森林生态保护政策中多元利益共生的实现路径[J].林业经济问题,2021,41(3):271-277.

[16] 黄元,杨洁,秦悦婷,等.森林旅游背景下游客的生态公益林保护行为意愿[J].林业科学,2021,57(10):145-156.

[17] 李启寿,陈文静,刘美爽.基于VisualC++与MapObjects的森林资源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以帽儿山实验林场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20,35(6):221-227.

[18] 包蕊,李涛,张欣怡,等.森林生态系统损害评估体系与管理制度研究[J].生态学报,2021,41(3):924-933.

猜你喜欢
智慧管理信息化时代
智慧图书馆发展之思考
科技与创新(2017年7期)2017-05-13 11:27:23
教育管理信息化新发展:走向智慧管理
大数据时代高等教育智慧管理浅谈
科教导刊(2016年20期)2016-12-27 12:24:40
教育管理信息化新发展:走向智慧管理
信息化时代下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探析
浅析信息化时代提升县级图书馆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信息化时代的财务管理变革分析
财会学习(2016年19期)2016-11-10 04:07:43
高职英语教学中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基于在线教育的大数据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4:41:16
博物馆的智慧保护和智慧管理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