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struction of competenc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nursing + maternal and infant care\" nurses
YANG Ying, LI Hui, LI Xingxing, ZHANG Hanbing
Shanxi 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 Shanxi 030619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LI Hui, E⁃mail: 121525611@qq.com
Keywords""""nursing;"maternal and infant care;"competency;"Delphi method;"indicator construction
摘要""目的:构建“护理+母婴护理”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半结构化访谈、专家函询构建“护理+母婴护理”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结果:共进行2轮专家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00%,专家意见提出率分别为33.33%和20.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44和0.950,总体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370和0.374(均Plt;0.001)。最终构建包含3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97个三级指标的“护理+母婴护理”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结论:构建的“护理+母婴护理”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与可靠性,可以为制定灵活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护理;母婴护理;岗位胜任力;德尔菲法;指标构建
doi:10.12102/j.issn.1009-6493.2024.18.022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1]提出,要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规范发展母婴照料服务,加强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培训。产褥期健康管理对于促进母婴健康具有重要意义[2],《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3]指出,要加快补齐护理领域短板弱项,增加妇儿等领域护理服务供给,发展社区和居家护理等服务,进一步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提高护理服务的可及性。随着我国“全面二孩政策”和“三孩政策”的相继推行以及“大健康”产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代际关系和居住环境等相关变化,社会及家庭对孕产妇、婴幼儿需求越发重视,并呈现多元化、多层次需求,对母婴护理相关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更加青睐能够提供专业科学指导的照料人员[4⁃5]。但目前母婴护理行业的从业人员主要为育婴师、母婴护理员、育儿嫂、月嫂、护工等,母婴照顾服务形式单一,专业能力欠佳,且存在入行门槛低,没有统一的准入、培训、评价标准,监管缺乏有效性,社会认可度低等问题[6],母婴护理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7]。本研究旨在立足职业教育,对接母婴护理岗位需求,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引导下,构建“护理+母婴护理”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为建立统一的“护理+母婴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和专业标准提供依据,为制定更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提供条件。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检索相关文献[8⁃14],查阅“1+X”证书《母婴护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其他相关职业技能标准,提取“护理+母婴护理”护士岗位胜任力指标。
1.2 半结构化访谈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全国6名母婴护理行业专家(母婴护理机构医生1人、母婴护理机构负责人2人、母婴护理机构护士3人)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访谈提纲包括:1)目前的母婴类新型卫生保健机构种类有哪些?数量和规模如何?2)贵单位设置了哪些母婴护理相关岗位?这些岗位员工日常工作模式及工作内容如何?贵单位招聘从事母婴护理工作的人员时要求其具备的学历、资格、技能证书是什么?1名具有护士资格证的母婴护理人员需要服务几名产妇(和新生儿)?3)您认为从事母婴护理服务的人员应具备哪些能力?您认为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从事母婴护理工作在哪些方面比较欠缺?在哪些方面比较有优势?学校需要加强哪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培养?4)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在贵单位或母婴护理行业有什么样的职业发展前景?
1.3 专家函询
1.3.1 制定函询问卷
问卷分为3个部分内容。1)致专家信:包括研究背景、目的、填写要求及注意事项;2)“护理+母婴护理”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二级指标咨询表和三级指标咨询表,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对指标重要性进行评分,从“很不重要”到“很重要”依次赋1~5分,另外设专家修改意见栏;3)专家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专家基本信息、专家对咨询内容的判断依据及熟悉程度。
1.3.2 确定函询专家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我国15名母婴护理行业专家。纳入标准:1)本科及以上学历;2)从事母婴护理行业相关工作≥10年;3)有较高的积极性,愿意接受专家函询。
1.3.3 实施专家函询
采用微信发放问卷进行专家函询。第1轮专家函询结束后,对函询结果进行分析、汇总,保留重要性均分≥3.5分、变异系数(CV)≤0.25的指标,并根据专家意见完善指标,形成第2轮专家函询问卷进行专家函询。第2轮专家函询结束后专家意见趋于统一,终止函询。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对数据进行录入与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定性资料以频数及百分比(%)表示。专家积极程度通过问卷有效回收率及专家意见提出率表示;专家权威程度通过专家权威系数(Cr)表示;专家协调程度通过肯德尔协调系数(Kendall's W值)表示;专家意见集中程度通过变异系数表示。以Plt;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函询专家一般资料
15名函询专家中,女14人,男1人;年龄32~64(45.07±12.56)岁;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10人;硕士2人,本科13人;从事母婴护理相关工作10~lt;20年9人,20~lt;30年2人,30~lt;40年3人,≥40年1人。
2.2 专家积极程度
共进行2轮专家函询,均发放问卷15份,回收有效问卷1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00%。2轮专家函询分别有5名专家和3名专家提出修改意见,专家意见提出率分别为33.33%和20.00%。
2.3 专家权威程度
利用专家判断依据系数(Ca)和熟悉程度系数(Cs)计算Cr,Cr=(Ca+Cs)/2,Crgt;0.7为可接受程度。本研究2轮专家函询Ca分别为0.980和0.967,Cs分别为0.907和0.933,Cr分别为0.944和0.950。
2.4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Kendall's W值越大表明专家意见越趋于一致。2轮专家函询指标总体Kendall's W值分别为0.370和0.374(均Plt;0.001),且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在第2轮函询中均较第1轮函询有所提高。见表1。
2.5 专家函询结果
第1轮专家函询共删除4个二级指标、16个三级指标,将二级指标中“29 d至1岁婴儿护理能力”修订为“婴儿护理能力”。第2轮函询将三级指标“能识别生理性黄疸、生理性体重下降”和“能识别新生儿的特殊生理现象,如生理性乳腺肿大、假月经、马牙等”合并为“能识别新生儿的特殊生理现象,如生理性黄疸、生理性体重下降、生理性乳腺肿大、假月经、马牙等”。经过2轮专家函询,最终构建包含3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97个三级指标的“护理+母婴护理”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
3 "讨论
3.1 “护理+母婴护理”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科学性与可靠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2轮专家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00%。2轮专家函询分别有5名专家和3名专家提出修改意见,专家意见提出率为33.33%和20.00%,说明专家积极性较高。2轮专家函询Cr分别为0.944和0.950,提示研究结果权威性较高。2轮专家函询指标总体Kendall's W值分别为0.370和0.374(均Plt;0.001),且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在第2轮函询中均较第1轮函询有所提高,说明专家意见趋于一致。提示本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科学性与可靠性。
3.2 构建“护理+母婴护理”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母婴护理从业人员需具备多学科专业知识、技能和素养[15],如孕产妇及婴幼儿的护理及保健、早教、月子餐、辅食、人际沟通、礼仪、法律法规等,对从业人员的学历、专业要求较高。但目前研究结果显示,从事相关行业者学历水平较低,职业资格证书种类混杂,尚无统一准入、培训及评价标准[16⁃17]。本研究构建的“护理+母婴护理”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整合了护士从事母婴护理岗位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融合了相关职业技能标准,为“护理+母婴护理”专业人才岗位准入、培训考核、评价等提供了依据。
《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18]指出,“1+X”证书制度从技能人才紧缺领域率先做起,其中母婴护理为第2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了解“护理+母婴护理”方向的需求和趋势,可以为培养更多具备专业素质和实践经验的“护理+母婴护理”专业人才提供条件,为高职护生提供更多样的就业机会。基于此,研究者将在今后加大实践投入,合理利用构建的“护理+母婴护理”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实际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模块,使“护理+母婴护理”专业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适应大健康背景下高职护生培养的专业性和多元性,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护理人才。
3.3 研究局限性
本研究函询的专家数量较少,且所属地区较为集中,今后需进一步更新专家库、筛选专家完善研究。
4 "小结
本研究通过文献检索、半结构化访谈和专家函询构建了“护理+母婴护理”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为培养“护理+母婴护理”专业人才提供理论指导,为拓宽护士就业渠道、制定更加完善的护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2016-10-25)[2024-07-21].www.gov.cn/zhengce/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2] "ALVES J S,OLIVEIRA M I C,RITO R V V F.Guidance on breastfeeding in primary health care and the association with exclusive breastfeeding[J].Cien Saude Colet,2018,23(4):1077-108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EB/OL].[2024-07-21].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5/09/content_5689354.htm.
[4] "张雪瑞.0-3岁婴幼儿家长对“育儿嫂”的社会需求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20.
[5] "黄文娟,颜艺鹭,胡蓉芳.福州市家庭母婴护理员工作现状及培训需求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20,55(1):118-122.
[6] "潘悦达,韩德民,李星明,等.我国育婴师从业及教育培训现状分析[J].医学教育管理,2017,3(2):92-96;107.
[7] "刘玉雪,邓小利,王维,等.“1+X”证书制度下护理专业“课证融通”母婴护理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卫生职业教育,2021,39(22):100-102.
[8] "桑继业.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老年护理方向课程设置的研究[D].承德:承德医学院,2020.
[9] "董丽芳,叶国英,董燕艳,等.基于岗位胜任力的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4):115-116.
[10] "张珊珊.急诊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的研究[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7.
[11] "刘淑霞,李云凯,陈月琴,等.“1+X”证书制度下母婴护理方向培养模式的改革[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2,14(13):17-20.
[12] "杨兰,郝刚.高职护理专业母婴护理教学书证融通实践探讨——基于1+X证书制度[J].黑龙江科学,2022,13(5):62-64.
[13] "张明娥.母婴护理1+X证书制度试点下高职助产专业课证融通的教学改革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55-58.
[14] "丁郭平,肖有田,丁琳.1+X证书制度下母婴护理课证融通的实施路径研究[J].循证护理,2022,8(8):1099-1101.
[15] "郑国燕.基于岗位胜任力的母婴护理专科护士培训体系的构建研究[D].洛阳:河南科技大学,2022.
[16] "杨雷.母婴护理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1(17):198-199.
[17] "王丹倩.太原市月子中心母婴护理员现状调查及对高职助产教育的启示[J].卫生职业教育,2023,41(10):123-126.
[18] "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9(4):124-128.
(收稿日期:2024-07-22;修回日期:2024-08-27)
(本文编辑"陈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