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志+王晓丹
摘要:目前,关于农业补贴改革绩效的评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仅在研究方法上缺少对综合效益的评价,而且缺乏对某一地区具体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对策。以沈阳市农业补贴改革为研究对象,以效益评价相关原则为基础,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进行实地调查及向相关专家咨询,结合沈阳市近几年农业补贴政策改革的特点,从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三方面选取了9个指标对沈阳市农业补贴改革绩效进行评价分析,构建了一套量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德尔菲法对各个指标赋予权重,并运用模糊分析法从定量的角度分析该政策综合效益,最终得出客观、真实的绩效评价结果。
关键词:农业补贴改革;绩效评价;德尔菲法;模糊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4.066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改善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程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保障人民粮食安全,是我国政府一直以来的工作重点。农业补贴不仅可以推动农民增收,还能促进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改革的目的、改革的方向、改革的方式,都是农业补贴改革中应当注意的首要问题,如何评价农业补贴改革的绩效又成为了制约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发展的关键。本文在学习和总结以往学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建立一套针对沈阳市农业补贴改革绩效评价体系,为政府明确农业补贴改革重点提供科学依据。
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指标的构建原则遵从针对性、可验证性、时效性和实用型。指标体系的构建依据农业补贴改革的目标,以促进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保障农产品的供应和粮食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具体建立的指标体系如下几点。
1.1经济效益指标
经济效益是指农业补贴对于农民收入、粮食产量等的投入效益,是评价农业补贴改革绩效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咨询相关专家以及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在评价农业补贴经济效益时,具体指标及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单位面积耕地平均年产值增加率(C1)=(农业补贴改革后单位面积耕地平均年产值一农业补贴改革前单位面积耕地平均年产值)/农业补贴改革前单位面积耕地平均年产值×100%
粮食总产量增加率(C2)=(农业补贴改革后粮食总产量—农业补贴改革前粮食总产量)/农业补贴改革前粮食总产量×100%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率(C3)=(农业补贴改革后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补贴改革前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补贴改革前农民人均纯收入×100%
1.2社会效益指标
社会效益是指农业补贴对整个社会带来的影响,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咨询相关专家以及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在评价农业补贴社会效益时,具体指标及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农田水利建设增加率(C4)=(农业补贴改革后的农田水利建设面积一农业补贴改革前的农田水利建设面积)/农业补贴改革前的农田水利建设面积×100%
农业机械化程度(C5)=(农业补贴改革后农机购置数量一农业补贴改革前农机购置数量)/农业补贴改革前农机购置数量×100%
播种面积增加率(C6)=(农业补贴改革后播种面积所有量—农业补贴改革前播种面积所有量)/农业补贴改革前播种面积所有量×100%
1.3生态效益指标
生态效益是衡量农业补贴对生态环境带来影响的指标,体现了农业补贴强调的可持续发展的特点,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咨询相关专家以及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在评价农业补贴生态效益时,具体指标及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绿色植被覆盖率增加率(C7)=(农业补贴改革后绿色植被覆盖率一农业补贴改革前绿色植物覆盖率)/农业补贴改革前绿色植物覆盖率×100%(不含林地)
土地平整度(C8)=土地平整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林地覆盖率增加率(C9)=(农业补贴改革后林地覆盖率一农业补贴改革前林地覆盖率)/农业补贴改革前林地覆盖率×100%
2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对农业补贴改革绩效分析和评价的过程中,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尤其重要,本文绩效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采用的是德尔菲法,依据选择专家的经验,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咨询农业补贴的专家,对建立的农业补贴绩效评价指标进行赋权,通过计算得出各指标之间的权重关系,为最终的绩效评价结论提供更科学的依据。具体方法如下:
(1)向农业补贴方面的专家发放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农业补贴的基本情况及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表,请其独立给出各指标的权重。调查问卷20份,均全部收回且有效。
(2)根据收回的问卷进行数据整理,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
(3)将计算结果及其它相关资料反馈给专家,请其再次进行权重赋值,使结果更加准确。
(4)重复上述步骤(3),进行3轮专家打分,使得各个专家的意见趋于一致,最终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经过三轮专家打分,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如表1所示。
由于农业补贴改革绩效无法得出较为直观的量化结果,因此,本文选择德尔菲法和模糊分析法将相关指标进行量化。具体方法为:向二十位专家提供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数值的变化范围,请其为评价经过进行模糊定级,经过三轮征询,专家意见逐渐趋于一致,最终得出结果如表2所示。
益B1单位面积耕地平均年产值增加率(C1)4.36%4.29粮食总产量增加率(C2)3.43%6.43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率(C3)12.33%13.035合计23.76经济效
益B2农田水利建设增加率(C4)34.76%3.36农业机械化程度(C5)67.73%6.03播种面积增加率(C6)2.41%5.214合计14.604经济效
益B3绿色植被覆盖率增加率(C7)10%5.04土地平整度(C8)15%0.935林地覆盖率增加率(C9)30%6.84合计12.82总计51.184即沈阳市农业补贴改革的综合绩效得分为51.184分,对应等级为“中”。
5结果分析及对策
根据上述构建的指标体系,经过绩效评价计算,最终得出沈阳市农业补贴改革的综合绩效得分为51.184分,对应等级为“中”,由此可见该项政策取得的综合效益不是特别明显,并没有达到预期成效。尤其在社会效益方面,通过农业补贴改革,农业机械化程度有较大的提高。但经济效益和生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个别指标结果并不理想,拉低综合效益主要有:“粮食总产量增加率”和“土地平整度”这两个指标,因此,在今后的农业补贴改革过程中应将提高这两项指标作为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补贴改革仍存在挑战。
5.1改革补贴管理,保护农业生产和经营者利益
第一,立章建制,使我国农业补法律化。只有农民所享受的保障成为了一种法定权利,而不是国家、政府和社会的福利或慈善,农民才可以依照相关法律规定获得相应的救济。第二,建立并完善农业补贴综合管理体制,进行农业部门职能划分。第三,设立农产品专业协会,保护农民的补贴利益。第四,实施农户直接补贴上墙制度。
5.2改进补贴方式,提高财政资金的效率和效益
第一,积极探索新型补贴方式,适应时代发展。第二,以财政补贴的方式建立长久有效的农业投入激励机制。第三,同时应用保护价政策和农民直接收入补贴。
5.3优化补贴结构,发挥补贴政策的激励导向作用
第一,加大“绿箱政策”中农业保险比例。第二,加大“绿箱政策”中的生态农业补贴力度。第三,将补贴重心转移到对农村人才的培训。
5.4运用黄箱和绿箱补贴,增强政策实施的整体成效
第一,有效利用黄箱补贴,发挥政策的整体效能。第二,拓宽绿箱补贴内容,完善绿箱补贴结构。第三,加快农业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实行农业补贴法制化。参考文献
[1]李维林.转轨期中国农业补贴及其效应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2]马爱慧,张安录.农业补贴政策效果评价与优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3337.
[3]曹帅,林海,曹慧.中国农业补贴政策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12,(04):5563.
[4]赵梦涵,李维林,李森.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的思路与对策——以山东省为例[J].东岳论丛,2010(2):134.
作者简介:徐鹏程(1990-),男,湖北黄冈人,广西大学商学院财政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政与公共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