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文章以工业机器人专业为例,深入探讨岗课赛证融入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研究聚焦于将行业需求、岗位技能与英语教学紧密结合,通过与企业合作制订课程标准、引入企业专家授课、共建实训基地等方式,构建融教学、实训、竞赛于一体的综合教学体系,旨在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满足工业机器人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为高职英语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1+X”证书;高职英语;岗课赛证;工业机器人专业
在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大力推动下,“1+X”证书制度及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改革方向。随着工业机器人行业的蓬勃发展,高职英语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与要求。本研究以工业机器人专业为例,旨在探讨在“1+X”证书背景下,如何将岗课赛证融入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推动高职教育改革,并为其他学科提供借鉴。高职英语的双重属性——“语言驱动”与“职场驱动”在工业机器人专业中尤为重要。通过本研究,笔者期望能有效融合语言技能与职业素养,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理论基础与框架构建
(一)“1+X”证书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理论基础
本研究植根于《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年版)》的核心理念与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的理论框架之中。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与实践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等职业教育专科阶段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职场涉外沟通、多元文化交流、语言思维提升和自主学习完善四个方面。它们既明显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有机的整体。这些目标共同构成高职英语教育的核心要素,不仅强调学生的语言技能,还注重其跨文化交流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教师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融入岗课赛证模式,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匹配未来职场需求,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培养其创新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竞争力。
(二)“1+X”证书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框架构建
在“1+X”证书背景下,邵阳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提出高职英语融入岗课赛证教学模式的总体框架,该框架设计旨在通过课程与岗位需求、专业技能竞赛、职业资格证书的深度融合,推动高职英语教育的深度改革与创新。其核心要素包括课程设置、岗位需求调研、专业技能竞赛及职业资格证书获取。
首先,在工业机器人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学院调整优化课程内容,使其紧密贴合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实际需求,以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其次,学院通过持续的岗位需求调研,确保教学紧密跟随行业发展步伐,企业专家的参与则进一步提高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使教学更加贴近企业实际需要。最后,学院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作为教学的重要导向,鼓励学生积极备考相关考试,与职业资格证书认证机构紧密合作,确保证书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为学生职业发展保驾护航。
二、“1+X”证书背景下岗课赛证融入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一)认知深度不足,制度融合不充分
部分高职院校对“1+X”证书制度的核心理念理解尚浅,未能充分将其融入高职英语教学体系,从而忽视与岗位需求、技能竞赛、职业资格证书的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脱节。
(二)内容契合度低,岗位需求对接不足
在实际教学中,英语教学局限于通用英语,缺乏专业英语词汇、行业术语及特定语境下的语言应用,难以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
(三)模式方法陈旧,多元化不足
传统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仍占据主导地位,缺乏创新,难以适应“1+X”证书制度对多元化、个性化教学的要求,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岗课赛证融入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定位
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高职英语融入岗课赛证教学模式的首要任务是明确教学目标。鉴于当前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及智能制造产业的快速发展,工业机器人专业的高职英语教学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并特别强调英语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应用能力。在“1+X”证书制度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学院针对工业机器人专业的高职英语教学进行创新改革,旨在精准定位教学目标,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邀请来自工业机器人制造与应用领域的企业专家走进校园,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和研讨会,为学生搭建直面行业前沿的桥梁。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直接了解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最新动态,还通过深入剖析实际工作中英语应用的具体案例,极大地拓宽学生的视野。
在课程设计上,学院紧密围绕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实际需求,融入大量的专业英语阅读与翻译练习,旨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接触到未来可能面临的工作任务,从而提升英语应用能力,提前适应岗位要求。除课堂教学改革外,学校还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职业技能竞赛,特别是“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大赛”。这些竞赛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挑战自我的平台,在比赛中锻炼英语应用能力,加深对工业机器人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部分高职英语教学内容与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岗位需求存在脱节现象,难以满足企业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笔者建议围绕工业机器人专业的特点,融入相关的专业词汇、句型和阅读材料。教师可以根据“1+X”证书制度及工业机器人领域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拓展和延伸,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必备的专业英语知识和技能。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模拟真实工作场景,加强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结合“1+X”证书制度及该领域的职业资格证书标准,教师对英语教学内容进行全面优化与拓展,并重新设计课程大纲,确保课程中融入大量与工业机器人专业紧密相关的专业词汇、句型和阅读材料,如“roboticprogramming(机器人程序设计)”“CNCmachining”“automationcontrolsystems”等,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也能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为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还可以引入情境教学法,如在课堂上,模拟工业机器人生产线、技术研讨会和国际合作项目等工作场景,让学生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练习英语听、说、读、写技能。
(三)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
1.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强调在模拟的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语言,从而增强语言学习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布置模拟的工业机器人生产线区域,学生分组扮演生产线上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外国客户等角色,围绕生产线的调试、故障排查、性能优化等话题进行英语对话。
2.任务驱动法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实际项目或任务,设计与英语应用相关的任务,如翻译技术文档、撰写项目报告、进行英文演讲等,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专业英语知识。教师可以选取真实的工业机器人技术文档作为翻译任务,学生分组进行翻译,并在完成后进行小组汇报和互评,教师给予专业指导和反馈。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与工业机器人相关的项目,并撰写英文项目报告。
3.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颠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它将知识的传授移至课外,通过视频、阅读材料等形式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课堂成为师生交流、讨论的场所。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学习平台、教学视频等,将部分课堂讲授内容移至课外,让学生在课前完成基础知识学习,课堂上则进行更深入的语言实践和应用。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制作关于工业机器人专业英语词汇和句型的教学视频,将视频上传至学校的在线学习平台,并配套练习题,要求学生观看视频后完成思考练习。学生登录平台观看视频,根据视频内容完成练习题。在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先对学生的努力成果进行简短的回顾与总结,既肯定他们在自主学习中的积极表现,又中肯地指出存在的问题。随后学生被分为不同的小组,各自扮演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外国客户等角色,围绕具体的技术难题展开英语对话,学生不仅巩固课前所学的词汇、句型和语法知识,还学会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进行有效沟通。
4.校企合作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学校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和实训项目,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接触到真实的行业环境和任务。例如,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双方协同制订高职英语课程标准,紧密贴合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岗位需求及“1+X”证书要求,确保课程内容紧贴行业前沿。此外,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在模拟生产线和实验室等工作环境中,学生得以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不仅能加深对专业英语知识的理解,还能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未来职场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本研究在“1+X”证书背景下,成功探索岗课赛证融入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路径,以工业机器人专业为例,实现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的紧密对接,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学校通过校企合作、专家授课及实训基地建设等措施,能有效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尹文辉.职业能力培养视域下高职英语“岗课赛证”融合教学模式构建:以长沙职业技术学院特殊教育专业为例[J].湖南教育(C版),2024(7).
[2]赵欣,姜盼盼.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岗课赛证”融通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N].山西科技报,2024-06-17.
[3]朱海燕.混合式教学背景下高职公共英语“岗课赛证”教学模式探究[J].英语广场,2024(8).
[4]杜周军,勾淼.“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岗课赛证融通”教学模式实践研究[J].海外英语,2024(4).
[5]王婷.基于岗课赛证融合教学模式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质量改革评价[J].黑龙江科学,2023(11).
[6]赖国芳.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