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视域下中国现代文学“四化教学法”实践

2024-12-27 00:00:00苏雨婷
知识窗·教师版 2024年12期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数字人文新文科

摘要:在文科课程中,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门重要的文学课程,其教学改革与实践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文章研究新文科视域下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分析交叉融合、守正创新在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从“四化教学法”——教学实践“思政化”、教学内容“创新化”、教学方法“快乐化”、教学手段“信息化”进行论述,再结合数字人文与新文科的发展,探讨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在教学中的改革与实践。

关键词:新文科;中国现代文学;数字人文;四化教学法

新文科的倡导与实践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其重要目标在于促进文科专业内部的深度融合以及文科与理工农医的交叉融合,以此赋能文科的自我更新与革命。数字人文是新时期科技与人文的一次新综合。面对新形势和新机遇,为更好满足社会对中文人才培养的要求,新文科与数字人文的有机结合已是必然趋势。

一、交叉融合——教学内容有效融入思政内容

教育部高教司提出的“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建设”为高等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其中“新文科”建设尤为强调价值引领、守正创新、交叉融合的原则。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积极响应,促进学科交叉融合,自然而然地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通过这一改革,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不仅形成了强大的理论支撑,还为实践教学注入了新的动力,成功实现了思政教育在文学教育中的深度融入与有效渗透,展现了新文科建设的丰硕成果。

(一)坚持价值引领的实践路径

新文科作为对传统文科的革新与发展,旨在适应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新变化。在这一理念下,教师通过课程设计、教学活动、实践环节,采用“三寓三式”教育模式,即寓价值观于知识传授之中、寓品德修养于能力培养之中、寓情操陶冶于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运用案例分析、故事讲述、情景模拟三种方式,将思政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在细读经典文本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与作家、作品进行深度对话,还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电视剧《觉醒年代》等影视资料,直观感受鲁迅等文学巨匠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精髓。例如,在《阿Q正传》与《立论》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思考,结合教师指导,推理出作品中蕴含的健全人格特质。课程思政应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思想动态,教师通过专题嵌入式教学,如分析巴金笔下的青年觉醒、沈从文笔下的古朴人性美等,能让学生在互动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审美修养,发挥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取向。

(二)科学继承与创新

课程体系与内容的革新是推动教育进步、培育高层次人才的关键。在课程知识构建上,教师既要科学继承,又要勇于创新。相比传统文科,新文科的显著优势在于提出了交叉融合,为学科探索与创新注入了强劲动力。交叉融合广泛涉及学科间的交互,特别是与人文学科的深度融合,促进了内容的全面融通。

在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教师通过文学作品与哲学思想的交叉融合,引领学生深入探索人类思想与存在的奥秘。例如,在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解析鲁迅《野草》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探讨柔石《为奴隶的母亲》及巴金《寒夜》中的伦理观念,特别是在“人性”议题的探讨上,引导学生借助数字人文工具,从数据视角重新审视相关论述,从而构建新的“人性”理解框架。为增强教育的育人功能,教师还可以结合雨果《悲惨世界》等作品,分析社会底层困境,如“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使学生联系到黄省三、翠喜等角色,深刻理解文学作品与社会现实的紧密联系。这一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还是从知识到能力,再到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聚焦于人的全面发展及其关键能力与品格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创新化”的践行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始终秉持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宗旨,不仅致力于知识的传授,还重视对学生技能的精心培育。在教学上,教师坚守守正创新的理念,既尊重传统与经典的价值,又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一)守正——引领学生重返经典殿堂

谈及文科教学的创新化,教师深信坚持守正创新,引领学生回归文学传统根基,深入经典与原著的海洋,也是“新文科”建设中的新篇章。在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教师将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本视为重中之重,因为经典作品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然而,当前学生阅读现状令人忧虑。碎片化阅读盛行,学生对经典作品的阅读缺乏主动性和深度。针对此现状,教师借鉴温儒敏先生的见解,强调文科教学应凸显作家作品与原典阅读的核心地位。因此,教师对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更注重回归经典,加强深入阅读与研究。

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投入精力教授科学阅读方法和技巧,并意识到数字时代对阅读方式的影响。互联网与AI技术推动了信息的便捷获取,但也边缘化了传统纸质阅读。因此,教师探索纸质阅读与网络阅读的有效融合方式,在保留纸质阅读魅力的同时,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在推广原典阅读的过程中,教师注重数字技术与人文素养的结合,通过科学方法,引导学生辨识信息真伪,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例如,在讲授鲁迅的《狂人日记》时,教师不仅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作品中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形象,还利用数字技术展示相关历史资料和研究成果,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作品。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批判性思考,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二)创新——强化学生的数字读写能力

强化学生的数字读写能力是教学的目标之一,旨在建立认知框架物理论知识转化为实用技能。通过深入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剖析与评价,培养学生理解和构建新知的能力。以《雷雨》中对封建家长制的批判为例,通过人物描绘展现复杂性。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将鲁迅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与卡夫卡的《致父亲的信》相关联,借助信息技术检索,比较这些作家笔下的“父亲”形象,深入理解作品意蕴。学生可以利用数据库检索图像资料,并自主判断信息质量,得出可靠结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

数字读写能力培养包括信息搜寻、识别、组织和创造。这要求学生熟练使用新媒介、数字媒介工具和平台,解读数字文化产品,如图像、文本和视频,是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核心关注点。教师可以通过探索文学作品与社会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理论洞察力与实践操作力;重视原典阅读训练,激发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思考,并形成正确认知。

三、教学方法的“快乐化”探索

在引领学生遨游经典文学的旅途中,构建“师生阅读共同体”成为一项关键举措。这一举措可以在师生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共同经历阅读的喜悦,共享文学的深邃。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与思想火花,细心关注他们的兴趣所在与成长需求,从而构建出一种平等、互信且充满活力的互动环境。这样的环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创造力。

(一)共筑师生阅读乐园

为了共筑师生阅读共同体,构建多样化的阅读环境成为不可或缺的催化剂。教师应精心创设情境与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作品核心,共同品味文学之美。例如,在讲授《雷雨》时,教师不仅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还建构一个“周家圆满秩序”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品中的氛围与人物情感,深刻理解《雷雨》中对命运和人性的深刻剖析。

情境,作为认知活动的基石,在阅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师生共读的过程中,“共同体”的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它促使每个成员共享实践、信念与追求,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教师作为引导者与伙伴,不仅要指导学生如何选书、如何阅读,还要在情境设计中展现其独特魅力。通过即兴表演经典片段,加入学生的朗诵环节,教师倾听学生的声音,与学生一起在探讨中享受阅读的乐趣,将阅读经历转化为个人成长的宝贵财富。

(二)引领深阅读之旅

深阅读,作为师生阅读共同体的核心追求,要求教师不仅要深入研读作品,还要设计富有启发性与创新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挖掘文学作品的深层意蕴。这里的“读”,超越了简单的翻阅书页,而是融合了选择、评价等高级认知活动,旨在促进整体性思维的发展,实现从碎片化阅读到深度理解的跨越。例如,教师通过设问“《伤逝》中的子君与涓生,是否会走上《寒夜》中汪文宣与曾树生的道路?”鼓励学生展开热烈讨论,分享个人见解,激发学生深入思考与探索的兴趣。深阅读的“深”,还体现在情感与行为的双重投入上,它要求师生全身心地融入文本世界,与作品中的人物同悲共喜,进行心灵的深度对话,从而创造出新的意义与价值。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实现了自我提升,与学生一同成长,共同迈向教与学的崇高境界。

四、教学手段的信息化

在新文科理念下,问题导向与需求导向成为教学核心,技术的迅猛变革促使文科教学走上创新技术融合之路。在全媒体时代的浪潮中,阅读经典的途径丰富多样。传统媒介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展现多元共生文化生态。在这种背景下,教学渠道多元化催生教学行为多样化。教师应捕捉时代脉搏,利用新媒体和数字阅读的优势,让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相辅相成,推动学生的阅读深度和广度。

同时,教师应重视数字资源的获取与利用,实现教学与技术的融合。书籍、图像等资料数字化加速,教师应把握契机,整合文本和数据网络资源构建作家数据库,并绘制作家地图,展示作家的出生地、生活轨迹、创作历程和人物交游互动等信息。教师应鼓励学生手脑并用,将创意转化为实际行动。

五、结语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所面临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革新、观念上的革命,还要关注如何在新文科视域下,克服自身面临的困难,丰富“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在“四化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中,教师积极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充分考虑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特征,又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做到时代性与民族性相结合。

参考文献:

[1]黄水清.人文计算与数字人文:概念、问题、范式及关键环节[J].图书馆建设,2019(5).

[2]成尚荣.上有灵魂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3]温儒敏.如何看中文系的困境[J].粤海风,2013(1).

[4]王贺.数字人文与中国现代文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23.

[5]李桂华.复合阅读行为及阅读推广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

[6]刘志伟,王蕾.数字人文与新文科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猜你喜欢
中国现代文学数字人文新文科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图书与情报(2019年4期)2019-11-20 06:54:38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出版广角(2019年9期)2019-06-14 08:19:30
数字学术与公众科学:数字图书馆新生态
论中国现代“文学”与“人性”的疏离与融合
青年文学家(2017年2期)2017-02-22 16:26:39
跨界与融合:全球视野下的数字人文
跨界与融合:全球视野下的数字人文
中国现代文学中“墙”的意象
大规模古籍文本在中国史定量研究中的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