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语文教学模式应走向多元化。博物馆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有益补充。教师可从学校教育出发,利用博物馆资源设立跨学科学习活动,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文章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基础,探讨在学校和博物馆中开展小学语文与博物馆资源融合教学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博物馆教育;跨学科学习
作者简介:朱有伟(1981—),男,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
2020年9月,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中小学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提出明确指导意见,强调进一步健全博物馆与中小学校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提升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的学习效果;开发博物馆活动课程,结合中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充分挖掘博物馆资源,研究开发自然类、历史类、科技类等系列活动课程。这些《意见》内容都说明国家十分重视青少年的博物馆教育,并积极推进博物馆资源与学校教学实践的融合。
基于此,笔者以小学语文课堂、扬州博物馆和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为主要实践地点,探讨小学语文课程与博物馆资源的融合教学方式。
一、博物馆教育现状
博物馆是文明的宝库,是青少年参观物质文化遗产、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可组织“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目前,多数博物馆的参观服务分为两类:一类是跟随讲解员参观,边看边听,面广而不精;另一类是租借讲解器,自由逛展,随意而行。这两种观展方式趣味性不足,对于小学生缺乏吸引力,学习效果不明显。
以扬州博物馆为例,馆方会定期举行一些面向学生的社教活动,如“积木拼搭”“节气与茶”“博物馆美术课”“传统文化课堂”等,形式以手工制作和绘画为主,活动内容的知识性较弱,参与者多为低龄儿童,中小学生参与人数较少。
针对小学生这一目标对象,教师可将博物馆系列课程分为自然类、历史类、科技类等。这样的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可以吸引更多学生参与。教师还需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校课程特点来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充分挖掘博物馆的文物资源,使各个主题之间紧密联系,最终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二、校内博物课教学行动
(一)确定博物课主题
从2018年至2023年,笔者在校内利用综合课、延时课开设博物课堂,尝试把语文课程内容与博物馆文物联系起来,深度拓展教学活动。大多数学生对此十分感兴趣,教学效果较好。
笔者在介绍扬州园林“五亭桥”的拱券和桥亭设计时,将其与语文课文《赵州桥》的内容进行对比,详细讲解古代桥梁的样式和功能。教完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之后,笔者结合茶盏、书画、钱币等文物,联系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1号展厅的北宋汴河虹桥模型和3号展厅的“大运河街肆印象”里的仿古北宋街市,介绍《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北宋时期的社会图景。通过感受这些实物和场景,学生能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文《纸的发明》介绍了蔡伦造纸的过程。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这篇带有浓厚传统文化与丰富知识的课文很感兴趣,但仅靠课文中简洁的语句和课件里的几张图片,并不能很好地解答学生的疑惑。比如,针对课文中的“早在八千年前,祖先就创造了文字”,学生问:“最早的文字是什么样子的?文字是怎么演变的?”针对“用刀把文字刻在甲骨上,或者把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学生问:“古人会在甲骨上刻写什么事情?青铜器上的文字是怎么铸刻上去的?”这一课是很好的博物教育资源。于是,笔者基于这篇课文确定了博物课主题“蔡伦造纸”。
(二)设计博物课内容
在上博物课“蔡伦造纸”之前,笔者制作了图文并茂的课件,准备了甲骨、竹简、碑拓等教具。课堂上,笔者采用讲授法,结合甲骨文、金文、简牍、碑刻、古籍等文物图片,讲述商周到秦汉期间汉字字体的演变和书写材料的发展;借助生产宣纸的视频,根据汉代造纸术的流程,介绍纸张的生产步骤和场景,并说明纸的发明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学生们畅所欲言,提出各自的疑问,交流各自的想法。
这堂课内容丰富、材料新颖,课堂氛围自由轻松,学生们听得很认真、互动很积极。然而,笔者感觉这还是像一节单纯的语文课,只是多了一些动手活动而已。课后,笔者反思,文物厚重的历史感以及博物馆浓厚的氛围和历史情境是任何图片和视频都无法替代的。如果能让学生亲眼看到文物,亲身感受博物馆的环境,会极大地增强学习效果。
三、博物馆课程实践行动
(一)基于小学课程,设计博物课程主题
因教学对象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博物课程的主题主要来源于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笔者基于语文教材中的拓展性知识设计了一系列博物课程主题。这既是对语文课程的拓展,也是学生开展深度学习的机会,还是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契机。
例如,笔者基于课文《纸的发明》的内容,结合课堂教学经验,创设了三个彼此相关的博物课程主题“千年文脉”、“伟大的发明”和“文房四宝”,分别讲解中国文字的发展和书写材料的演变,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及价值,以及文房四宝的发展和文化意义。
博物课程融入历史、地理、物理、文化、经济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丰富,有助于打破语文学科的界限,加强学科间的关联,促进课程综合化实施。
(二)基于文物资源,确定博物课程内容
小学语文与博物馆教育融合实践的核心是将语文课程和馆藏文物资源相结合,用“看得见的文物”讲述“说不完的文明”。为了提升学生的跨学科学习效果,笔者将主要实践地点定于扬州博物馆和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
扬州博物馆的展厅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常设展厅,展览布置和文物陈设是固定不变的;另一类是特展展厅,展览主题丰富多样,不断变化,文物通常是从外馆借调的。在设计博物课程之前,笔者开展长期调研,多次参观博物馆,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合适文物,确定课程内容。为了突出博物课程的知识性,笔者挑选与文物相关的成语与诗词作为拓展性知识,让学生学有所得。成语与诗词的选择标准为常见易写,且与文物相关,能够展现文物特点。
以“伟大的发明”为例,笔者将课程内容分为三个逻辑层次。(如图1所示)
1.认知:积累常识。了解四大发明的内容及历史背景,学习相关诗词和成语。
2.实践:参观和操作。通过观察和操作,分清造纸的流程,明晰雕版和活字印刷术的技术特点。
3.再认知:思考与讨论。思考造纸术、印刷术的意义,讨论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产生的影响。
(三)基于学生需求,开展博物课程教学
为了提高学生的跨学科学习效果,笔者与他人合作,将课程教案设计成图文并茂的纸质绘刊,作为学习单用于课堂教学;在教学方式上考虑学生的需求,突出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感。以“伟大的发明”为例,笔者将课程分为三个环节讲授与答题、参观与讲解、操作与体验。
在第一个环节中,笔者用课件进行知识教学,引导学生阅读绘刊,拓展知识,了解中国四大发明的主要内容和历史背景,以及蔡伦和毕昇的生平。接着,笔者出示成语与诗词习题,让学生先完成习题,笔者再评讲。成语学习采用解释成语含义的方式,考查学生的成语储备。比如“洛阳纸贵”,这个成语的由来是:晋代左思的《三都赋》写成之后,抄写的人非常多,洛阳的纸因此都涨价了。成语“付之梨枣”佐证了印刷术所选用的雕版木料标准细腻紧致、软硬适中。诗词学习则采用在宫格中找诗的方式,考查学生的古诗词素养。比如,《逢入京使》的“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一句诗,突出了纸张作为信息载体对于古人的重要性。《观书》一诗中的“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表达了读书给诗人带来的快乐。印刷术对于书籍的出版和传播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笔者在讲解成语和诗词的含义时,还引导学生发现它们与博物课程主题的关联性。
在第二个环节中,笔者带领学生到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参观,结合具体的文物来进一步了解造纸术和印刷术。展厅里的灯光、场景、图文、文物共同构建了沉浸式的学习环境。学生借助绘刊这一课程工具,边看边听边记,学习效果显著提高。在展厅里,学生参观了商周的甲骨、青铜器和秦汉的竹简、木牍,对书写材料的演变一目了然;触摸青铜鼎(复制品)上凹凸的纹饰和铭刻的金文,理解了“铸刻金文”的含义;细看制作雕版的木料、工具、墨料、雕版成品,参观非遗传承人展示雕版制作和印刷的步骤,即写样、雕版、印刷、装帧,对雕版印刷术有了直观的认识;站在“蔡伦造纸”和“活字印刷工坊”的场景里,仿佛置身于千百年前,见证那伟大的发明时刻。这些近乎真实的体验感是阅读文字和观看图片、视频不可比拟的。
在第三个环节中,操作和体验印刷术的实践活动被安排在知识学习活动和参观文物环节之后,学生先学习知识,再实践运用,学习效果会更好。这是根据学生重视体验的特点设计的,符合心理学上的峰终效应。中间的参观文物环节会给学生带来新奇的体验,属于“高峰”。操作和体验环节放在最后,满足了学生动手参与的意愿,属于“结尾”。这样的活动设计,更有利于让学生体验到愉悦感,同时有助于博物课程学习内容的延伸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博物课程融合实践反思
(一)课程容量与难度要因人而定
经过多次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博物课程的容量和难度应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成正比。低年级小学生的心智不够成熟,年龄小,识字少,知识有限;而中高年级的学生认知能力更强,对参观博物馆、知识学习等活动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因为小学生对于学习情境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脱离具体情境和真实文物的博物教育对于他们来说会比较困难,所以小学生更适合在博物馆中进行学习,效果也会更好。此外,参与博物课程的学生应该处于同一认知水平上,这样便于教师把握课程难度,统一课程内容。
面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差异化教学方式。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可在课程中增加趣味活动环节,注重讲解语言的趣味性,减少理论知识讲解,缩短课程时间。对于高年级学生,教师则可以增加成语、古诗等知识内容的讲授,从经济、文化、历史等多个方面丰富授课内容,同时可以提高动手操作环节的难度。
(二)文物资源的开发要因地制宜
博物馆教育对文物资源的开发应该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博物馆的特点和地方历史。以扬州博物馆和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为例,文物资源的开发应该主要集中于馆内的常设展厅及文物。因为这些展厅的文物较为固定,被开发为课程内容后,可以印刷成绘刊,供师生长期使用。此外,教师可以选择特展中的部分文物作为课程内容的补充,丰富讲解内容。
博物馆的文物主要有两种展陈方式:一种是按照文物类别展示,如瓷器、青铜器;另一种是按照文化主题展示,如唐代文物精品展。博物课程的设计可以遵循以主题为纲、文物为内容、绘刊为工具、讲解为形式的基本模式。比如,如果课程主题为汉代历史,那么教师就可以整合馆藏文物资源,以所有展厅的文物为范围,寻找最能体现汉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思想、人物特征的文物,整理文物简介,梳理与文物相关的成语或诗词,制作成绘刊,设计讲解路线,编写讲解词。总之,博物课程对文物资源的开发应因地制宜,使其在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同时,体现地方特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姜惠梅.论博物馆中小学生教育资源的整合策略:以山东博物馆为例[J].博物院,2021(1):73-77.
[3]周炜文.浅谈面向中小学生的博物馆书法教育:以故宫博物院为例[J].书法教育,2020(3):56-60.
[4]周丽.单霁翔:博物馆教育要用青少年喜爱的打开方式[J].教育家,2021(40):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