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视角,以“篇”带“本”

2024-12-23 00:00:00花玉娟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24年11期
关键词:阿长三味书屋山海经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浏览目录,了解主要内容,梳理作者由幼年、童年到青年的成长经历。

2.运用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方法阅读单篇,分析其写作手法及特点,体会作品主题。

3.关注回忆性散文的叙事视角,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课堂实录】

一、浏览,梳理主要内容

师:同学们,《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共收录了他1926年完成的十篇文章。这些散文原先陆续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后结集出版。大家浏览一下前面的目录和《小引》,快速翻看对应的内容,说说这十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生翻书。)

生:这十篇文章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每篇文章最后都有写作时间。

师:对,读一本书前应首先大致了解这本书。这些文章之间还有什么联系?

生:我大概看了内容,这些文章前后是有衔接的。比如第一篇《狗·猫·鼠》写自己心爱的隐鼠被长妈妈一脚踏死,紧接着就写《阿长与〈山海经〉》。再比如《五猖会》写“我”盼望看迎神赛会,后面一篇《无常》就写自己最喜欢的迎神赛会上的鬼。

生:我发现同一个人会出现在多篇文章中,比如长妈妈除了出现在《阿长与〈山海经〉》中外,还出现在《狗·猫·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中。

师:有些人物、内容是有联系的,应将整本书作为一个整体看待。这些文章有一条内在线索,发现了吗?

生:是鲁迅先生从幼年、童年到青年的成长经历。

师:是的。大家再浏览相关内容,试着根据时间推移和空间变化简要梳理出作者的人生轨迹。

(生看书,交流。)

师:谁先来说一说?

生:我们发现,幼年、童年鲁迅在家里、百草园生活;少年鲁迅到三味书屋读书,父亲病亡后,因衍太太散播流言,青年鲁迅离开家乡绍兴,到南京求学;后来到日本东京、仙台学医;又弃医从文,回国教书。

师:《朝花夕拾》就是鲁迅先生回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的学习与成长经历。从学习阶段看,可将十篇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前三篇《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反映的是作者自然状态下的学习阶段,中间四篇《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反映的主要是作者对民间文化的学习,后三篇《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反映出作者接触了新学。同学们不妨再读一读书中的内容,找到每个学习阶段作者读的书来验证一下。

生:第一阶段他读绘本《山海经》《二十四孝图》,第二阶段读《荡寇志》《西游记》,第三阶段读《天演论》。

师:从他读的书也能看出,作者的成长既是年龄的增长,也是精神的发育。

二、精读,关注叙述视角

师:从刚刚的讨论看,书中有一篇文章比较特殊,谁来说说?

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代表一个转折点,意味着作者从儿童长成了少年。

生:从题目看,作者离开家到书塾,从可以自由玩耍到被人管着读书,地点的转换代表着成长。

师:说得很好!儿时的作者在百草园体验到了“无限趣味”,文章开头却写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到底哪个百草园才是真实的?

生:两个都是真的,充满乐趣的百草园是当时看到的,开头描写的场景是后来见到的。

生:百草园是回忆中“那时的乐园”,后来见到的那个才是真实的。

师:也就是说,文中有两个人在讲述,一个是身处百草园的小鲁迅,一个是在回忆、写作的大鲁迅,这是回忆性散文常用的双重叙事视角。“只有一些野草”可能更接近现实中的百草园,而在一个孩子的眼中和想象中,百草园应该是精彩纷呈、充满乐趣的。再读一读,你还能找到文中运用两种视角叙事的地方吗?

生: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这一句是小鲁迅的想法。“但直到现在,总还是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这两句是大鲁迅在讲述。

师:这里两种叙事视角交织着写,给你们什么样的感受?

生:作者用幽默的语言调侃自己小时候的天真,实际是重温和怀念童年的快乐与美好。

生:让我看到了小鲁迅的天真、可爱,也感受到大鲁迅的风趣及他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师:说得真好。那童年不仅有百草园,也有三味书屋。作者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怎样的?你能读出作者对先生的态度吗?

生:三味书屋的生活虽然枯燥无味,但也有乐趣,可见先生还是宽容的。

……

师:这些是小鲁迅眼中的先生。结尾是大鲁迅的讲述,“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惆怅之情溢于言表。对他来说,这段学习生活是美好的。从双重视角看,作者对先生更多的是尊敬、理解,而非否定。

三、探究,把握情感态度

师:《朝花夕拾》前七篇作者都在讲述自己童年的经历和成长体验。大家小组合作,再挑几篇读一读,关注双重叙事视角的运用,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生:我们组挑的是《阿长与〈山海经〉》。在童年鲁迅眼中,长妈妈粗鄙、愚昧、迷信,后来给“我”买来《山海经》,才对她充满敬意和感激。而成年鲁迅对她是怀念和敬重的,比如结尾对她的祝祷。

师:那么,为什么在作者的视角里阿长会有所不同呢?

生:因为童年鲁迅对阿长的认识主要是外在的,而成年鲁迅更关注她作为底层劳动妇女的不幸命运,对她有悲悯之心。

师:说得太好了,双重视角既写出了作者童年的真实感受,也展现了作者悲天悯人的大情怀。

生:《五猖会》也用了双重叙述视角。比如作者写自己盼望看迎神赛会,却被父亲强迫背书,“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表现出自己的扫兴和痛苦。“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这是大鲁迅的叙述,从中看出作者对封建家长强制教育的不满。

生:我补充,文章最后写“我”终于可以去看赛会了,“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这是儿时鲁迅当时的心情。紧接着,作者写“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这是写成年鲁迅的感受。两种视角结合起来看,可见作者对封建教育压制、摧残儿童天性的批判。

师:是的,我们读《朝花夕拾》时,抓住双重叙事视角,能真切地读出作者对人、对事的情感态度,以及情感背后的思想。这堂课,我们通过目录梳理了主要内容,又借助叙事视角感受了作者的情感态度。课后请大家继续阅读书中的其他篇目,深入了解作者青少年时期的心路历程。

【教学反思】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也是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的“整本书阅读”篇目。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基于“阶梯阅读”理念,定位单篇课文与整本书的关系,实践了整本书阅读的阶梯化指导。

着眼整体,做好阅读准备。与单篇相比,整本书阅读教学首先应着眼整体,关注各篇章之间的逻辑关系。《朝花夕拾》中的十篇文章,均独立发表过,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与这本书的整体结构容易被忽略。因而,笔者引领学生把这本书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关注鲁迅从幼年、童年到青年的成长经历与心路历程这条内在线索。

抓住要点,形成阅读梯度。作为初中阶段阅读的第一本名著,其中有些篇目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分阶段、有选择地读。因此,本课笔者选择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精读,通过设疑“哪个百草园才是真的”,引发学生对叙述视角的思考,而叙述视角无疑是理解作者情感与思想的最佳入口。

示范导学,落实阅读方法。本设计紧扣教材要求,始终把落实阅读方法当作教学目的。笔者先指导学生浏览目录,从整体上了解本书主要内容和结构,再让学生用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方法欣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后让学生小组合作,从双重叙事视角的角度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经由示范后,学生的自主阅读也有了抓手。

本堂阅读指导课,笔者选择以“篇”带“本”,从内容到写法,再到主旨,循序渐进,是对整本书阅读阶梯化指导一次较为成功的探索。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海门港新区实验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阿长三味书屋山海经
三味书屋
高铁阿长过生日
山海经里说了什么
文苑(2020年5期)2020-06-16 03:18:34
山海经夫诸
青年生活(2020年6期)2020-03-28 01:25:37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案例
儿童大世界(2019年4期)2019-11-26 14:54:29
阿长买《山海经》
怪力乱神才是《山海经》的正确打开方式
学生天地(2016年22期)2016-03-25 13:12:15
试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几组对比
语文知识(2015年9期)2015-02-28 22:01:43
鲁迅《阿长与》的真情之美
语文知识(2014年12期)2014-02-28 22:01:26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再探
语文知识(2014年1期)2014-02-28 21:5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