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作为传统音乐课中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音准、节奏感和倾听能力等,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合作能力。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中有不少二声部合唱的乐曲,带领学生将这些合唱作品演绎好,是提高他们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抓手。
一、合唱教学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重要性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明确提出,学生需能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合唱,感受合唱的艺术魅力,积累多声部歌曲的演唱经验,不断提高合唱的能力。合唱是音乐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科学有效地在课堂中开展合唱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经典音乐的兴趣,还能训练他们的音乐技能。教师应利用好教材中的优秀合唱作品,帮助学生掌握二声部及多声部歌曲的合唱技能,为后续高效实施音准、节奏、识谱等方面的重点教学打好基础。合唱教学还能在多声部的配合中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能力,既指向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也面向学生未来综合能力的发展。可见,开展好合唱教学是音乐教师的必修课,需要教师准确剖析目前合唱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有的放矢地加以解决。
二、初中音乐课堂中合唱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是学生合唱基础薄弱,缺乏良好的合唱习惯和合唱意识,学生之间能力素养差异较为明显。这容易导致学生难以体验到合唱的乐趣,从而对合唱学习失去兴趣。合唱中的“合”讲究合作,这需要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到合唱活动中。但由于学生的音乐水平参差不齐,差异明显,所以合唱教学难度较大。此外,初中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一些合唱作品对正处于变声期的学生来说,不论是音高还是音准都是不小的挑战,需要学生克服青春期带来的诸多生理上的不利因素和心理上的畏难情绪。
二是课时安排紧凑,与小学阶段相比,练习合唱的时间与机会较少,教学节奏更快。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需要学习的科目更多。教师基于校内已有的教学安排,既要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和进度,又要扎实开展合唱教学,在教学时间、教学空间上都有较多限制。而随着学业压力的逐步增加,初中生也很难有更多的时间完成有关合唱的课外练习。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部分音乐教师合唱教学的能力较为薄弱,在调整合唱的和声效果和统一音色等方面经验不足,导致教学效率低和质量不高。
三、有效提高初中合唱教学质量的举措
一是切实利用好平时的音乐课堂。在练声的时候,教师要提醒学生保持正确的姿势,腰背挺直、口腔打开,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发声姿势,培养他们良好的演唱习惯。教师还可以创编一些简单的、学生感兴趣的发声小练习,如1、121、12321、1234321等爬坡练习,训练学生的音准,并带入简单的元音,帮助学生改善发音和咬字。在学生熟练掌握之后可以加大难度给旋律编配二声部,从个别音到一句话等,做到循序渐进。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也可以通过相应的科尔文手势帮助他们找到音高。教师也可以准备一些轮唱作品,通过二声部的轮唱,引导学生渐渐找到合作的感觉。
二是注重优秀作品的引导作用。在指导学生合唱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倾听习惯,通过倾听、分析优秀合唱作品,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特别是同龄人组成的合唱团,其演唱的合唱作品符合学生的审美倾向;而《夜空中最亮的星》《稻香》等作品,也都有着学生熟悉的旋律。这些都是教师可以引入课堂的优秀合唱资源。在倾听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合唱者的情感及歌词的内涵入手,对音乐作品的节奏和节奏的变化进行深入分析,通过直观的模仿和学习,深入感受多声部合唱和谐的旋律,以及一些咬字、发音等。
三是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初中生正面临着变声的尴尬期,有些学生因为生理条件的变化而羞于开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积极引导,让学生认识到成长变化的客观性,从心理上更加认可自己,增强自信。在开学初,教师也应了解每个学生的嗓音条件,分配适合他们的声部。对于一些经过反复训练依然“跑调”的学生,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方法,丰富合唱形式,根据学生自身的优势,尝试加入小乐器伴奏、简单的律动、手势节奏等,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有效参与中感受到合唱的愉悦和音乐的魅力。
四是以多元评价为导向。在对合唱教学进行评价时,教师需结合班级特点、学科特性综合考虑。笔者认为可从三个维度实施合唱教学评价:基础性评价,注重音准、节奏和旋律的学习;实践性评价,关注学生课堂参与、合作演唱、艺术展演及比赛、社会实践等多方面的情况;表现性评价,侧重学生的情感表达样态和音乐创新思维。通过多种维度的评价,全面立体地呈现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效改进教师教学。
初中合唱教学是一项十分重要的音乐课堂活动,教师在教学中需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提出的育人要求,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合唱曲目,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探索适切的合唱教学模式,打造多样的展示、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合唱中充分体验音乐之美,提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