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2024年新修订的统编语文教材七(上)中新增了“阅读综合实践”板块,为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和更广阔的空间。基于这一新模块,笔者提出“写读式”教学策略。“写读式”就是在阅读过程中用书面形式把个体阅读的体验、理解、分析、感悟、鉴赏、迁移、评价等表达出来的阅读方式,为阅读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具体路径与策略依据。下面,笔者从“人文主题”“语文要素”“文本拓展”三个维度提炼“写读式”语文教学的要素,探寻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围绕“人文主题”,明确写读方向
人文主题是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单元选文的核心,阅读综合实践对单元主题的核心要素和关键词进行提炼,指向学生素养的提升。以2024年新修订的统编语文教材七(上)第二单元阅读综合实践为例,该单元实践任务如下:
本单元的亲情故事中,有不少意蕴丰富、情味深长的细节。班级要举行“家庭生活分享会”,请你翻阅记录自己家庭生活的照片或视频,选择一个美好的瞬间,向其他人讲述背后的故事,分享亲情带给自己的幸福与温馨。分享时,注意借鉴课文运用细节表达情感的手法。
教师可以将写读活动渗透在单篇课文教学实践中,也可以在单元复习时,以实践活动的方式进行总结。教师可设计如下教学活动:(1)写摘录——摘录最感动你的两个关于亲情的细节描写(2)写批注——在文中批注、品味最感动你的两个细节描写;(3)写朗读设计——用相关符号设计朗读的重音、停连、语调等,并分享朗诵;(4)写仿作——模仿你喜欢的细节描写,选择生活中的美好瞬间进行片段练习,分享自己的幸福与温馨。
每一单元的阅读综合实践为“写读式”语文教学指明了读写活动设计的主题和方向。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写摘录、写批注、写朗读设计、写仿作等“写”的活动,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充分实现以写促读。
二、围绕“语文要素”,学习写读技能
统编语文教材采取了“人文主题”和“语文素养”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编写形式。在新修订的统编语文教材中,这两条线索贯穿于阅读综合实践活动之中。以七(上)第四单元阅读综合实践为例,本单元的实践任务如下:
一、本单元的多篇课文,从不同角度诠释了革命精神,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梳理文中人物的优秀品质,如白求恩对待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锺太夫人勤劳俭朴的品格,陈毅献身革命矢志不移的坚定意志……任选其中一位,深入了解其生平事迹,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以“ ,我想对您说”为主题进行3分钟演讲,谈谈你从人物身上受到的教益,表达你的崇敬之情。
……
三、品析下列语句,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及感情色彩,注意语境对思想、情感表达的作用。试着变换几个词语,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与同学讨论:如何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选择词语,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准确、得体地表达出来?
……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为“道德情操”,语文要素为:学会抓住关键语句梳理文章结构,理解语言含义,能通过使用不同感情色彩的词语得体、准确地表达思想感情。本单元综合实践的“写读式”教学设计可以从以上语文要素入手引导学生习得阅读与写作的技能,进而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教学活动:(1)写提要——抓住本单元某一篇课文的关键语句,概写本课的内容提要;(2)写评论——选择本单元的一篇课文,圈画出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并用这些词语写下你对文中人物的认识和评价;(3)摘录成诗——以“高尚是 (品质),如 (人名),他/她 ”的格式,结合具体内容摘录成诗;(4)写成篇——学习利用关键句架构文章,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表达情感,以“ ,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篇演讲稿。
通过写提要、写评论、摘录成诗、写成篇等活动,让学生准确理解相关的语文要素,进而提升其核心素养。
三、围绕“文本拓展”,创新写读策略
新修订的统编语文教材中的阅读综合实践还是课文阅读的拓展和延伸。如第六单元综合实践的链接材料补充了改编课本剧的方法和注意点等。此类拓展,不仅为教师创新教学策略提供了空间,也能够强化与提升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度解读的意识与水平,提高教师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能力,特别是提高语文教师对课程内容选择与优化、整合与呈现的水平。针对第六单元阅读综合实践板块,笔者的教学设计为:(1)补白——发挥想象,补写《皇帝的新装》中皇帝游行时的心理;(2)续写——发挥想象,续写《皇帝的新装》的结尾;(3)扩写——仿照课文《女娲造人》的合理想象,扩写《女娲补天》;(4)改写——发挥想象,改写情节,改变《蚊子和狮子》的寓意;(5)创编——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要求,将《皇帝的新装》改编成课本剧;(6)总结写作中想象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该设计通过多角度的写作训练,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寓意,读懂情节与寓意的关系,学会用描写性的文字表现画面,并且在实践中总结想象与现实的关系。
在新修订的统编语文教材中,“阅读综合实践”板块为专题化“写读式”训练提供了一种教学的新样态,为“写”和“读”找到了互动共生的新思路。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高新区海湖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