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教师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笔者立足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从以下四个方面浅析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德育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一、明确德育目标,强化德育意识
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高效开展的前提条件。教学前,教师应根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放在突出位置,并认真研究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应强化自身的德育意识,将德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使德育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例如,执教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八(上)“遵守规则”一课,教师在制定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突出德育目标:1.培养规则意识,通过教学,使学生内心深处敬畏规则,认识到遵守规则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是高尚品德的体现;2.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认识到遵守规则不仅关乎个人自由与权益,更关乎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从而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3.倡导自律精神,鼓励学生从内心出发,自觉遵守规则,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自律的习惯。
二、创新教学方式,丰富德育形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应试为目的,更注重知识的灌输,课堂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学生难以将知识内化为道德修养,德育效果甚微。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立足德育方向,灵活创新地采用多种科学高效的教学方式,如情境模拟、案例分析、辩论、角色扮演等,调动学生兴趣,从而实现润物无声的德育效果。
例如,执教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九(上)“我们的梦想”一课,教师将影视作品中近代先贤们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事迹剪辑成视频给学生们播放,从而为学生创设跨越百年、回眸追梦历程的厚重历史情境。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连线先辈”。学生们互相提问:如果先辈们穿越到当代,你觉得他们会对我们说些什么?如果我们能穿越到近代,你会对先辈们说些什么?该设计引发了学生的深度思考和热烈讨论,使学生不仅学习了中国梦的知识点,而且增强了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使命感。
三、挖掘生活素材,拓展德育内容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文本和图片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但每个人的具体生活内容都不同,教师需要认真研习教材,深入挖掘学生生活中的德育素材,为学生提供富有深度和广度的德育内容,让学生分析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掌握道德规范的要点,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强化学科的德育效果。
例如,执教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七(上)“让家更美好”一课时,笔者精心设计了两个活动环节。在第一环节“体味亲情”中,笔者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搜集了本班学生家长记录孩子成长的照片以及家长们爱的其他表达方式,将其制作成视频,在课上营造出浓浓的亲情氛围。在第二环节“爱的碰撞”中,笔者由于之前了解到期中考试后某学生与家长发生了激烈的亲子冲突,且还处于“冷战”状态,于是请这位家长录制了一段本次冲突后想对孩子说的话。在征得学生及家长同意后,笔者在课堂上播放了这段音频,该学生感动得热泪盈眶。之后,笔者在课堂上连线了家长,该学生也表达了对家长的理解和爱,他们的误解和冲突被化解。笔者让其他学生通过此案例,反思与父母之间的冲突,谈谈应该如何看待和解决亲子冲突。学生们围绕自身生活经历,畅所欲言。这两个环节将家庭生活的内容搬到了课堂,再将课堂教学内容拓展至家庭,取得了较好的德育效果。
四、融合实践活动,促进知行合一
道德与法治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教学时必须加强课内课外联结,实现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配合。教师可鼓励学生通过参观访问、现场观摩、志愿服务、生产劳动、研学旅行等方式走进社会,在实践中形成深刻的学习体验,提升道德品质。
例如,执教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九(上)“延续文化血脉”一课,教师可设计主题为“寻访身边的美德故事”的体验活动,将学生以社区为单位进行分组,布置在社区内寻访美德事迹的任务。学生制定不同的寻访路线,并以文字、照片、视频等形式做好记录;在课上采用组内交流和组间交流的方式辨析这些美德的重要价值。此次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和探究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梳理辨析学习成果,并思考:你做过哪些好事,体现了什么美德?今后你将如何要求自己、完善自己?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将感性体验上升为理性感悟,在表达与倾听、反思与共情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完善自身的道德行为。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认识到课程的德育价值,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为落脚点,不断探索更高效的育人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段玉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