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背景下校园足球与职业足球青训协同发展研究*

2024-12-18 00:00:00任彦军李云广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4年10期
关键词:体教融合校园足球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中国校园足球与职业足球青训协同发展的困境与推进路径进行研究,在“体教融合”背景下,为中国青少年足球训练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显示,校园足球与职业足球青训协同发展的主要困境在于受“金元”足球影响,职业足球青训倾向于追求短期效益,导致职业足球青训梯队成为青训的唯一路径,忽视校园足球人才的选拔。此外,校园足球与职业足球青训在协同发展上缺乏内生动力,且协同发展机制尚不完善。建议管理体制改革应先行,成立专门青少年足球发展中心,实现教育系统与体育系统人事与财务的统一,这是实现校园足球与职业足球青训深度协同发展的有力保障。建立“联赛制”校园足球竞赛体系,激活校园足球活动氛围,以达到培养高水平足球竞技人才的目的。中国足球协会应运用政策激励手段引导职业足球青训与校园足球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校园足球;职业足球俱乐部;青少年足球训练;体教融合

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强调选择正确发展路径、打造群众基础、夯实人才基础对于足球事业发展的重要性。该方案鼓励通过校园足球、新型足球学校、职业足球俱乐部和社会足球等多种途径,构建衔接贯通的培养体系。

2018年6月,教育部提出校园足球与职业足球相互支撑、共同发展,并开展相关研究。

2020年4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通过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同年8月31日,教育部与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随后,教育部联合七部门根据该《意见》印发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八大体系建设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旨在通过统筹协调、构建融合体系、加强工作对接和资源共享,深化体教融合。

一、校园足球与职业足球青训协同发展的内涵诠释

校园足球与职业足球青训的协同发展,指的是普通中小学校与职业足球俱乐部携手合作,旨在通过“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深化校园足球的发展,并提升其在培养高水平足球竞技人才方面的作用。

同时,职业足球俱乐部借此机会选拔优秀校园足球人才加入青训体系,从而扩大选材范围,提升青训质量,实现双方的共赢发展。职业足球俱乐部则应转变青训观念,积极发掘校园足球人才,保持对地域中小学校的开放态度,定期选拔精英人才,为他们提供进入职业足球青训的机会,并建立完善的人才选拔、输送和退出机制,确保校职青训的顺畅衔接。这种多元连通的理念有助于促成学生成长路径的多样化选择,他们可以在升学或职业足球等多条道路上发展,实现全面成长和有机转换。这既符合人才成长的自然规律,也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选择空间。

二、校园足球与职业足球青训协同发展的现实状况剖析

(一)教育部开始重视校园足球与职业足球的青训合作

2008年,中国足球协会率先倡导发展校园足球,并积极推进其深入实施。然而,由于足球协会在学校行政权上的弱化以及教育部支持有限,导致推广校园足球的效果不尽如人意。自2015年至2020年,政府颁布多项政策,推动校园足球发展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实现了由体育部门主管向教育部门主导、多部门协同共治的转变。至2022年7月,全国已有32780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02个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以及12个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显示出校园足球的蓬勃发展态势。

2015年,教育部对校园足球的定位侧重立德树人和足球基础普及,尚未提及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或与职业足球青训协同发展。

直至2018年,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完善中国特色足球青训体系,强化与足协、体育部门的联动,推动校园足球与足球青训在教学、训练和竞赛上的“一体化”发展,形成教育系统普及与输送人才、体育系统提供技术支持的融合发展态势。尽管这些决策尚未全面实施,但体现了对校园足球发展定位的新认识。

2020年9月,教育部联合多部门制定了《计划》,旨在促进校园足球与职业足球青训的融合发展,标志着这一战略进入实施阶段。

同年,全国校园足球办公室明确提出要培养高水平足球竞技人才,并与中国足球协会共同构建中国特色青训体系,这也与欧洲和日本足球青训模式相契合。

然而,当前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与校园足球之间缺乏直接关联,难以形成有效的协同发展机制。2022年,教育部进一步提出创新体育教育融合机制,消除部门间的参赛壁垒,以推进青少年足球赛事的深度融合。

(二)校园足球与职业足球青训合作形式单一

近几年,国内部分俱乐部尝试与普通中小学校合作,组建青训梯队。河南2014年建立“网点学校”式青训模式,与11所中学深入合作,覆盖河南省八个地市。这些合作模式通常涉及俱乐部派遣青训教练入校教学、训练与竞赛,同时参与课程研发,提供场地设施与训练器材,而学校则为俱乐部球员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教育并解决学籍问题。海港俱乐部于2015年与上海踢咖体育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启动“未来大无穷”全国青少年足球培训基地建设项目,涵盖校园类和社会类基地,目前合作基地已超过50家。

然而,当前合作形式较为单一,难以形成规模化、制度化的合作体系,对校园足球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和输送作用有限。

2016年,广州富力足球俱乐部与多所学校合作,旨在夯实青训基础,打造“校园足球+职业培养”模式,关注青少年全面发展,整合教育资源,提供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富力青训模式的亮点在于其广泛的网点布局覆盖小学至高中,形成“点对面”的合作模式。

从2020年2月起,富力俱乐部长期开放U10至U15梯队(10至15岁年龄段)的试训通道。富力足球俱乐部作为“体教融合”发展理念的先行者,是校园足球与职业足球青训协同发展的典范,对中国校园足球和职业足球青训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三、 校园足球与职业足球青训协同发展的困境剖析

(一)“金元足球”影响下,职业足球青训忽视对校园足球人才的选拔

在现行体制和整体环境下,俱乐部若失去地方政府和足球协会的支持,几乎无法生存。多数职业足球俱乐部依赖大型国企或民企的投资维持运营,商业运营能力薄弱,难以实现自负盈亏。中超联赛凸显了“地产足球”“金元足球”的特点,其中恒大、富力、佳兆业、绿地集团等都是地产企业巨头,其他俱乐部也多为国企或非地产企业投资。

民营企业投资足球产业,主要出于获取政府政策红利和追求经济利益的目的。例如,恒大地产在投资广州队前在地产行业并不突出,但投资后借助政府扶持政策和足球广告效应,一跃成为行业领头羊。尽管足球投资持续亏损,但恒大地产通过提升品牌知名度,带动房地产业绩,成功弥补了这一损失。自2010年至2021年,恒大地产投入近130亿元人民币,为中国足球赢得两座亚冠奖杯。随后,其他俱乐部效仿恒大模式,引进顶级外援,球员薪资飞涨。俱乐部间的恶性竞争加剧,几年后,“金元足球”的弊端显现。自2021年起,多家俱乐部因“中性名”新规取消企业冠名,投资人撤资,陷入财务困境,面临解散或转让风险。2019年至今,已有45家职业足球俱乐部解散或重组。2022年中超联赛出现多场弃赛,至少6支俱乐部欠薪且无力解决。

“金元足球”对青训的负面影响在于,俱乐部追求短期效益,忽视对职业足球青训的长期规划和良好实施,单一的职业足球青训梯队培养路径已经无法满足俱乐部的可持续发展。然而,高水平职业球员的培养需至少十年的系统训练,这是足球项目的“十年定律”。在青训方面,多数俱乐部采取直接购买优秀足球球员的方式,甚至整队购入青训梯队,以补充俱乐部梯队。在追求短期效益的目标下,职业足球俱乐部的青训倾向于采用“三集中”式的足球学校或青训梯队模式,即通过节省成本,以最快速度见效。

(二)校园足球与职业足球青训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

针对校园足球与职业足球青训协同发展的困境与发展策略,通过走访多家职业足球俱乐部和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俱乐部的管理人员、教练员、学校的体育主管领导和足球教师普遍认为“双方发展目标不统一,缺乏合作契合点”是协同发展的主要问题所在。普通学校通常将升学率置于首位,而校园足球活动相对次要。职业足球青训则专注选拔高水平的足球竞技人才,这与学校的首要目标相冲突。由于双方目标不一致,缺乏合作基础,这是制约协同发展的主要因素。

此外,职业足球俱乐部对校园足球的忽视和不主动合作,源于他们认为校园足球难以培养出所需的高水平梯队队员。

中国校园足球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培养高水平足球竞技人才的能力有限,难以满足职业足球青训的需求。

职业足球俱乐部作为现代企业,追求商业价值和利益最大化,他们更倾向于直接选拔高水平人才,而非通过合作培养。另一方面,普通学校对与职业足球青训合作持谨慎态度,主要是因为俱乐部对校园足球的帮扶作用有限,缺乏长期合作的动力。目前,仅有少数特色学校与职业足球青训签订合作协议,但合作内容多限于技术教学和器材捐助,缺乏深入的文化课学习和授课形式。这种合作往往受外部行政的干预驱动,缺乏内在的合作动力。

四、校园足球与职业足球青训协同发展的对策

(一)破除体制壁垒,构建校园足球与职业足球青训协同发展治理体系

校园足球与职业足球协同发展体系构建的首要任务是管理体制的改革。国家层面通过设置强有力的行政管理部门,实现教育系统与体育系统人事和财力的统一,真正实现“体教融合”。

同时,理顺运行机制,提升管理水平,重新构建新的足球青训体系,进而实现校园足球与职业足球青训协同发展。从实践过程来看,无论是教育部还是国家体育总局,都无法独自承担重建中国足球青训体系的重任。这是因为双方既无绝对权力领导对方,也无绝对义务接受对方领导,导致协同发展缺乏必要的协同机制和保障机制。校园足球由教育部管理,而职业足球青训则由民营企业系统负责,并受中国足球协会监管。两者的合作动力主要来源现实利益诉求,并在行政监管上存在必然联系。职业足球青训属于职业足球俱乐部的业务范畴,不受教育部约束,但接受足球协会的监管。这种监管是在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尚不完善的背景下的特殊产物。在欧洲,职业足球青训完全市场化运作,以足球市场供求关系为导向,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足球协会无权也不干预。

中国足球青训体系重建的核心在于实现校园足球青训体系与职业足球青训体系的协同发展。多年来的实践表明,中国足球协会无法独自承担重建青少年足球青训体系的重任。教育部已明确表示,要培养高水平的足球竞技人才,并有意与中国足球协会合作,共同重建青训体系。然而,教育部作为教育行政部门,也不能单独承担这一重任。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之间的体制壁垒一直存在,对两者的合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从国家层面成立专门的全国青少年足球发展中心,协调教育部、体育总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新闻出版总局、共青团中央等行政部门,整合校园足球和职业足球青训的协同发展,是重建中国足球青训体系的有效路径。

(二)通过政策激励来引导职业足球俱乐部与学校的合作

中国职业足球青训与校园足球的协同发展,一方面依赖市场机制进行调节,另一方面更需要中国足球协会通过政策激励手段进行调控,促进职业足球俱乐部主动与学校合作,探索多元化的青训路径。

目前,中国足球协会对职业联赛和俱乐部的管控过度,但在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管控存在不足。因此,应及时调整工作重心,主要关注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市场机制是职业足球青训路径多元化的“催化剂”。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职业足球青训完全以足球市场供求关系为导向。为了生存和发展,俱乐部会自主探寻有效的足球青训路径,并主动寻求与校园足球的合作,实现青训路径的多元化。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欧洲的市场经济仍存在一定差异,市场机制并不如欧洲职业足球市场机制健全。因此,足球协会需要通过行政管理权调控职业足球青训的发展方向,实现职业足球青训探索的多元路径,促进职业足球青训与校园足球的协同发展。

在教育部与足球协会有意充分合作的背景下,中国足球协会应从大局出发,摒弃部门间的利益博弈,从管理层面与校足办构建协同发展机制。U23球员制度是中国足球协会促进职业足球青训发展的有力政策。应继续加大管控力度,通过行政管理权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激励并引导职业足球俱乐部重视校园足球,探索青训路径的多元化,促进职业足球青训与校园足球的协同发展。

(三)构建“联赛制”校园足球竞赛体系

足球竞赛是校园足球的主要内容,建立合理的赛制可以增加学生参与足球比赛的机会,优化校园足球氛围,培养出职业足球俱乐部需要的高水平足球竞技人才。调研中发现,当下学校足球活动的开展多数是以足球比赛为目标。普通中小学校通过比赛设定参赛计划与目标,组织训练,为学生提供宝贵的训练机会,从而激发校园足球的活力。

根据《计划》,应深化构建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和国际交流比赛为一体的竞赛体系,并进一步完善小学、初中、高中的联赛与选拔性竞赛。目前,中国校园足球竞赛多以“赛会制”为主,各级别比赛多在城市或地区内举办。尽管部分省份以“联赛”名义组织,但实质上仍为“赛会制”。这种赛制限制了学生参赛次数,不利于竞技水平的提升和校园足球文化的形成,对校园足球长期发展构成阻碍。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导致部分省份连续两年未举办省级校园足球联赛,而是利用前两年的参赛学校参加全国比赛。

与此不同,德国和日本在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上更注重“联赛制”。德国以俱乐部联赛和周末联赛为主,而日本则通过多级联赛制度。例如,日本关东地区高中的主力队员每年参赛次数可达60场以上,而中国校园足球开展较好的地区,如广东省和辽宁省,学生每年的正式比赛次数为16场左右。实地调查发现,即使是全国足球重点城市,中小学生每年也仅能参加一次官方组织的正式比赛,实力较弱的球队可能踢完小组赛的3场比赛就结束全年赛程。比赛次数少,已经影响校园足球开展的活跃度,而构建科学、合理的校园足球竞赛体系是推动校园足球深入发展,提升学生足球竞技水平的关键。

“体教融合”是新时期推动教育与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校园足球与职业足球青训的协同发展,不仅是实施“体教融合”战略的关键环节,更是其核心内容。

其核心目标在于通过校园足球体系,培育满足职业足球青训需求的高水平竞技人才,进而在达成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同时,推动竞技体育的蓬勃发展。针对当前国情,从国家层面推动校园足球与职业足球青训的协同发展。

改革管理体制势在必行,通过设置专门的青少年足球管理机构,实现教育系统与职业足球青训管理层面人事与财务的统一,才能实现真正的体教融合。教育部应针对影响学生参与足球训练的主要因素,从源头上解决学生的升学与就业问题,以吸引更多校园足球精英人才积极参与足球训练,从而扩大足球人口基数,提升足球竞技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中国足球协会应转变职能,将职业足球青训置于核心地位。通过政策激励,引导职业足球俱乐部积极与校园足球合作,实现职业足球青训路径的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游松辉,邹尚均,王志远.从“1.0时代”到“2.0时代”:我国校园足球政策演进特征与文本计量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9):123-134.

[2]邱林,秦旸.法国青少年足球教学训练模式:理论证成与实践镜鉴[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46(7):64-75.

[3]张国瑞. 体教融合背景下河南建业足球俱乐部“网点学校”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探究[D].郑州:郑州大学, 2021.

[4]郑代义,尹维增,郑喆.职业足球俱乐部青训与校园足球融合发展的经验、挑战与优化— 基于上海海港足球俱乐部的个案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3, 337(4): 95-102.

[5]曹田夫,罗宇彬,梁伟.青训机构与家校社融合培养足球后备人才的探索研究—基于广州富力青训精英学堂的案例[J].中国体育科技,2022,58(9):66-70.

(责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
体教融合校园足球
新形势下体教融合对南宁市滨湖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要求
体教融合模式下体育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探究
体教融合的当下价值及可行性分析
体教融合的实践探索与难点分析
英国青少年速度与灵敏训练方法介绍与启示
体育教学(2016年10期)2016-12-01 00:37:51
校园足球氛围构建下大学生足球运动兴趣的调研分析
东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09:39:40
校园足球背景下高校足球技战术发展的思考
浅析制约阜阳市校园足球发展的因素
体育时空(2016年9期)2016-11-10 20:17:42
沈阳市校园足球竞赛体系的建立与分析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00:45:53
校园足球发展存在的问题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14: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