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很多学校都开设探索体教融合的有效模式,以期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还存在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学生积极性不足等问题。对此,文章就体教融合的途径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更新教学观念、建立合作及学训融合机制等方法。
关键词:体教融合;教学观念;机制
作者简介:王旭勇,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少年业余体校教师。(广东 广州 510000)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21-0093-02
体教融合是教育体系与体育体系实现高层次融合的一种尝试。体教融合对提高国民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科学性,有利于青少年的终身健康。然而,现阶段体教融合存在着观念落后、训练刻板、组织封闭以及体制僵化等瓶颈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对体教融合的有效路径进行了积极探索,包括更新传统观念、组织合作机制、建立学训融合机制以及建立健全资金融合机制等,以便更加有效地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向“体育强国”的目标迈进,实现体育领域的“中国梦”。
1. 体教融合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体教融合是以实现体育竞技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着眼于增强学生的体育素质,把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融合在一起,培养具有优秀综合素质的体育后备人才。在此模式下,被培养者既是体育健儿,也是学生,他们既掌握了体育技能,又学习到了科学文化课知识,实现了身心全面发展。体教融合迎合了我国素质教育的目标,在培养青少年强健的身体素质的同时,也提高了体育竞技人才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
2. 体教融合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科学性。高效、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过程更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其中,训练员以及配套保障人员能力水平的高低是关键因素。目前,由单一的体育系统培養出来的体育训练员的训练途径与方法单一,缺乏整合性,从而导致后备体育人才的训练水平得不到提高。体教融合之后,有一大批具备深厚的体育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体育运动经验的优秀体育教师进入学校中,他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能够把教育理论知识和体能训练有效地结合起来,优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细节,提高体育训练的有效性。
3. 体教融合有利于青少年的终身健康。运动不足已经成为全世界的“通病”,而体教融合更有利于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切实提升学生的体质。体教融合在课程设置与课堂教学环节都有了相应的改革,两者融合后不仅体育课的质量大大提高,而且学生的观念也有所提高,开展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在更大范围内成为共识。实践证明,体教融合的模式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体质,在对一所学校的学生体质测试中,该校由于进行了改革,其学生体质名列全市第一,主要通过组建运动队等方式培养人才,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体教融合模式更致力于培养优秀综合素质的运动员,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健康。
4. 更新传统观念,提高体教融合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创新教育观念,切实推进人才的全面发展和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都应积极转变人才培养观念:首先,各级各类教育体系应该更新教育管理思想,切实转变中小学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地方,只重视分数与升学率而忽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运动的观念。同时,要适当地改变中小学校的教育评价体系,让体育不再是各类文化课的附属品,还青少年一个强健的体魄。要切实提高各级各类人员对培养竞技人才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意义的认识,把体育训练融入日常的体育课以及课外体育活动中。高校应以“夺标育人”和“健身育人”为目标,推动竞技体育与体育教学全方位、多层次融合,并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主管部门对体育的重视。此外,还应制定相关政策确保学校的竞技体育人才质量和数量,严格把关,确保竞技体育在师资方面供给充足。由此,为国家体育竞技的发展提供高素质优秀人才,推动我国竞技体育全方位、多层次可持续发展。
5. 组织合作机制提高体教融合的实效。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开展需要教育、体育部门紧密配合、携手努力。刘扶民和廖文科表示,必须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坚持体教结合,加强两大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既要明确各自职责,更要相互支持配合,做到两个部门携起手来加油干。教育系统要积极调动各方面的因素,努力运用体育系统中的体育设备、场馆设施以及周边各种体育资源,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渠道广泛的体育训练。另外,学校还应该扩大体育训练人员的数量,尽可能让全体学生都能够参与到体育训练中,切实改变利益主体单一、权力过于集中等弊端。与此同时,体育系统也要改变封闭性、独立性的机制,体育行政部门要转变管理职能,使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回归教育,积极吸收教育系统中的优势,形成教育为主导,两大部门共同努力的新型管理格局,以满足我国“体育强国”战略背景下的体育人才培养需求。作为教育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要主动与当地的体校、体育培训机构等组织联合创办体育学校,并吸纳当地以及全国的优秀学生。
6. 构建稳定、高效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首先,要强化院系合作,提高学科融合性。要培育出素质高、体魄强的竞技体育人才,还需要多个学科的互相支持,各学科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要在不同学科、不同院系间建立具有实质性的协作关系,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各学科的功能。各级各类学校领导以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在政策、制度以及经费上提供保障,提高“学”与“训”的融合度。
我国中小学基础课程中明确规定,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开设体育课,但以往体育课的课时数较少。加大体育课的课时数以及增加体育科目在考试中的分值比例,可以改变具备极强体育运动能力的运动员缺乏理论知识积累和学习的现状,以使运动员理解一些训练项目的本质内涵,从而提高其训练的熟练程度以及对某些特殊技能的创新能力。体教融合可以使竞技运动员既学到必备的专业知识,又具备运动员所要求的体育专项技能。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各级各类学校应对以下方面做调整:一是整合教师资源,扩大各学科教师的知识面,使体育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的体育学科基础知识外,还精通其他各学科的知识,其他语数外教师也懂得体育运动方面的知识,确保各学校有充足的体育教师。二是转变授课方式,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进行分层分批的集中式培训,把重点学校与农村偏远地区学校的教师召集到一起进行沟通交流,共同探索有效的“体教融合”授课方式,以提高该模式的教学实效性。三是完善评价制度,改变以前只注重甄别选拔功能的做法,转而兼顾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考评的公正性与科学性,为体教融合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随着我国体育综合实力的增强,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对体育人才培养的目标逐渐从金牌转移到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上来,少年强则国强,我国各级各类部门都非常重视人的发展。而体教融合不仅能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为实现“体育强国”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能促进青少年运动员身心的健康成长。从体教配合到体教结合再到当前的体教融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实现体教融合需要社会各有关部门的关注,更需要体育体系与教育体系的默契配合。体教融合模式为少年强带来契机,为实现体育领域的“中国梦”带来了机遇。要真正落实体教融合,还有许多复杂的工作要做,既需要学者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又需要体育与教育界的管理者做更多的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 孙国友,顾齐洲.我国高校“教体融合”之可能性及其瓶颈[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6,(2).
[2] 王晓红.融合: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之殊途同归[J].搏击体育论坛,2015,(11).
[3] 张雄.美国高等教育中“教体融合”模式初探[J].江苏高教,2012,(3).
[4] 孙国友,顾齐洲.我国高校“教体融合”长效机制构建研究山东体育学院学报[J].2015,(10).
[5] 马玉芳,李勇.关于我国实施“体教融合”的体制难点及制度设计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4,(3).
责任编辑 朱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