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三变”:探索校家社协同育人创新路径

2024-12-17 00:00:00徐丽蒋云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4年10期
关键词:角色转变

【摘 要】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西区校积极探索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创新路径,通过教师、家长和社区工作人员的角色转变,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幸福教育生态圈,打造成长互助型共育场域,促进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校家社协同育人;成长互助型共育场域;角色转变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40-0018-03

随着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的出台,《江苏省家庭教育指导大纲》的落地,我们越发明晰校家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系统,主体(受教育者)要能够与环境(学校、家庭、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实现彼此之间的信息和能量交换,从而获得成长。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西区校将学校与家庭紧密相连,带动周围教育资源,以“三变”为路径,形成教育生态系统,打造成长互助型共育场域。

一、一变:教师角色由领导者转型为引导者

随着教育模式的演变,教师在校家社协同育人中的角色也经历着重要转变。传统的模式中,教师往往被视为校家社协同育人过程的主导者,承担着领导与指导的双重职责。然而,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的角色正逐渐从单一的领导者转变为多元化的引导者。

1.推进“种子教师成长营”

秉持着“行政引领和业务指导双线并行”的观念,学校建立“种子教师成长营”,培养了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的智慧型家庭教育指导者队伍,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种子教师成长营”中,教师将接受两大培训课程,即基础课程和提升课程。基础课程涵盖教育学、心理学、家庭教育等多个领域,旨在帮助教师通过理论学习全面提升专业素养;提升课程主要通过案例分析、主题分享帮助教师掌握实际有效的家庭教育技巧和方法,同时培养教师的创新思维能力,鼓励他们结合自身的爱好和特长,创造性地开展家校共育活动,探寻科学有效的共育途径。

2.推行“致远读书会”

“致远读书会”是学校阅读促进项目的一大亮点。学校图书馆内收藏了国内外大量有关家庭教育的书籍,教师深入研读,通过沙龙活动交流、讨论书中的观点和实践方法。教师精心摘选积极心理、幸福教育、科学育儿等书籍中的理念、做法,通过微信公众号、QQ群等线上途径分享给各个家庭;同时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家庭特点开出“书单”,提供个性化服务,引导家庭积极阅读,自我领悟,自我探索。

3.推新“幸福教师加油站”

学校非常重视提升教师的“幸福感”。一方面,关注教师的心理需求,定期开展心理沙龙、体验课、趣味活动等,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提高教师个人的幸福指数;另一方面,关心教师的专业成长,在相关课题的引领下,实现教研训一体化,为教师搭建传递思想、传授方法、分享感悟的平台,从而带动一批教师成长,加快成果转化。

二、二变:家长角色由支持者转型为创造者

随着教育模式的推陈出新,家长在校家社协同育人中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从传统的“学校教育的支持者”角色向更为积极的“家庭教育的创造者”角色转变。这一转变强调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在构建共育环境中的参与度和影响力。

1.开发“新父母成长课程”

学校开发“新父母成长课程”,帮助新手父母了解科学的育儿理念和方法,提升家庭教育能力。学校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体系,实现家长与学校之间快速、高效的沟通。例如,充分运用“互联网+”课程,向家长输送家庭教育培训“大礼包”;依托“全国家校共育数字化平台”,组织家长和孩子在家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借助《扬州智慧学堂》、邗江区《幸福家·寒暑假生活半月谈》等栏目,带领家长倾听专家的育儿指导;根据家庭教育问卷调查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邀约教育专家、种子教师、家教志愿者开发校本课程;相继推出《相约晚8点》《家校共育金句》《新父母成长课程》《“双减”大家说》《相约星期五——“育见美好”家长说》等微信公众号栏目,分享家庭教育智慧,为家长提供个性化指导服务,促进家校共育。

2.开展“活动体验课”

学校特别重视建构常态性、生成性活动,做到家校共育活动“次次有主题、月月有活动”。通过创设“开笔启蒙”“女童保护”“少年中国说”“一个孩子的研讨会”等系列活动,形成带有学校文化特色的品牌项目;通过“幸福家庭日”行动,挖掘学习资源,拓宽学生发展空间;开展“一粒种子的家教密码”“童眼看世界,一起向自然”“带着孩子听音乐”等亲子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家庭生活;鼓励每个家庭寻找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激活家庭成长的原动力,如喜爱电影的家庭开发“电影中的育儿智慧”,热爱自然的家庭提倡“让孩子自然生长”,热衷运动的家庭呼吁“运动改变生活”……一个个家庭微课程转化为学校个性化的家庭课程。

3.开设“智慧父母分享会”

“智慧父母分享会”倡导集体性、互动式的家庭教育方式,提出“社群学习”这一概念。它强调家长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共同参与学习活动,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促进校家社协同育人。在“智慧父母分享会”社群学习中,首先,家长围绕家庭教育主题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如分享自己的育儿心得、成功案例以及困惑等,通过集体讨论、交流,共同寻找解决方案;其次,家长分享教育资料、书籍、视频、优质课程等学习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让更多的家庭受益;最后,家长之间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共同面对家庭教育中的挑战,缓解育儿焦虑。这样的家庭教育社群学习有助于增强家长的学习动力,形成学习共同体,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三变:社区工作人员角色由参与者转型为组织者

在校家社协同育人的背景下,社区工作人员的角色发生了显著变化。他们不再局限于执行活动或提供基础服务,而是成为连接学校、家庭与社区资源的重要枢纽。

1.搭建“家庭教育公益大课堂”

“家庭教育公益大课堂”不仅是一个教育平台,更是一个学校、家庭、社区三方互动的场所。学校携手所在社区,充分发挥辐射作用,签订中长期发展规划,努力打造“‘育’见美好——大家一起学”校家社成长圈。“家庭教育公益大课堂进社区”项目,整合全社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广邀热心家庭教育事业人士,包括教育专家、心理咨询师、道德模范、医生、一线教师、模范家长等,打造“家庭教育智库”,为社区的家庭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和指导。社区建立专门的教育组织机构,负责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活动内容不仅涵盖亲子沟通、行为养成、隔代教育、安全法治等多个方面,而且特别关注儿童全生命周期的发展,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家长以及他们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2.构建“特殊家庭关怀体系”

为了更好地满足特殊家庭学生的成长需求,提供更为全面的支持和关怀,学校和社区组织携手合作,共同推出一系列服务计划。坚持“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的原则,建立“校家社医”联动机制;紧密结合学生的特殊需要和家庭生活特点,帮助家长正确认识特殊儿童,积极寻求专业支持,通过科学的教育训练,改善功能、开发潜能,为特殊学生顺利接受学校教育并融入社会做好准备。面对家庭功能较弱的群体,“爱心妈妈”项目会给予帮助。在“爱心妈妈”项目中,校内“全员导师制”的负责老师、社区爱心志愿者一起参与到特殊学生的成长中,通过构建一个安全、有爱的环境,让那些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能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3.创建“30分钟幸福教育圈”

为了满足家长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提供“家门口”的全面教育服务,学校联合所在社区,打造了“1+X”模式,即以“学校”为中心,辅以多个教育资源空间,形成多元化的“30分钟幸福教育圈”,学生从学校出发,步行或乘车大约30分钟便能到达各类具有教育价值的公益场所。这一模式充分利用公益场所的资源,为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工作提供支持,为学生的个人成长提供服务。为此,学校编制“家庭教育资源地图”,加强与各类共建基地的联系,联合社区工作人员,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为家庭和学校提供更多的教育选择。

学校通过“三大人才培养”,打造“三大人才阵地”,构建了以学校为中心的校家社成长型共育场域,将学校、家庭和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幸福教育生态系统。

猜你喜欢
角色转变
谈新课改后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转变
未来英才(2016年18期)2017-01-05 11:36:28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师角色的转变
我对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理念的浅显认识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高中体育教师的角色转变
未来英才(2016年2期)2016-12-26 20:22:21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的角色转变
商(2016年25期)2016-07-29 08:12:36
新课程背景下中职数学教师的角色转变
考试周刊(2016年50期)2016-07-12 17:02:51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的角色转变
考试周刊(2016年48期)2016-06-29 17:25:02
中职对口单招电子电工专业高三复习中的教师角色转变
考试周刊(2016年24期)2016-05-27 10:08:01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
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