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要求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路径探究

2024-12-13 00:00:00陈庆锋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22期
关键词:课标法治目标

摘要: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改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采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以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大单元教学法是近年来比较受教育者青睐的教学方法之一,对于提升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具有积极意义。为此,本文基于笔者的教学经验和案例分析法,结合新《课标》的要求,从单元主题的设计、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学活动、教学情境、单元作业以及实践活动的设计入手,探索了实施大单元教学的方法,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参考,共同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2.049

新《课标》是专家学者们基于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吸收国内外优秀的教学案例而得出的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的人才的重要教学指导,是广大教育者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参考的内容,从而使得教学目标具有实际意义。然而,鉴于一线教育者们所处的教学环境,面临的学生群体等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其对同样的教学理念的理解存在偏差。为此,作为一线教师,不能照搬他人的教学方法,而是要基于自己的教学经验来借鉴他人的教学方法,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总结,探索出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为此,尽管当下已经有很多关于实施大单元教学的案例和文章,一线教师们依旧需要不断进行实践和摸索,以优化这一教学方法。

一、精准提炼大单元教学主题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强调系统性和全面性。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不仅需要教师关联前后知识,还需精心梳理单元内各课时内容间的逻辑关系,寻找贯穿整个单元教学的核心主线。这一主线将作为学生学习时的导航灯,确保他们在单元学习过程中始终围绕中心主题深入探索,不偏离学习方向。主题提炼的精准性对于大单元教学的成功至关重要。一个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典型性的教学主题,能够清晰地指向本单元的核心内容,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指向。这样的主题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构建逻辑清晰的思维导图,还能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

以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为例,单元内的两课时内容《友谊与成长同行》和《交友的智慧》均围绕友谊展开。第一课时主要探讨了友谊的概念、交友原则及友谊的重要性;而第二课时则聚焦于建立和维护友谊的方法,以及网上交友的注意事项。因此,针对这一单元,我们可以提炼出“友谊的探寻与经营”作为教学主题。

同样地,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师长情谊”的教学中,内容涵盖了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以及家庭和谐等多个方面。基于这些教学内容,我们可以将单元主题设计为“师长情谊的感悟与实践”。

在实施大单元教学时,教师还应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调整。既可以按照教材编写的自然单元进行教学,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相关性进行重新整合和编排。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网络生活新空间”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考虑将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网上交友新时空”的内容与之融合。这样的整合不仅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还能通过学生熟悉的话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专注度。

此外,教师在设计大单元教学主题时,还应注重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通过融合学生身边的道德现象和法律问题,让学生通过单元主题可以联想到生活中的具体情境。

总之,在新《课标》要求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中,精准提炼教学主题是关键一步。只有明确了教学主题才能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一致性,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确立明确的大单元核心教学目标

在新《课标》背景下,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教学目标的落实尤为重要。这些目标不仅是学科育人的重要导向,同时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关键指标。然而,由于课时内容的分散性,某些核心素养目标的体现可能不够明显,导致学生的理解不够深入。因此,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明确本单元的核心教学目标,为后续教学任务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奠定基础。

以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做情绪情感的主人”为例,在第四课时《揭开情绪的面纱》中,学生将学习影响情绪的因素、情绪对人的影响以及情绪表达和调节的方法。而在第五课时《品出情感的韵味》中,学生将深入探索情感的作用、体验情感的方式和重要性以及传递情感的方式和重要性。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教学内容,教师需要结合新《课标》倡导的核心素养,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在道德修养方面,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表达情绪和情感的意识,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情绪调节方法和传递情感的方式;在健全人格方面,培养学生正确看待自身和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能力,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同时学会传递正面的情感并妥善处理负面情感;在责任意识方面,鼓励学生保持身心愉悦。

这些教学目标的设计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既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又使学生能够明确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提高的能力。通过实现这些目标,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更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塑造自己的品格,掌握正确处理情绪和情感的方法,从而真正将所学知识服务于自己的生活。

同时,这样的大单元教学目标也可以作为课时教学目标的指引。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将大单元教学目标进一步细化为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通过逐步落实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最终达成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

三、精心策划大单元教学活动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开展和实施”教学活动,以及“要达到什么目标”等问题,并对此进行明确规划。这就要求教师在深入了解学生学情、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确保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切实达成每一项学习目标,从而使教学目标的设计具有实际意义。

以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生活规则”的教学为例,我们可以针对以下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

教学目标(政治认同):通过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公约,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国家制度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制度自信,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自豪感。

学习活动:举办“法律与我”的主题活动,鼓励学生们分享自己所知的法律法规和社会公约,以及这些规则的重要性。

设计目的:讨论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国家法律法规,认识到遵守法律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同时增强对国家制度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目标(道德修养):了解和学习基本的社交礼仪,积极维护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学习活动:组织学生观看不同场景下的社交礼仪视频,学习如何在不同场合下正确表现自己。

设计目的:通过视频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社交礼仪,提高个人文明素养,积极维护社会公德和公共秩序。

教学目标(法治观念):从道德角度和法治角度理解遵循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和方法。

学习活动:举办“道德与法治”辩论赛,学生分组就“遵守社会秩序是道德还是法律要求”等话题展开辩论。引导学生分析社会热点事件中的道德和法治问题,如“共享单车乱停乱放”等。

设计目的:通过辩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从道德和法治两个角度深入理解遵循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和方法,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和法治观。

教学目标(健全人格):主动学习和践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习活动:开展“自我反思”学习活动,让学生回顾身边出现的不良行为,并分析这些行为可能带来的潜在危害,然后提出改进方案。

设计目的:通过自我反思和榜样激励,让学生主动学习和践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社会公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目标(责任意识):知道如何采取有效手段进行自我约束,以及制止别人的不良行为。

学习活动:组织学生模拟法庭审判活动,让学生扮演法官、律师、当事人等角色,体验法律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开展情境演绎“社区小卫士”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社区中宣传法律法规并制止不良行为。

设计目的:通过模拟法庭和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知道如何采取有效手段进行自我约束和制约他人不良行为,培养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通过以上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可以深化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认识到社会公约与法律法规共同维护了社会的正常秩序,为人们创造了稳定和谐的生活。

四、创设丰富的单元教学情境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强调教学的实践性、生活性和综合性,这与现实生活中的复杂情境紧密相连。为了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能够分析具体问题,并采取正确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教师在大单元教学中需要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情境。以上文提及的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生活规则”的教学为例,针对其教学目标(责任意识):知道如何采取有效手段进行自我约束,以及制约别人的不良行为。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创设以下情境。

情境一:交通指挥员

情境内容: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出一名“交通指挥员”,其余成员扮演行人、司机等角色。在模拟的交通路口,指挥员需要根据交通规则指挥交通,行人和司机则需要遵守交通信号灯的指示过马路或行驶。情境中出现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人或司机,交通指挥员需要采取有效手段进行劝导和制止。

设计目的:通过模拟真实的交通场景,让学生深刻体验到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学会如何在实际生活中遵守交通规则,并通过劝导和制止不良行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情境二:超市结账

情境内容:在模拟的超市结账区,部分学生扮演收银员,其余学生扮演顾客。在结账过程中,有顾客试图插队或未按规定排队,收银员需要礼貌提醒并维持秩序。

设计目的:通过模拟超市结账场景,让学生理解排队的重要性,学会在公共场所遵守秩序,并通过有效沟通解决冲突,培养他们的公德意识和规则意识。

这些情境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会接触到的真实场景,与学生的生活和利益息息相关。例如,在食堂排队打饭时,如果有学生插队,学生可以根据在情境演绎中学到的方法,采取有效的方式去制止,维护排队的秩序。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社会规则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学会如何遵守规则、制约不良行为,从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责任感。同时,当学生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取得好的效果时,将进一步提升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价值。如果教学效果不如预期,学生也会思考生活的复杂性,并探索其他方法,进一步促进他们的成长。

五、设计分层化的大单元作业

作业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不仅有助于巩固基础知识,掌握核心考点,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途径。在新《课标》和“双减”政策同步实施的背景下,教师还需要关注作业内容和形式的优化,以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在大单元教学的视角下,设计分层化的作业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分层化的作业设计既考虑到了班级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兼顾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又充分利用了单元内容的递进性,帮助学生逐步巩固基础,构建知识体系。以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理解权利义务”的教学为例,教师在单元教学结束后,应整合单元内容,精心设计分层化的作业,引导学生采取合适的方法对单元内容进行高效复习和巩固。

如基础类作业:绘制思维导图。为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以帮助他们梳理本单元的核心内容。这一作业要求学生再次回顾教材和课堂学习笔记,基于自己的学习习惯和理解,将知识点进行系统化整理,形成自己的学习引导图。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后续的复习环节中可以更加高效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中层类作业:分析解答题。解答题需要学生能够从文本中识别关键信息,并将其与教材内容相匹配,这要求学生对教材内容有深入地理解。为此,教师可以基于单元的关键考核点,设计一系列典型的解答题,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这类作业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解题能力。

拓展类作业:编写习题并附上答案。这一作业要求学生对整个单元的内容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同时掌握出题的方法和规律。通过编写习题并附上答案,学生可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也可以促进与其他学生的合作交流。这类作业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开放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使其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设计这些作业时,教师应确保作业的难度层层递进,既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又要保持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类型,逐步攻克不同的难题,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大单元教学有助于实现教学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符合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也有助于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的优化。为此,教师可以从单元主题、学科教学目标、教学情境、教学活动、作业设计这几方面入手,进行大单元教学。此外,在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当下,各种智能化的教学设备和智慧学习软件不断进入课堂,教师还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借助这些先进的教学设备来辅助大单元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林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大单元教学实施路径探索》,《考试周刊》2024年第14期。

[2]杨爱琴《新课标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的策略研究》,《教师》2024年第9期。

猜你喜欢
课标法治目标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5:34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我们的目标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团结(2014年4期)2014-02-28 17:03:50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