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学内容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意味着“任务群”是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的有机整合,体现了教与学的统一性、整体性。以此出发,基于“群”,扩展汉字文化的“圈”,便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性。课堂目标设置是教学的方向标,一定要精准。在识字教学中,识字是指向,也是归宿,只有紧紧围绕识字,才能让课堂目标更聚焦、课堂语言更质朴、课堂思维更深入。同时,汉字集“工具性”“人文性”为一体,“字和生活、文化不分家”,决定了识字课堂应基于“字本位”出发,将知识、生活、文化巧妙融合,才能有效达成识字教学目标。
关键词:任务群精准目标字源随文识字字理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2.026
任务群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基于理论,着眼于实践。每一节课堂,都应该有任务群的驱使,但它也不完全等同于教学目标。在“双减”“双新”背景下,教师应更注重课堂效率。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我们更应当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显著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结合汉字的独特特性,将这一理念融入汉字课堂,旨在拓展汉字的学习维度,深化其文化内涵,这已成为当下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汉字不仅是实用的工具,更是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符号,每一字一笔都与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紧密相连。在大语文时代背景下,我们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得鲜活的语言运用经验。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然而,“识字、写字”作为基础教学内容的地位并未动摇。这就要求教师们在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及教材的基础上,将减负的理念贯穿于教学之中,采用更加优化的方法向学生传递丰富的知识内涵,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内容主要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学习任务群来组织和呈现,其中“语言积累与梳理”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之一。这些学习任务群具有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能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对于汉字的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静态的知识传授层面,而应该更多地转向动态生成的过程。通过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探索汉字的意义及其背后的文化故事,在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汉字,才能真正触及汉字学习的核心价值。理解汉字意味着不仅仅掌握它的形态和发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穿越由汉字构建起来的文化圈层,从整体上把握汉字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和社会价值。
识字教学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石,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统编教材将“识汉字、知文化”有机融合,将“字本位”的学习观贯穿于整部教材当中。在语文学习中,字是课堂之根、是源头活水。所有的识字教学,都应精准定位在学习“字”的目标之上,即服务于识字。本文以《“贝”的故事》为例,力图探索一条更为精准目标下的识字教学路径,扩展汉字的“文化圈”。《“贝”的故事》是统编二年级下册识字单元的一篇课文,篇幅虽短,内容却很丰富。它涉及甲骨文以及“贝”字的发展历程,隐含着汉字创造特有的“字源”“字理”,凸显了“形、音、义”的结合,是其他文字无法与汉字媲美的伟大创举。基于此,精准目标设定为:认识16个生字;通过图文对照、联系生活,理解“贝类、饰品”等词语的意思;通过了解汉字“贝”的演变,明确用“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钱币有关,激发学生探究汉字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一、字源“解”字,字字有故事
“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语文实践活动”,这就要求任务群的设置应遵循学生学习规律,教学设计也应更具操作性。同时,内在逻辑关系决定着“教”与“学”必须有过程、有结果,是完整的统一体,这也决定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备课过程中,核心关注点不应局限于教师如何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而应更多地聚焦于学生如何有效地学习。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和落脚点必须是学生的实际掌握与理解。以汉字学习为例,探讨其起源至关重要。字源学涉及汉字的历史来源及其演变过程,通俗而言,即探索汉字的起源以及它是如何演变成今天的形式。从神话传说中的仓颉造字,到距今3600年的甲骨文,汉字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1899年,神秘而古老的甲骨文在安阳殷墟被发现,使得现代人得以与3600年前的历史文化建立联系。从甲骨文到现代简体字,汉字的每一次变革不仅是历史发展的见证,也推动了文化的进步。在《“贝”的故事》教学中,为了让孩子们快速了解甲骨文,教师播放《我是甲骨文》微视频:
“同学们好,我是小甲——甲骨文。哈哈,其实你们应该叫我老甲了,因为早在3600年前就有了我。我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文字,最早和现代人见面是在安阳殷墟。我呢,大多数是当时看着事物的样子画下来而创造出来的,因被镌刻或写在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怎么样,现在你认识我了吗?”
视频向孩子们打开了学习甲骨文的大门,不仅让其知道了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还知道了它因被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而且大多是象形文字。在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甲骨文。
师:同学们,听了刚才甲骨文的介绍,我们知道了古人照着事物的样子画下来,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汉字,可真了不起!接下来,教师现在想挑战一下你们的眼力,猜一猜它们分别是什么字?
生:第一个是十。
师: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不是十,甲骨文中的字大多是象形字,我觉得不应该是我们现在的“十”。
生:是甲,之前我好像在哪里见到过。
师:看来你平时就是一个学习的有心人,这个就是“甲”。(出示图片)在古时候,“甲”表示皮开裂的样子,就像甲壳身上纹路的样子。看来古人造字,一笔一画都是细致观察、集生活智慧的结晶,并不是随意创造的啊!
师:第二个甲骨文是哪个字呢?
生:是贝。
师:你怎么猜出来的。
生:昨天我预习时看到书上说甲骨文的“贝”就是两扇贝壳张开的样子,这也是贝最初的来历
师:你真善于学习。
(出示图片:“贝”的演变)
师:你们看,这是3600年前的“贝”,这是金文的“贝”,这是两千年前小篆的“贝”,这是我们现在常用的“贝”,“贝”越演变,越方便我们书写了。
在新课环节,教师就开始围绕教学目标中要识记的两个字,也是甲骨文中较有代表性的两个字展开教学。“贝”源于贝壳的外形,孩子们很容易猜到,据此自然引入“贝”的演变过程。不过,猜测“甲”,却不是“看着像什么事物就表示什么字”那么简单,“甲”则表示皮开裂的、样子像甲壳的样子,借着这种造字思维方式,点出古人造字不易与缜密,从而让孩子明白想要了解甲骨文的奥妙,还需要花费更大的精力。
二、随文“识”字,字字有意思
了解字源是解密汉字的一个切入口。在识字教学中,除了从字源上能够理解汉字,跟随文本也是识记汉字的重要途径。随文识字教学强调的是识字与阅读的结合,即依据文义理解生字,然后把生字放回课文,从而加深字词的理解,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正是随文识字的精准体现。基于此,在《“贝”的故事》教学中,也将零落在文章各处的文字,用“串项链”式的方法,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结,引导孩子们对字义进行感悟。教学片段如下:
师:在第一段中,含有“贝”的词语有哪些?
生:贝壳、贝类。
师:我们把带贝壳的软体动物,就统称为贝类。
师:类,可以为它找个小伙伴吗?
生:人类、鸟类。
师:是的,类就是相似特征的事物归纳到一起。在古时候,贝类中的贝壳作用特别大。指名读第一句话:古时候,人们觉得贝壳很漂亮,很珍贵,喜欢把它们当作饰品戴在身上。
师:漂亮的“亮”在这里读轻声,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一句。
师:一起读,漂亮。“漂”还是一个多音字,出示两个读音。你能用“漂”组词吗?
生:漂亮、漂浮。
师:生活中的哪个场景可以用“漂浮”?
生:一片银杏叶漂浮在水面上。
师:贝壳因为很漂亮、很珍贵,所以作为饰品戴在身上。看看这些都是用贝壳做成的饰品,很漂亮吧。
师:把“饰品”送回句子中读一读。
值得说明的是,“文”不但指“课文”,也包含“一种特殊的语言环境”,所以,创设情境对随文识字来说尤为重要。随文识字并不是毫无目标的或者是为了随文识字而识字。除了现成的文本,也和孩子们的生活场景紧密结合。让孩子们在汉字的王国中,学得有滋有味,从而喜欢上汉字。比如: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知道了带“贝”的字和钱财有关。现在请回到课文中,看看都有哪些字带有“贝”字?
生:货、贵、贫、购、赚、赔。
师:你能结合生活经验理解一下“货、贵、贫、购、赚、赔”中的其中一个字,它是怎么跟钱财有关的吗?
生:购,是买的意思,用钱才能买东西。
生:贵,带有贝,买东西的时候肯定用的钱多。
师:同学们分析得都很有道理。你们看“贫”,表示钱财都分了出去,家里一定一贫如洗了。
以上教学,让汉字与生活情境有了联结,调动了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让其借助已有经验构建认知系统,挖掘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多维识记汉字,能够有效完成教学目标。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充分考虑到每个孩子的认知经验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使得学生对于富有情境刺激的字词理解存在个体差异,进而丰富了识字课堂的内容。以《“贝”的故事》一课为例,教师巧妙地将课文的具体语境与识字教学相结合,通过从文本中引出汉字,再将汉字回归文本的方式,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种方法可以形象地比喻为:将课文视为一条线索,而汉字则是沿线串联的珍珠,共同构成了一条精美的识字学习项链,使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汉字的魅力,深刻体会汉字的独特之美。
三、字理“辨”字,字字有文化
“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就识字教学来说,关注汉字的特点也就是要关注汉字的构字理据——字理。依据字理析解汉字的形义是识字教学的一种重要的理念和方法,在教学中依据字理对某个生字进行字理析解时,往往既是识字,同时也是析解词语。《“贝”的故事》是引导孩子们剖析字理的典范。
师:同学们,古人在造字的时候先画一个“贝”,再和其他字组合,变成了一连串的字,而且这些字都和钱财有关,他们真的好有智慧,为他们点个大大的赞。这样一来,依据汉字构字特点,当我们不认识字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根据字的关键部件去猜它的意思。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边借助插图,一边联系关键部件,猜一猜铜镜的“镜”的金字旁和什么有关系?
师:铜镜的“镜”和金属有关,古时候的铜镜是用铜做的,铜是一种金属,所以是金字旁。铜也是金属,你还知道哪些带有金字旁的字?
生:钱。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钱”。(出示钱币演变图片:贝币、先秦钱币、铜币、硬币)同学们,钱的家族也像汉字的演变一样,一点一点发生着变化。最初的钱是贝币、后来人们仿照铲子的样子用青铜制成钱币。所以现在的钱与金属有关。看来字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真是密不可分呀!
师:(出示珠宝图片)斜玉旁又和什么有关呢?不着急,请听一段“王”的自我介绍:小朋友们,你看,这是我的甲骨文,上面一横代表天,下面一横代表地,中间一人能够通天管地称为王。“王”字是怎么从甲骨文发展到金文,再到小篆、隶书、楷书,变身为“玉”字的呢?这就要从汉代说起了,那时的帝王非常喜欢玉石,曾下令天下所有工匠都要为他雕刻玉器,玉器的工艺水平在当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玉器为帝王一个人所享用。既然玉器是帝王一人所享用,为了把帝王的“王”字和玉器的“玉”字区分开来,就在“王”字上加上一点,这一点的意思是王所用的石头,也就成为今天的“玉”字。所以“珠”的意思是珍珠、宝珠,它的偏旁和“玉”相关。同学们,一个点的变化是不是大有玄机呢?
师:同学们,在你学过的字词中,你还积累了哪些偏旁和某些事物有关呢?
生:木、言。
师:其实,每一个汉字背后都隐藏着动人的故事,汉字是不是很有意思?作为中国人,我们一定要学好汉字,写好汉字!
从字理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类推,能够使其感知汉字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识字形式,而且还能更深层次地理解汉字构造文化。同时,多维追溯汉字文化,挖掘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如在讲解“钱”时,提出“钱为什么是金字旁”的问题,揭示“钱”的演变过程,从而让孩子们体悟到汉字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语文的语用功能比较广泛,生活各处都有它的影子。事实上,它也是最方便“学以致用”的学科。汉字承载着中华文明,在动态的历史中,不断发展,是人类发展史上浓妆重彩的一笔。
“学习任务群是任务导向的语文实践方式。学习任务群本质上是一种学习方式,要求在任务驱动下,以积极主动的语文实践构建学习生活。”这就要求汉字课堂既能帮助孩子学习汉字知识,又能将汉字文化加以渗透。层层递进的设计让孩子们充分感受汉字由内至外的美学,如此鲜活的汉字课,是有机的生成,更是精彩的呈现。只有形成全视域下的汉字思维,才能使其文化圈越来越发散,真正让孩子学有所得,习有所获!
参考文献:
[1]卢通《放飞汉字“根”的遐想——以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贝”的故事〉课拓展学习为例》,《小学教学参考》2020年第82期。
[2]黄亢美《低段阅读教学随文识字的基本方法》,《小学语文教学》201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