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制学校校园欺凌的预防与治理

2024-12-13 00:00:00袁成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4年10期
关键词:寄宿制学校校园欺凌预防

[摘要]校园欺凌关乎学生的生命安全与身心健康,学校需要主动承担起主体责任,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理措施。结合寄宿制学校特点和学校管理探索,提出通过“构建党建引领机制,全员参与合力护航”“树立家校共育理念,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开展主题教育,共建和谐文明校园”“加强学生公寓管理,防止公寓欺凌事件”四个角度提出有效预防校园欺凌策略,以期对中小学校园欺凌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寄宿制学校;预防;校园欺凌;策略

*基金项目:2022年度四川省教育科研重大课题(牵头研究)“新时代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研究”(SCJG22A003)及“新时代中小学教师开展家访工作的实践研究”(SCJG22A003-01-004)。

近年来,面对校园欺凌呈高发多发态势,其对学生身心健康影响较大,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寄宿制学校学生学习和生活长期都在学校校园内,其生活时间长、管理难度大、安全隐患多,学生也容易出现各种矛盾或者纠纷。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校园欺凌的危害性、群体性和隐秘性等特点,在思想上需高度重视,完善管理制度,坚持全员育人,增强校园所有教职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联动家长做好家校共育工作,发挥学生同辈群体的榜样力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与生活校园环境,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共同建设平安校园,护航学生阳光、健康成长。

一、构建党建引领机制,全员参与合力护航

党建在防治校园中小学生欺凌中发挥着政治引领功能,党委把党的领导贯穿在教育教学工作全过程,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核心工作,把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我校党委引领幼小初高四个党总支,每个年级组为党支部,学科组为党小组,发挥党组织引领教育教学工作的示范作用。

(一)坚持党建引领,增强责任意识

学校党委书记组织全体党委委员、党总支委员、党支部委员以及各学部行政干部、年级组长织等加强学习《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成都市中小学校学生防范欺凌指导手册》等政策文件,并要求和指导学部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各部门职员会、年级组会等组织教师、后勤(保安、生活老师、食堂员工)等工作人员共同学习,增强全员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明确学校是防治校园欺凌的第一责任主体。

(二)成立领导小组,共筑防欺屏障

学校党委召开学校防范校园欺凌专题研讨会,依照上级有关要求及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与细化学校校规校纪,“制定防治校园欺凌工作责任清单,明确岗位责任,形成‘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群防群治’组织体系。”[1]学校制定了《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关于成立校园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的通知》,对学生校园欺凌行为进行分类、认定与相应的惩戒措施,包括校园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领导小组成员和职能部门及分工。其中,职能部门及分工包括“校园学生欺凌治理宣教组”“校园学生欺凌治理安全隐患排查组”“校园学生欺凌治理安全保障组”“校园学生欺凌治理学生心理健康疏导组”。同时,学校压紧压实校园学生欺凌治理安全责任,履行好“第一责任人”责任和分管领导“一岗双责”,对该工作落实不到位或失职的相关人员给予严肃追责和处理。

(三)全员参与防范,共筑和谐校园

防范校园学生欺凌是每一个教职员工的责任和义务,需要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全方位参与。学校党委坚持“全员性参与”原则,行政干部、班主任、教师、后勤职工等参与其中,学校教学区、公寓区、生活区等处处有“微网格员”“值周/值班行政干部与职员”负责与巡查,设有“校长信箱”(含网络信箱),在校园不同地方张贴“校园防欺凌电话”等,共同构筑防欺凌“防护墙”。其一,在欺凌苗头阶段,教职员工要注意观察,及时发现欺凌线索并有效识别、及时干预,做好学生的心理与思想教育工作;其二,在发现欺凌问题时,教职员工要及时制止,并及时上报学校,并与学校共同协同处理;其三,开展“起底式”大排查、定期专项调查等,重视身体欺凌外的语言欺凌和人际关系欺凌行为等,预防隐性欺凌事件。这样,党委负责推动形成全员参与防治机制,将预防欺凌理念深植于每一位教职员工心中,形成全员、全程防控的良好态势。

二、树立家校共育理念,建立协同育人机制

学生遭遇校园欺凌原因较多,其中需要重视家庭本身的原因。在调研中分析,家庭层面主要表现为:父母工作较忙,缺乏对自己子女的有效陪伴;隔代教育较多,存在教养方式欠妥,给予孙辈较多的溺爱,也有“管不住放任型”的现象;父母与孩子沟通较少,更多是关注学业情况,忽视孩子心理和思想变化等。这些因素都对孩子出现校园欺凌或被欺凌带来一定影响。

(一)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激活家校共育活力

学校通过开展“校级—年级—班级”三级家委会、家长会、家庭教育指导等,引导家长、教师要共同树立正确的家校共育理念,共同认识到校园欺凌产生的多种因素,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关注、共同观察、共同引导。同时,学校对于欺凌学生的父母,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班主任等对其开展针对性家庭教育指导,共同对欺凌学生采取有效性措施或教育惩戒、纪律处分等。

(二)树立家校职责意识,明确家校协同责任

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家校共同护航,在发生校园欺凌前、中、后都需要家校协同防治与教育。学校指导家长在认识校园欺凌产生的多种因素外,还需要一方面指导家长合法合理与学校以及必要时与公安机关共同处理欺凌事件;另一方面引导家长既要指导孩子学会自我保护,在出现校园欺凌苗头时,应勇于告诉家长和老师,便于第一时间得到帮助。又要学校将家委会代表、学生会代表纳入学校校园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成员,以及邀请家委会代表、班级家长代表、班主任、学科教师等开展“圆桌沙龙”活动,就家校如何共同教育引导、出现欺凌如何处理等进行对话交流,共同探究有效方法,从而增进家长对学校工作的了解,提高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能力,构建全方位互信、合作、共治的工作格局,共同承担校园防欺凌的责任。

(三)增进家校沟通联系,形成家校共育合力

防范校园欺凌需要学校承担起主体责任,加大家校沟通力度,把握沟通时机,保持沟通频次,注重沟通的及时性。班主任或科任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心理、思想、行为等方面的情况,通过家长会、入户家访、电话、微信等多种方式与家长保持常态化沟通交流,起到预防与指导效果。另外,学校还要指导家长也要主动与班主任、科任教师保持沟通交流,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及时将自己发现孩子的一些情况与老师互通,共同商讨如何教育和引导。同时,若学校或家长发现学生被欺凌,都要高度重视欺凌事件,并第一时间告知另一方,共商解决方法,避免被欺凌者再次受到伤害。

三、开展主题教育,共建和谐文明校园

(一)“主题+常态”德育课,增强自我防范能力

学校以“班会课+道德与法治课”为德育课堂主阵地。一方面,学校开展每学期不低于两次的主题式防欺凌主题班会以及每班根据“友善”“交友”“学会自我保护”等主题开展常态班会课。由德育处负责具体实施,采取分管行政负责牵头,名优班主任引领。在之初,德育处通过骨干班主任、青年班主任、德育年级组长共同打磨授课课件,并通过年级优秀班主任上示范课及评课议课等,让班主任更全面解读“校园欺凌”,并充分抓好德育素材开展教育引导,从而保障方向正确、内容准确、效果确切。同时,德育处进行例行检查班会教案、巡课检查以及不定期问卷调查授课反馈等。另一方面,学校要大力抓思政课建设,不仅重视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建设,而且还要求上好每节道德与法治课,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引导学生有勇有谋的抵制校园欺凌。这样,充分运用“班会课+道德与法治课”帮助学生认识到校园欺凌的危害性,明白在生活与学习中要学会正确处理与不同同学之间的矛盾,懂得在遭遇校园欺凌时要学会保护自己,既要勇敢说“不”,也要灵活机智应对。

(二)“主题式”国旗下宣讲,增强群体法治观念

德育处、校团委联合通过升旗仪式开展“杜绝校园欺凌共创和谐校园”主题升旗仪式,开展防欺凌安全教育专题系列活动。其一,学生国旗下主题演讲。采取个人与集体相结合方式,学生通过事例分析、学习感悟、诗歌朗诵等方式进行演讲。其二,通过校级行政干部宣讲。由学校党委委员、学部党总支书记、校长以及德育处负责干部进行宣讲,包括校园欺凌的类别、如何预防校园欺凌、校园举报渠道等,向全体师生传达防欺凌工作精神以及增强师生的责任意识。其三,学校邀请法治副校长或相关法院、检察院工作人员到校,给家长、学生共同开展防欺凌法治讲座,推动法治教育进学校,提升家长和学生的法治素养,又懂得校园欺凌的危害以及欺凌他人的后果。

(三)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引领参与共治行动

活动育人是开展防欺凌教育的有效方式,也是重要的德育实施路径。学生是活动的主体,需要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和参与性。其一,开展手抄报评比、黑板报评比、书画评比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搜集资料、独(合)著创作,以形式多样的文字、图画等实现宣传教育。其二,开展学生防欺凌校园心理团辅活动。分管德育行政牵头,联动心理教研组开展教研,共同研讨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团辅内容。心理教师以班级为单位开展,通过心理游戏、心理绘画、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从欺凌者、被欺凌者、旁观者等不同角度看问题、谈感受、寻方法,引领学生要学会友善待人,提高防范校园欺凌的能力。其三,开展学生防欺凌校园情景剧表演与宣传。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创作校园霸凌主题校园情景剧剧本,班级开展反霸凌情景剧表演,并组织班级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让教育在活动中发生,营造向上向善的班级氛围。学校选出了优秀情景剧剧本《向校园欺凌说“不”!》,并拍成微电影,供全校学生观看、讨论,向学生普及防治校园欺凌法律知识,引领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四,开展防校园欺凌宣传语征集活动。学校向全校师生征集防校园欺凌宣传语,以班级为单位上报原创内容。

四、加强学生公寓管理,防止公寓欺凌事件

学生公寓是学生除了教学区外学生生活时间最长的场所,也容易因自我性格、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原因发生矛盾,是极易发生学生欺凌的地方。我校学生公寓由党总支书记、校长总负责,党总支委员、德育处行政干部分管,设立公寓主管两名,下设生活老师单元长、楼栋长,让学生公寓处处有岗位、处处有人负责。

(一)加强公寓文化建设,发挥公寓育人功能

学生公寓文化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需要不断深化公寓文化体系建设,发挥学生公寓育人功能,让学生公寓文化思政育人的新空间、新亮点。其一,学校德育处、宿管处联动美术教研组、书法教研组共同组织学生开展以防校园欺凌的学生书画作品征集活动,评选优秀作品进行表彰,并将优秀作品在学生公寓每层楼楼道悬挂展示,营造和谐温暖环境,从而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其二,利用学生公寓公共空间,设置文化墙、宣传栏,并联动生活老师、学生共同开展楼层宣传黑板建设。以“文明”“友善”“防欺凌”等为主题,生活老师与学生共同创作宣传语、黑板报等,图文结合,加强学生公寓文化浸润,引领学生学会与人友善相处,懂得如何自我保护和寻求帮助。

(二)加强生活老师培训,提升识别应对能力

生活老师是学生公寓管理的主要负责人,需要常态化开展技能培训,提升其识别与应对校园欺凌事件的能力。其一,组织全体生活老师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等法律法规,全方面认识校园欺凌内涵、校园欺凌多种行为等,提升生活老师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识别意识。其二,开展以防欺凌为主题的单元教研。在各单元长组织下开展“寄宿制学校学生公寓如何预防学生欺凌”单元教研,集大家之智慧,共同协同管理。其三,开展生活老师经验分享交流会。通过“自荐+推荐”两种方式,邀请生活老师代表进行专题经验分享,为更多生活老师提供有益的识别与预防指导。

(三)加强公寓安全管理,完善公寓巡查机制

学校构建分管行政+年级组长+班主任+公寓主管+生活老师+学生会“六位一体”多级协同联动巡查机制,齐抓共管寝室,全面深入寝室,既常态化与学生进行交流,又了解学生情况或及时处理突发事件等;宿管处、德育处、安全处三部门联动,生活老师、保安对学生公寓常态化按照“逐栋、逐层、逐间”原则进行检查,包括消防设施、大功率电器、管制刀具等;生活老师按照每层楼负责制进行巡查,包括及时清点学生人数、及时发现欺凌行为等,并且采用轮流24小时巡查学生公寓制度,对夜间学生宿舍进行巡查与处理,并及时上报学校负责部门领导。

构建平安校园,守护学生健康成长,是学校、家长、社会的共同责任。作为学校方面,需要有担当、有方法、有行动,把防治校园欺凌放在学校工作的重头,“应从家庭层面、学校层面及学生个人层面落实预防管理工作,确保学生能更全面地认识到校园欺凌的危害性”[2],并不断完善防治体系,构建“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校园氛围,切实结合寄宿制学校实际开展防治校园欺凌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从而有效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和谐、温暖的校园环境保障,学生平安、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冯志敏.防治校园欺凌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J].湖北教育(政务宣传),2024(2):59-60.

[2]李慧红.平安校园标准下校园欺凌预防策略探讨[J].当代家庭教育,2024(1):150-151.

(责任编辑:刘莹)

猜你喜欢
寄宿制学校校园欺凌预防
寄宿制学校软硬件资源改善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
考试周刊(2016年101期)2017-01-07 21:58:08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
高中校园欺凌现象的成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青年时代(2016年28期)2016-12-08 19:24:11
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心灵沟通
浅谈跑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和预防
铝箔针孔产生原因与预防方法探讨
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2:32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
南方周末(2016-08-11)2016-08-11 18:39:29
浅析寄宿制学校内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