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文本解读为抓手,引导学生在古诗词、文言文、古典名著的解读中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科学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在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彰显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引导学生传承、弘扬传统文化,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焕发活力。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吟诵、记忆古诗词,解释古诗词的关键词句,还要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视角来解读古诗词,拓展阅读古诗词的写作背景、作者的身世、写作的意图。
比如,教学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的《春望》,教师必须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安史之乱”,引导学生赏析文本内容。唐玄宗天宝十五年七月,杜甫被叛军俘至长安,遭受了心灵、肉体的折磨。作者发出了最为沉痛的叹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抒发了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痛恨叛乱的心声,这里的“山河”比喻祖国的辽阔和力量,而“草木”则代表着自然界的美丽、生命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慨叹离乱,移情于没有生命的花草,它们沾染的露水犹如为破碎的山河、艰难的时世流下的眼泪。鸟儿的鸣叫,惊动了他那脆弱的心灵。“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体现了兵荒马乱的岁月中,家书的无比珍贵。在诗作的最后一句,杜甫叹息自己白发日渐稀少,已经插不住发簪了。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现代爱国诗歌,如《我爱这片土地》《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歌颂祖国》,将“家国情怀”融入文本解读的过程中。
与古诗词相比,文言文的内涵更为丰富,文化更为多元。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注重字词句的翻译,还要注重渗透、融入文言文语法,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写作意图,挖掘文言文蕴含的思想情感。通过文言文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比如,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的《陋室铭》,是一篇语言精练的托物言志的铭文,层次清晰,意境隽永,韵味悠长,展现了文言文的画面美、音律美。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欣赏文中的山与水、陋室与苔痕、素琴与金经、丝竹与案牍等环境描写,更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展现的“修身正己”“安贫乐道”等君子之德。其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中“德”应当是教学的核心目标,是教学的着力点。教师不妨引导学生联系《陋室铭》的具体写作时间、地点以及作者的生活经历,深入理解作者抒发的情感。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文言文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创编以“陋室风骨”为主题的情景剧,引导学生进行情景对话,体会刘禹锡高远的志向,学习君子的美德;可以让学生围绕“陋室不陋”的主题,开展思辨性阅读活动,认识到陋室的物质之陋、精神不陋,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文言文,从中发掘中华传统文化元素,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对于初中生而言,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主要就是学习古典名著中的精华。相比较于古诗词、文言文,古典名著的思想更深邃、文化底蕴更深厚。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其中,《红楼梦》堪称中华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
以九年级的必读书目《水浒传》的阅读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研讨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研读小说中的人物的命运,研读小说中打斗场面的精彩描写,研读作者的创作手法,等等。比如,教师引导学生对宋江的“忠与不忠”“义与不义”的研讨,不仅是对《水浒传》中的人物、故事情节等的研讨,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忠义文化”的本义、真义的探寻。在教学中,教师不妨引导学生辨析“忠义”,并将古代的“忠义观”放到当今的文化背景下进行探讨。这样的研讨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多元化的思考,产生多元化的认知。比如,有的学生认为,“宋江是一个满口忠义的人,他的实际行动却背离了他的忠义观”;有的学生认为,古代的忠义往往都是矛盾的,一个人对国家忠,可能意味着对朋友不义,如古代的君王刘邦、朱元璋等,他们的眼里只有江山,没有朋友;有的学生认为,现代的忠义应当是对国家、人民的忠义,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等。
上述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古典名著进行思辨性阅读,能让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依托语文课程教学内容,融入、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基于传统文化的语文教学,既关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发展,又关乎国家、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作者简介:陕西省西安市莲湖第一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