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中指出,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这便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运用信息技术,打造具有生机与活力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获取更多的知识,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
信息技术集文字、图形、音视频于一体。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带给学生全新的体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活化课堂学习气氛的目的。
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古诗词三首》,其中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和《宿新市徐公店》,都有写蝴蝶飞的诗句“惟有蜻蜓蛱蝶飞”“儿童急走追黄蝶”;蝴蝶在不同的地方飞,显示出乡村不同季节的特点。学生仅仅凭借诗句中的文字,有时不容易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教师适时引入信息技术,采用诗句配小视频的方式,呈现两句与蝴蝶飞有关的诗句,让画面中的蝴蝶提问:“你能看出我是来自哪个季节的小天使吗?”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激发,他们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互相争辩中,学生不仅弄清楚了杨万里的“黄蝶”来自春天,范成大的“蛱蝶”来自初夏,而且还认为春天的黄蝶更可爱,与小朋友玩得不亦乐乎,初夏的蛱蝶有些落寞,没有小朋友与它们玩,只好找蜻蜓作伴了。这样的理解就是信息技术活化课堂的效果。
小学生在课文学习中,常有不理解的难点存在,突破教学难点是语文教学绕不开的话题。信息技术能够根据教学难点涉及的内容需要,实现各种信息、图像资源全覆盖。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提供的具有生动形象特点的学习资源,清楚地了解教学难点,从而消除了学习难点。
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爬山虎的脚》,课文中的插图是爬山虎已经紧巴住墙面的“老”脚,而课文第3自然段详细地介绍爬山虎的“嫩”脚,尤其是嫩脚的位置、样子,仅凭文本的语言表达,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对此,教师可以借助小视频,介绍爬山虎的“嫩”脚从长出到触墙的过程;在关键的地方,教师可以用静态的画面加上箭头指示,再配上语音进行详细介绍。如爬山虎脚生长的位置,教师先用静态画面显示叶柄的位置,再显示叶柄的反面,呈现爬山虎“嫩”脚刚冒头的细丝,接着用慢镜头体现“嫩”脚的生长,用放大镜对准“嫩”脚的头部,让学生看清它的样子,注意“嫩”脚的整体颜色,与“老”脚的图片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教师一边播放视频,一边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爬山虎“嫩”脚长出的位置、颜色、样子、变化等。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生了解了爬山虎的“嫩”脚的特点。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文本教学中,不仅有效地破解了教学难点,而且让学生从中学会了如何更真切地介绍表达对象的特点。
语文新课标强调教师需要创设真实情境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完成学习任务。信息技术是教师创设真实情境的有效抓手,能够为学生搭建真实情境创设所需要的活动平台,引导学生经历分析、辨别、综合、概括、判断等学习过程,在深入探究中获得独特的学习体验。
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千年梦圆在今朝》,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中华民族是如何逐步实现飞天梦的。很显然,这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话题,但是课文难以满足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飞天梦的学习需求。对此,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在漫长的历史上,人类一直羡慕能够在天上飞的东西,他们是用什么来表达自己的愿望的呢?中华民族的先民在表达这种愿望时,创造了一个最美妙的境界——飞天。中国人经过不懈的努力,实现飞天的愿望,你想运用怎样的方式呈现中国人努力奋斗的飞天成果呢?”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主动搜集近几年我国航天事业的新发展,而这种新发展的真实呈现,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才能完成。学生可以用动态视频的方式呈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展示我国的科技成果。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融入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促进学生在课堂上不断创新,也使信息技术得以发挥最佳的效益。
[本文系江苏省泰州市“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立项课题“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融合的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tzyblx2021-046]
作者简介: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罗塘小学教育集团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