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化教学是一种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独特优势、顺应世界改革潮流的教学范式。情境化教学有着无穷的魅力,能唤醒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语文深度思维,引发学生的语文深度探究欲望。基于深度学习视域,语文情境化教学要引导学生成为“造境人”,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走向和谐、美好。语文情境化教学,是一门教学科学,也是一门教学艺术。深度学习视域下的语文情境化教学,能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能促进学生与课程、与自我、与课堂、与伙伴等的关系走向和谐。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语文情境化教学,能促进学生与语文课程、与教材文本等的关系走向和谐。接受美学认为,文本只有在与人的互动、对话和交往中,在与人建立关系、关联中才能具有意义和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本是因为读者而存在的,也是因为读者而丰富、发展的。读者让文本成为一种创新性、创造性、生命性的存在。基于深度学习视域的语文情境化教学,要让学生与文本的关系走向和谐。
初中语文教学情境化,首先就是语文课程、语文教学内容的情境化。文本是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重要载体、媒介。因此,初中语文课程、语文教学内容的情境化,归根结底就是学生学习的文本情境化。比如,教学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为了让学生深入感受、体验文本中展现的作者对昆明的情感,笔者没有引导学生简单、机械、枯燥地阅读文本,而是创设“雨的情境”,引导学生与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展开深入的对话。在教学中,笔者选择了与雨相关的背景音乐、图片,建构了与“昆明的雨”相关的情境,从而将学生拉进情境之中。置身于情境之中,学生能更加深入地与文本对话,体味文本中描写的昆明的雨季的物、事、景等。在雨的情境之中,学生逐步融入课文描绘的昆明美景,感受、体验作者在文本中描绘的昆明雨季的丰满、明亮等特点,昆明的雨季能让学生动情、动心。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情境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仿佛听到了雨声,仿佛欣赏到雨中的景物,仿佛触摸到绵柔的细雨。在情境之中,学生全方位、全身心地与文本对话、交往、互动。
教师创设和谐的情境,其实就是让学生与教材文本、与语文学习内容产生一种良性的互动。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再是与枯燥的文字、符号打交道,而是与蕴含真情的文本对话。情境的创设,就是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成为一种真实性的语文学习。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初中语文情境化教学,不仅要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互动与交往,同时还要通过特定的情境、场域,来促进师生、生生的关系走向和谐、和美。
比如,教学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作品《我的叔叔于勒》,为了激发学生的小说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小说学习积极性,笔者在教学中不仅引导学生阅读小说,解读小说,还引导学生将小说文本改编为剧本。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剧本搬上“舞台”。于是,学生在小组中进行演员的选拔、课件背景的创作。不仅如此,学生还积极准备相关的道具、服饰等。在戏剧表演中,每一个学生都沉浸在角色之中,精心揣摩教材文本中的人物之间的对话、互动,从而让小说中的故事仿佛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在角色表演中,学生会深入地解读文本,甚至会字斟句酌地揣摩文字。比如,学生透过母亲的“吞吞吐吐”,着力表现人物不愿面对现实的恐惧心理;学生能够从“重新”这一个词解读出母亲的害怕,害怕叔叔于勒的回归,从而让原本就贫穷的家庭更加地雪上加霜等。在角色表演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互动,深刻地感受、体验到菲利普夫妇金钱至上、自私冷酷的形象,感受、体验到于勒的悲惨遭遇以及若瑟夫的正直、富有同情心、纯真、善良等。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语文情境化教学,教师不仅可以充分地应用多媒体,创设视听媒体情境,还可以创设一种物质形态、操作形态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情境是学生语文深度学习的重要载体,教师要采用多种手段、措施、策略,创设良好的情境,优化学生的语文学习。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初中语文情境化教学,要求学生与课堂和谐共生。毋庸置疑,课堂是情境化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情境化教学中,教师要在语文课程与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之间搭起桥梁,从而建构学生的认知,涵养学生的情感。
比如,教学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为了唤醒、激活学生的语文思维,催生学生的语文想象,笔者在教学中依托课堂提出具体的问题,创建了问题化的情境,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一是“渔人是如何发现桃花林的”,二是“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桃花源内的景物”,三是“渔人看到的桃花源中的景物非常幽雅、奇异,如果你步入桃花源,你会作何感想”,这样的三个问题,既具有指向性,又具有开放性。其中,问题一能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问题二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揣摩文本,而问题三则是对比渔人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在想象中将自己置身于桃花源之中,为后文理解打下基础。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解读,从而感受到作者笔下的桃花源的美好。结合课文的时代背景,学生能从作者对桃花源的描述中看到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追求。
情境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土壤。在情境化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质疑、辨析、推断、揣摩。相比较而言,问题情境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内容。情境化教学能让学生获得文本表达的思想、情感的熏陶,还能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总之,情境的种类很多,如上述的多媒体情境、实物性情境、问题情境等,教师以情境作为语文教学的支架,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思、行,能滋养学生的语文认知,涵养学生的语文情感,增长学生的语文智慧,生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品质。情境化教学,是一门教学科学,也是一门教学艺术,它需要教师结合语文新课标、教材以及学生的具体学情而不断地实践、探究、创新。情境化的语文教学,能让学生与文本、与他人、与自我、与课堂之间达成和谐的关系。
作者简介:南京师范大学附属苏州石湖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