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思辨性表达”的实践探究

2024-12-11 00:00:00焦晨溪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4年12期
关键词:思辨性高中语文意识

新课标提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任务群教学要求。其中“思辨性表达”是任务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指向阅读表达,还指向书面表达、口语表达,旨在为学生搭建语文实践活动的支架,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思辨能力、思辨思维,从而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实。教师应该认识到不同思辨表达的特点,为学生提供有力支持,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一、立足思辨性阅读表达,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

意识是直接经验的主观体现,是个体基于习惯对某项事物产生的自主认知。聚焦语文课堂,如果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主动探究知识,进行纵深思考,进而形成科学认知。新课标强调思辨意识的培养,旨在激发学生的问题思维,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高中语文教材选编了大量的经典例文,蕴含着丰富的思辨元素,教师可以立足思辨性阅读表达,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

(一)挖掘文本,辩证思考

文本是承载知识、思想的“容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挖掘文本内容,启发学生结合文本展开深入思考,可以提升思辨意识。以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1课《劝学》为例,文本提出论点——学不可以已,并从多方面入手论证观点,证明学习的重要性。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阅读文本,划分文章结构,找到证明论点的论据。学生按部就班完成学习任务,在潜意识中接受“学不可以已”这个观点,至于“为什么学不可以已”,学生从未展开深层次的思考。在思辨性阅读表达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借助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找到“学可以已”这样的负面案例,说明“学已”后的负面影响。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运用文本中的论证方法,分析负面案例的危害性,一方面结合生活经验,实现自我认知的提升,另一方面超越文本,对文本论证进行补充,实现辩证性思考。

(二)对比阅读,启发思辨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不同的语篇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文本之间的异同,发散思维,增强思辨意识,学会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例如,在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七单元的《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提出了“居安思危”的论点;在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七单元的《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强加给自己的罪名进行了驳斥,突出了变法的决心。两篇文章的体裁相同,作者都围绕“如何说服对方”展开论述。教师可以将两篇文章放在同一课时中进行阅读,指导学生比较文本之间的异同点,讨论古代论说文体的特征。具体而言,教师需要确定阅读任务:对比分析两篇文章的写作立场、写作视角,分析如何顺利地说服对方,总结古代论说文的基本特征。学生围绕任务展开思辨阅读,这两篇文章,一篇是写给皇帝的,一篇是写给与自己政见不同的对立派领袖的。《谏太宗十思疏》给唐太宗提出了很多意见,容易让唐太宗发怒,所以《谏太宗十思疏》的写作者魏征要考虑的是如何才能既让皇帝听到良言,又让他愉悦地接受这些良言;而《答司马谏议书》的作者王安石,则要考虑的是表达自己的立场以及如何让对方信服。学生对比阅读两篇文章,总结相似之处,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即要想说服对方,需要包括以下要素:明确写作的对象和目的;把握作者的立场与情感;选择合适的词语与句式。学生由此概括古代论说文体的特征,形成分析与思考的能力。

二、立足思辨性写作表达,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核心素养背景下,学生不仅要具有思辨意识,还要有思辨能力,即借助科学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作为“思辨性表达”的一种主要形式,思辨性写作为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提供了载体。

(一)以问题为驱动,提出质疑

问题是激活思维的助推器,为优化思辨性写作表达的效果,教师结合以读促写的方法,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例如,教学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的《祝福》,教师聚焦文本题目,设计思辨类问题“‘祝福’这个标题会让你产生哪些联想”“文本中的故事是否与你的想象相契合”“在你看来,祥林嫂的悲剧是谁造成的”。学生带着疑问走进文本中的哲理世界,由浅入深地分析“我”、鲁四老爷、柳妈、卫老婆子的身份地位、形象特点,掌握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间的关系。通过深入思考这些问题,学生初步了解了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导火索,为后续的书面表达打下基础。

(二)以任务为支架,深层探究

学生在思辨性阅读中学习了表达技巧,教师需要适时搭建任务支架,将学生的理论探究成果运用到学习实践中。以《祝福》的教学为例,学生对祥林嫂的出身、性格等进行分析,教师及时安排写作任务:是什么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请大家结合《祝福》的创作背景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写一篇议论文,观点要明确,论据要充分,论证要清晰。学生将阅读中累积的经验、方法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完成有理有据的表达。教师从读写结合的角度入手,设计思辨性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改变思维方式,从对事物的表面认知过渡到内涵理解,培养问题意识。学生对问题展开深入思考后,教师及时布置写作任务,促使学生迁移阅读经验和方法。

三、立足思辨性口语表达,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立足思辨性口语表达,引导学生进行专题讨论、辩论,可以为学生提供口头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

(一)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学生的思维呈现动态发展变化的特点,易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以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为例,本单元重点讨论的问题是“如何读书学习”,教师可以设计多个议题,如“荀子为什么强调后天学习的价值”“韩愈为什么倡导师道回归”等,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学生以组为单位,选取本小组感兴趣的议题,分工协作,搜集相关资料,深入交流观点,用规范的语言描述观点,形成学习报告。学生在小组内部交流讨论的过程就是思维碰撞的过程,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和生活经验表达各自的观点,具有一定的个性化特点,必然会带来观点冲突和方法冲突,而冲突是激活思维、拓展视野的有效手段。

(二)精选话题,锻炼思维

新课标提到辩论形式的口语表达方式。话题是辩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需要精选话题,锻炼学生的思维。例如,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七单元的口语表达重点是理性客观地阐述个人观点,学生应该运用逻辑思维,对论点进行理性分析,选择能够支持论点的论据,清晰地表达论证过程。教师可以选择“责任担当”的话题,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活动,正方代表站在王安石的立场上,表达变法的重要性;反方代表站在司马光的立场上,驳斥对方的观点。双方在“责任担当”话题引领下,搜集王安石、司马光所在阵营的责任与担当,思考为什么王安石主张变法,变法会对当时的社会带来哪些影响,以及司马光为什么拒绝变法,司马光的责任和使命是什么?在辩论活动中,学生以历史为视角重新审视文本内容,得出较为客观、公正的结论,对历史人物的理解更加丰富,很好地锻炼了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思辨性表达包括阅读表达、写作表达和口语表达,指向思辨意识、思辨能力、思维思维的培养。教师应该认识到思辨性表达的重要性,为学生搭建不同的学习支架,促使学生在高质、高效的学习环境中,获取知识和能力,形成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江苏省扬州市丁沟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思辨性高中语文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24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人大建设(2018年2期)2018-04-18 12:16:53
意识不会死
奥秘(2017年11期)2017-07-05 02:13:08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人大建设(2017年9期)2017-02-03 02:53:39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中学语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