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将职业院校所倡导弘扬的工匠精神与北疆文化耦合,探索两者在文化溯源、内涵建设、时代价值、精神指引、育人实践、传播路径上的共通性,提出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的新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北疆文化;工匠精神;文化育人
Research on the Coupling Cultivation Path of Northern BorderCulture and Craftsman’s Spirit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 Inner Mongolia
Zhao Yibin
(Baotou Vocational amp; Technical College,Baotou,Inner Mongolia 014035)
Abstract:The article integrates craftsman’s spirit advocated by vocational colleges with the northern border culture,explores the commonalities between the two in terms of cultural origins,connotation construction,contemporary value,spiritual guidance,educational practices,and dissemination channels,and proposes a new path of cultur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vocational colleges;northern border culture;craftsman’s spirit;cultural education
北疆文化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下,由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铸而成,涵盖了目前内蒙古所有的文化类型,是内蒙古广袤大地上各种优秀文化的集大成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本文将职业院校所倡导弘扬的工匠精神与北疆文化耦合,探索两者在文化溯源、内涵建设、时代价值、精神指引、育人实践、传播路径上的共通性,为内蒙古高职院校育人新路径提供借鉴。
一、北疆文化与“工匠精神”释义及其内在关系
独具鲜明时代性、地域性、多元性的北疆文化与当代工匠精神有共通共融之处,其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特定文化精神与工匠精神一脉相承,将两者有机融合到高职院校文化育人过程中,提升思政教育实效,助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一)北疆文化的内涵特质
北疆是我国地理北部边疆区域,指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主兼及周边靠近北部边境地区,即内蒙古自治区为主的中国正北方,广义上来讲,也可包含东北、西北等区域。北疆文化源远流长,长期以来,各民族交织融合,促进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形成,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互鉴,凝练融合形成了独具区域特色的北疆文化。北疆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浇灌下孕育而成,涵盖了目前内蒙古所有的文化类型,是内蒙古大地上各种优秀文化的系统集成,有红色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以及蒙古马精神、三北精神等,是中国式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具有鲜明的连续性、传承性、创新性、时代性、统一性、认同性、包容性、多样性等特质。北疆文化的时代价值不仅体现在内蒙古完成好五大任务、全面建设模范自治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践上,还体现在对未来发展道路的积极探索上。[1]当下,内蒙古各高职院校正努力打响北疆文化靓丽品牌,担负起宣传新时代思想文化的使命,这也为高职院校院校带来了文化育人工作的创新机遇。
(二)工匠精神的内涵特质
工匠精神指技艺高超的手艺人对物件制作技艺等方面所具有的严谨态度和专业精神。我国有关工匠精神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古代车船、纺织品、土木建筑、水利工程等领域都有传统工匠精神的体现,在古代文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现代工匠精神内涵主要表现为“精益求精、执着专注、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同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特质和宝贵的育人元素,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专心致志、不拘一格、天人合一、推陈出新等思想,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弘扬工匠精神的背后蕴含着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宏大主题,既契合时代发展的诉求,又具有深刻的现实针对性。[2]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也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高层次技能人才培养的内生驱动力。
(三)北疆文化与工匠精神的内在关系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理念,其发展本身就植根于中华民族悠久的灿烂文明中。北疆文化中所蕴含的蒙古马精神、三北精神与工匠精神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产物,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宝贵精神品质,有着共融共通的文化基因,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此外,北疆文化与工匠精神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共同的价值取向功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其中工匠精神着眼于培育宝贵的职业素养,集中反映社会对更优产品、更高品质、更好生活的追求;北疆文化赓续着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同时还蕴含了代表韧劲、钻劲、拼劲、冲劲、闯劲的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二者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互通互融的共享意义。
二、北疆文化中包蕴的精神标识
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特质来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北疆文化凝结着中华文明的精髓和精神标识,具有政治价值、经济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对助力内蒙古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赓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北疆文化所包蕴的蒙古马精神、三北精神与工匠精神在精神特质、文脉传承与教育意义上具有统一性。
(一)蒙古马精神: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内蒙古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第一个省级自治地区,革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内蒙古各族人民在反抗外来势力侵略、争取中国革命胜利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各族人民白手起家,团结奋斗,勇于开拓,艰苦创业,战胜了各种艰难困苦,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涌现出“齐心协力建包钢”“草原英雄小姐妹”等历史佳话。蒙古马精神是内蒙古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蕴含着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奋斗精神。[3]蒙古马精神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宝贵的精神品质与鲜明的时代价值,体现出草原儿女驰骋疆场、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成为内蒙古各族人民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蒙古马精神中的敢于斗争,持久发力,勇毅前行等优良品格挖掘出来,与工匠精神融会贯通,助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二)三北精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1978年,为了应对改善三北(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遏制沙尘暴,中国正式启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兴建规模最大的生态工程,森林覆盖率得到明显提高,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农田得到有效庇护。经过4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在沙漠化治理方面取得巨大成就,铸就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三北精神。在这次改变三北地区生态危机的伟大壮举中,涌现出一代代三北工程建设者,他们勇挑历史重任、响应时代召唤、奋力追寻人生真谛,艰苦卓绝,无私奉献,把青春和汗水洒在广袤的三北大地上,让履职尽责变成埋头苦干、兢兢业业、踔厉奋发、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和踏踏实实、笃行不怠的内生动力,让追求卓越变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积极践行的主动意识,让为人民造福成为其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生动体现。发挥三北精神与工匠精神二者联动的精神伟力,探索形成地域特色文化育人行动机制,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三、内蒙古高职院校北疆文化与工匠精神耦合育人路径
校园文化体系建设是新时代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疆文化和与其一脉相承的工匠精神滥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接续着中国风范,在传承北疆文化过程中培育工匠精神,可以彰显出新的时代价值,让根植北疆大地的北疆文化在高职校园中活起来、火起来,逐步成为高职院校凝聚价值共识,以文化人、统筹思想政治教育力量、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之举。
(一)强化顶层设计,凝练北疆文化精神因子
北疆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内蒙古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所需要的精神养料,也是内蒙古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组成部分。因此,为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与高尚的人文品格,将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融入北疆文化建设大局,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首先在理念层面上重视北疆文化对课程思政、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让学生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北疆文化魅力。其次,内蒙古高校应统筹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设计北疆文化思政教育目标,编排北疆文化相关内容,使课程思政建设体现北疆文化中所凝练的精神内涵,用跨学科视角解析北疆文化,实现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再次,授课教师应将北疆文化中的蒙古马精神、三北精神融进自身行动中,在科研、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中彰显北疆文化,用自身行动与精神风貌感染引导学生,激发学生专业技能学习的积极性。
(二)依托大思政课,筑牢北疆文化育人之基
高职院校通过大思政课全局性、全面性的政治引导,使学生在顶岗实习、劳动实践、社会服务中形成感性认知,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职业实践。比如走进红色基地,参观乌兰夫故居和纪念馆、王若飞纪念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纪念地、集宁战役纪念馆、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旧址、诺门罕战役遗址等;组织观看经典文艺作品《国家的孩子》《山那边》《骑兵》《江格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草原英雄小姐妹》等,或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
(三)以技能竞赛为引领,锤炼北疆文化精神内涵
职业院校在职业技能大赛、双创大赛等的开展过程中,可深入挖掘技能指导与北疆文化精神内涵、工匠精神有机结合的具体措施,如构建技能竞赛机制、组建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开展校企融合,并以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为载体,最大程度让青年学生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获得技能之外的职业素养和精神品格,如设计凸显北疆文化元素的焊接产品、工业机器人、汽车配件、3D打印模具,以及研发“互联网+”古籍保护与传播工程平台等。在技能竞赛过程中逐步培养严谨的职业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优秀的职业能力,推进教学与生产深度融合,从而在落实北疆文化精神内涵、工匠精神的同时,培养更多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四)打造全媒体宣传矩阵,建构北疆文化育人主阵地
各高职院校可充分利用官方微信公众号、展板宣传栏、电子滚动屏、校院广播站、官方微博抖音号等宣传平台进行北疆文化专题宣传,让校园一景一物都能体现北疆文化;采取“线上+线下”学习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宣传活动,将蒙古马精神、三北精神融入课堂思政、劳动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让学生随时随地、潜移默化地接受北疆文化的熏陶。还可利用如《内蒙古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上展厅》《内蒙古红色历史故事动漫学习馆》《探寻历史文献背后的故事》等数字文化专题资源数据库,通过网上展厅,向学生们讲述历史文化故事。也可与地方融媒体中心加强合作,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平台作用,推出一批导向鲜明、形式鲜活的校园新媒体产品,让北疆文化入脑入心、化风成俗,同时,还要注重北疆文化宣传应采取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强化对北疆文化的大众化传播。
四、结语
北疆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教育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创新校园文化发展路径、服务地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开展校际合作等提供建议与方案。深入挖掘北疆文化与工匠精神内涵,将北疆文化融入工匠精神育人中,形成有机合力,为内蒙古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康建国,翟禹.北疆文化的时代价值[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3,44 (5):40-46、213.
[2]张瑊,梁子琪.论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价值及弘扬路径 [J].山东工会论坛,2022,28 (3):69-78.
[3]李建国.传承和弘扬蒙古马精神的时代价值 [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3,44 (3):52-58、213.
(责任编辑 朱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