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是高校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有力手段之一。该文以2023年参与第十八届“兴晋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成就动机、社交动机和被动参与等构面对其参与动机产生的影响,进而解释大学生学科竞赛参与动机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学习动机、社交动机、被动参与均对参与态度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社交动机对参与态度的正向影响最为显著。最后从提高大学生学科竞赛参与意愿的角度,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学科竞赛;兴晋挑战杯;动机研究;结构方程模型;科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6-0098-04
Abstract:Encouragingandsupportingcollegestudentstoparticipateindisciplinecompetitionsisoneofthepowerfulmeanstocultivatecomprehensivequalityandinnovativepracticalabilityofcollegestudents.Inthispaper,thestructuralequationmodelingisusedtoinvestigatetheinfluenceoflearningmotivation,achievementmotivation,socialmotivation,andpassiveparticipationonthemotivationofcollegestudentswhoparticipatedinthe18th\"XingjinChallengeCup\"extracurricularacademicscienceandtechnologycompetitionin2023.Andthenthestudyexplainsthefactorsandmechanismsofthemotivationofcollegestudentsinacademiccompetitions.Thestudyfindsthatlearningmotivation,socialmotivation,andpassiveparticipationallhadsignificantpositiveeffectsonparticipationattitudes,withsocialmotivationhavingthemostsignificantpositiveeffectonparticipationattitudes.Finally,relevantpolicysuggestionsareputforwardfromtheperspectiveofimprovingcollegestudents'willingnesstoparticipateindisciplinarycompetitions.
Keywords:disciplinecompetition;XingjinChallengeCup;motivationstudy;structuralequationmodel;scienceeducation
青少年科技竞赛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重要途径,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学术科技竞赛作为此类活动之一,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带动高校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1]。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中,将“省级以上学术科技竞赛获奖学生人次数占学生总数的比例”作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肯定了学术科技竞赛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以及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的重要作用。
2021年3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2020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共有57项学术科技竞赛位列其中。“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正是其中之一,其影响力大、受众面广、示范性强,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鉴于“挑战杯”学术科技竞赛的影响力,各省高校都会积极备赛,鼓励在校大学生广泛参与,力争提高学校学术科技竞赛排名。“兴晋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正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山西省的省赛,迄今已举办了18届。鉴于高校间学术科技竞赛竞争日益激烈,如何提高学术科技竞赛的吸引力、激发大学生的参与动机、促进更多的大学生参加学术科技竞赛,深化和展示高校素质教育成果,成为各省高校面临的一个关键议题。因此本文以“‘兴晋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目标竞赛,将山西省六所高校——中北大学、山西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和山西农业大学作为调查的目标院校,开展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大学生参与学术科技竞赛的动机,并进一步探究相关动机因素对大学生参加学术科技竞赛的作用机制,为提升大学生学术科技竞赛参与率,提供相关政策建议与工作启示。
一"文献综述和理论假设
多年来,国内学者在动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个体参与动机进行了丰富的研究,据此本文提出各研究变量即各相关动机与大学生参与学术科技竞赛态度和意愿的影响关系(图1)。
(一)"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引发和保持学习行为的基本动力,是学生学习研究中的重要主题。相关研究已然证实学习动机对参与者参与行为有积极影响[2-3]。高校将学术科技竞赛纳入学生培养的关键议程,本身就是将其作为学生培养的关键一环来对待。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学习动机越强,大学生参与竞赛的态度越积极。
H2:学习动机越强,大学生参与竞赛的意愿越高。
(二)"社交动机
社交动机是指个体受到社交性因素影响而产生特定行为的动机,社会交往是用户传播信息的主要动机[4-5]。社交动机也是个体期望与他人接触、合作、互利并变成友谊的动机。大学生通过竞赛,与他人合作、相处,有助于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6]。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3:社交动机越强,大学生参与竞赛的态度越积极。
H4:社交动机越强,大学生参与竞赛的意愿越高。
(三)"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在完成与成就相关任务的过程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即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乐意去做,努力达到完美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大学生在学术科技竞赛中追求名誉、奖金、学校荣誉等,并期望获得同学和老师的认可,是一种成就追求的体现。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5:成就动机越强,大学生参与竞赛的参与态度越积极。
H6:成就动机越强,大学生参与竞赛的意愿越高。
(四)"参与态度
态度是对事物的评价,是个体对某种特定行为的喜欢或不喜欢程度的评估。邹波[7]的研究表明,游客参与旅游的行为态度起到中介作用正向影响游客参与旅游的行为意向。行为由其意愿决定,意愿又由个人对此行为的积极或消极态度决定。基于此,本文将参与态度纳入学生参与动机因素,提出如下假设。
H7:参与态度越积极,大学生参与意愿越高。
(五)"被动参与
王媛等[8]研究了学生参与度的类型与特征,将参与类型分为四种:积极主动型、顺应跟随型、被动参与型和消极回避型。本文通过整理其他文献,结合本文研究内容总结出被动参与类型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认同参与竞赛对自己个人发展的积极作用,但参与竞赛是受舍友或同学的影响参与,想与他们保持一致,在舍友或同学退出后,选择了跟随退出的行为;二是未能意识到竞赛对自己的积极作用,只将最低限度完成外部要求作为行动的标准,努力程度较低且持续性弱。基于此,本文将被动参与纳入学生参与动机因素,提出如下假设。
H8:适当的被动参与程度,会对大学生参与态度产生积极影响。
H9:适当的被动参与程度,会对大学生参与意愿产生积极影响。
图1"大学生参与学术科技竞赛动机模型
二"量表设计与数据统计
(一)"量表设计与修订
本文采用量化方式进行研究,通过文献整理与研究,定义各个变量,设计李克特量表(表1)。量表题项依照程度不同,依次从很不同意到很同意5个等级。根据对初始问卷回收数据信度和效度分析,确定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结构效度,进而得到正式问卷。具体而言,学习动机层面4个问题,如“参与学术科技竞赛可以增长知识”等;社交动机层面4个问题,如“参加学术科技竞赛可以找到和自己拥有共同兴趣的人”等;成就动机层面4个问题,如“参加学术科技竞赛可以提高自己的人生价值”等;参与态度层面2个问题,如“积极参与学术科技竞赛前期的准备工作”等;参与意愿层面3个问题,如“我打算参加学术科技竞赛”等;被动参与层面3个问题,如“跟着同学/室友一起报名参加学术科技竞赛”等。
(二)"数据来源
本文调查的目标群体为中北大学、山西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和山西农业大学参与2023年第十八届“兴晋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大学生。研究采用目标院校定点采集填写的方式,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89份,经一致性检验,剔除17份无效问卷,最后得到有效问卷27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1%。
在所调查的有效样本中,性别比例方面,男生153人,占56.2%;女生119人,占43.8%。在大学生年级分布上,大三学生参与人数最多,共154人,占57%,其次是大二学生有56人,占21%。其他大一学生27人,占10%,大四学生35人,占13%。整体来看,样本显示男生参与学术科技竞赛积极性较高,且以大三学生居多。
表1"大学生学术科技竞赛参与动机量表
(三)"数据的统计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24.0、Mplus8.0等软件进行数据的编码、管理与分析。首先,采用SPSS24.0对问卷的信度、效度进行分析;接着再采用Mplus8.0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学习动机、社交动机、成就动机、参与态度和被动参与等变量对大学生学术科技竞赛参与动机的影响。
三"结果分析
(一)"信度和效度分析
本研究量表共20个题项,克朗巴哈系数值为0.944大于0.7,表明量表信度良好,测量结果可靠且一致。取样足够度的Kaiser-Meyer-Olkin(KMO)检验值为0.930,说明问卷测量值和真实值偏离小;Bartlett球度检验近似卡方值为3115.364,在95%置信水平下通过检验,表明量表结构效度较好。
(二)"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与假设检验
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各拟合指标如卡方自由度比(χ2/df)值为1.135小于3,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为0.026小于0.08,拟合优度指数(GFI)、调整拟合优度指数(AGFI)、规范拟合指数(NFI)、非规范拟合指数(TLI)和比较拟合指数(CFI)等均达到通用标准,说明模型有效且与调查数据适配度好。各变量标准化载荷、多元平方相关、组成信度、平均变异数萃取量等均满足通用标准,所有构面符合验证性因素分析基本要求。
模型适配度检验指标显示,卡方自由度比(χ2/df)、拟合优度指数(GFI)、调整拟合优度指数(AGFI)、规范拟合指数(NFI)、非规范拟合指数(TLI)和比较拟合指数(CFI)等指标值表明模型适配能力较好,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小于0.08,说明模型与回收数据匹配程度佳。
路径分析结果显示,成就动机对参与态度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在95%置信水平下未通过检验,假设不成立;其余路径标准化路径系数均通过检验,假设成立。学习动机、社交动机、被动参与对参与态度有显著正向影响,社交动机影响最显著;学习动机、社交动机、成就动机、被动参与对参与意愿均有正向影响,成就动机虽对参与态度影响不成立,但对参与意愿影响显著。
(三)"研究结论
本文以参与“兴晋挑战杯”竞赛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探讨了大学生参与学术科技竞赛的动机因素,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本文建立的结构方程模型适配度理想,对于探究大学生学术科技竞赛参与动机具有一定意义。本文的假设模型包含学习动力、成就动机、社交动机和被动参与四个构面,各构面均符合验证性因素分析基本要求并保留。所有拟合优度指标均达到通用标准,说明本文建立的结构方程模型有效且与回收数据匹配度较好。
第二,学习动机、社交动机、被动参与均对参与态度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社交动机对参与态度的正向影响最为显著。大学生参与学术科技竞赛的实际行为由其行为意愿所决定,参与态度是参与动机到行为意愿的中间变量。路径分析研究发现,大学生参与学术科技竞赛的动机具有复杂性,学习动机、社交动机、被动参与均对参与态度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进一步根据标准化系数分析,社交动机对参与态度的正向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学习动机和被动参与。说明以拓展交际、结识朋友、获得认可为主的社交性需求是大学生参与学术科技竞赛的主要动机。
第三,学习动机、社交动机、成就动机和被动参与均对参与意愿产生正向影响。其中成就动机对参与态度的影响不成立,但是对参与意愿的影响显著成立,可能的原因是其他动机与成就动机有重叠性,影响成就动机的识别,后续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动机间的相互关系,调整建立更完善的动机理论模型。
四"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大学生学术科技竞赛参与度。
第一,科学组建学术科技竞赛参与团队,满足大学生的社交动机和学习动机。在学术科技竞赛前可以多次组织团队交流讨论,使大学生在参赛过程中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得到有效培养,建立友好亲密的团队关系;赛后总结参加学术科技竞赛的经验,探讨交流参与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做的好的地方,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满足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二,构建完善的学术科技竞赛激励机制。有志于进一步提升高校学术科技竞赛排名的高校,需建立完善合理的学术科技竞赛激励机制。例如,提供充足的比赛经费,保障学术科技竞赛组织、培训、辅导等各个竞赛环节的顺利进行;根据学生参赛结果、项目水平为学生提供奖励或表彰,满足学生的成就动机。
第三,对大学生而言,需要认真对待学术科技竞赛,明晰自身参与动机,化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大学生应充分了解学术科技竞赛信息,在参与竞赛前要找参加过的学长了解参赛情况,清楚自己参与竞赛的利弊,以及明白为什么要参与竞赛;与指导教师和已经参加过学术科技竞赛的学长学姐进行沟通,解决自己的疑惑问题,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在充分了解学术科技竞赛的基础上,明晰自己的参与动机,进而积极准备相适应的学术科技竞赛,更有助于学术科技竞赛参与动机需要的满足,同时也有助于获取更加理想的参赛成绩。
五"结束语
从研究科学和严谨性角度出发,本文仅选择了一项学术科技竞赛,并且调查范围也仅限于山西省六所高校,研究对象选择的数据量有限,研究结论的适用性较窄。下一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学术科技竞赛数量和种类,包括区分人文社科学术科技竞赛、理科工科类学术科技竞赛、交叉类学术科技竞赛等,同时将调查对象地域范围和学校类型扩大,构建更为合理的大学生学术科技竞赛参与动机模型。
参考文献:
[1]杨杰,牛海英,于林平,等.依托学术科技竞赛,促进大学生“四种能力”培养[J].高等建筑教育,2016,25(5):156-159.
[2]李鹏,曹丽华.大学生高等数学“学习兴趣”“自我效能感”“学习焦虑”“学习动机”的关系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21,30(4):97-102.
[3]郭衎,曹一鸣.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影响的深度解析——基于大规模学生调查的实证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9(3):62-67.
[4]吴风,谭馨语.社交动机自我呈现:弱关系主导下社群意见表达策略的实证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43(6):157-162.
[5]辛素飞,王一鑫.中国大学生成就动机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1999~2014[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9,35(3):288-294.
[6]李力,郭进,漆岚,等.大学生成就动机对担当的影响——基于心理资本视角[J].教育学术月刊,2020(11):81-86,105.
[7]邹波.游客旅游意向影响因素——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分析[J].社会科学家,2021(7):40-45
[8]王媛,周作宇.学生参与度的类型与特征探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8,47(12):38-50.
基金项目:2022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新时代加强科学普及意见研究”(E004071801)
第一作者简介:张思光(1980-),男,汉族,黑龙江大庆人,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普及与传播。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36.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