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阶段的主题班会是德育的重要平台,也是铸魂育人的有效途径。以宜州区第六小学三年级和六年级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了解小学主题班会的德育现状,剖析小学阶段德育主题班会存在教师专门设计主题班会的意识不强,班会活动形式单一;班主任主导过多忽略学生主体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合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借助主题班会开展德育的预期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并分析了教师工作内容繁多,德育投入时间有限,德育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有待提高,教师的主导意识过强,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校外资源运用和开发重视不够,家校共育层次低,导致育人形式及效果不佳。尝试推动心理团辅技术融入小学主题班会,教师坚持德育与心育的有机结合,敢于打破育人瓶颈,创新育人实践;发挥学生主体性,改变固化“师-生”关系;学校重视教师的培训与学习,善于运用团体辅导丰富班会形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良好教育生态,推动德育创新改革,改善德育环境,提高德育质量。
[关键词]德育;心理团体活动;主题班会;教育生态;新路径
为进一步了解小学阶段主题班会的德育效果,探寻影响主题班会德育效果的主要因素,探寻德育工作创新和改革新方法,课题组于2023年3月至2024年5月通过问卷星平台在12个市区小学和乡村小学发放调查问卷,并重点在宜州区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宜州区第六小学现场发放纸质学生调查问卷、开展教师座谈、班主任专题访谈、主题班会设计研讨和实施为主要内容的实践研究活动,全面了解小学阶段主题班会的实际情况。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本次调查与26名班主任及科任教师进行访谈及在各年级学生中发放调查问卷。现场调查以宜州区第六小学二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508份,回收问卷508份,有效问卷508份,回收率100%,在问卷星平台收到有效问卷1139份。通过实践总结德育经验,分享关于小学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课的具体操作,为班主任实施主题班会方案制订提供借鉴与参考,希望德育战线的教师重视德育与心育的有机结合,提高德育课堂的实效性。
一、小学阶段德育主题班会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专门设计主题班会的意识不强,班会活动内容、形式单一
在了解班主任是否专门设计主题班会活动的问题上,有56.10%的学生认为班主任专门设计;有14.75%的学生认为班主任有些准备但没能体现专门设计;有22.58%的学生认为班会内容较多没有固定主题;有6.49%的学生认为没有设计。在对教师进行访谈时了解到教师结合学生的行为表现,每周至少开展一次班会,班会内容均是班主任根据班级情况而定,管理经验丰富的教师基本上不用准备即可完成,专门设计班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有些不足。
(二)班主任一人主导过多忽略学生主体性,学生表达自我的机会少
主题班会是在教师带领下全体同学积极参与和相互影响下开展的集体活动,教师和学生期待通过班会交流学习,形成一种和谐的竞赛、协作关系。然而通过调查发现,涉及主题班会活动由谁来主持的问题时,反映由教师主持的占53.36%,有40.13%的班会由教师主持,学生有时候参与,从两个数据来看主题班会仍沿袭传统模式,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班会活动中经常性主动发表看法的占13.29%,偶尔发表看法的占46.38,不发表看法占18.02%。在班会中学生自主选择机会不多,学生参与主题班会的积极性不高,没有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发展。
(三)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合理需求得不到满足
调查发现,在对学生心理是否健康情况进行调查时,学生认为健康占83.48%,不健康占1.4%,一般占9.7%,说不清楚的占5.2%,从数据看至少有一成以上的小学生对自我心理健康状况认知模糊,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仍然存在,学生对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活动需求较高。在学生的问卷调查反馈中发现,平时他们感到悲伤、难过和郁闷时,选择多种方式解除困扰和烦恼的情况下:有54.77%的学生选择运动;有55.61%的学生选择找朋友诉说;有44.71%的学生选择和老师或家长说;有27.46%找心理老师寻求帮助,还有17.65%选择其他方式解决。
(四)借助主题班会开展德育的预期效果不明显
课题组在开展访谈时教师认为在提高学生的德育认同工作方面下功夫,有的后进生如果没有关注到,有时候会成为班级事务的重要问题。主题班会是可以起到较好作用,但是对于小部分学生来说即使是在刚刚强调纪律问题的主题班会结束后,部分学生并没有很快有意识到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在班级日常管理中依然有类似问题,学生不能将道德意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这是主题班会教育效果不明显的表现之一。在了解学生在学校和在家的表现情况时,部分学生在学校迫于纪律约束各方面表现良好,教师很少提及在家庭或社会的要求,因此在家庭的表现自然和在学校有很大差异。
二、小学阶段德育主题班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工作内容繁多,德育投入时间有限,部分教师立德树人意识弱化使班会内容简单和形式单一
通过访谈了解到小学教师教学任务重、需要熟悉和掌握教学资料多、备课精细度要求高、运用多种方法教学、城区学校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多;部分兼职教师落实上级部门工作要求高、班级人数多、参加行政管理工作的教师加班多,客观上投入在德育环节的时间有限,有时候把班会课看成传达学校要求、交代事情的机会。很多教师虽然已参加工作岗位数年,怀着一份教育情怀、内心也期待通过主题班会影响学生的行为与认知,但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下,深感精力不足,主题班会的设计较少,无形中顾及不到如何发挥班会的育人功能,因此班会主题和内容变成随机性和形式简单、内容碎片化、点到为止,达不到主题班会的预期目标。
(二)德育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有待提高,心理辅导技能不强,敢于运用心理团体活动的形式带动学生参与班会活动的做法不多
经访谈了解,大多数学校普遍缺乏开展专门的德育师资队伍培训工作。学校德育主力军是班主任,从班主任年龄结构来看中青年教师居多,管理经验均由自身管理班级实践和自我成长习得教育经验居多,缺少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和心理咨询专业知识,学校内为数不多的心理咨询师均是兼职教师,班级管理工作中较多教师不具备思想政治理论的基础知识,缺乏班级管理的课程培训以及有效的引导,在班会实施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有时会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不重视学生的教育效果、收获和感悟,难以发挥主题班会的德育功能。
(三)教师的主导意识过强,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缺乏情感交流
通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反映班会的主题确定、设计、交流、评价等环节,他们很少主动参加或民主讨论。大部分主题班会的主题都是由学校来决定,由学校传达给班主任,再由班主任根据班级的实际状况来执行,因此在班会课之前能够亲自参与活动策划的机会较少,由于班会时间仓促很难让学生说出自己的需要,学生没能从班会中感受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班主任在班级中形成绝对权威,班会活动主要是由班主任安排,有时候在育人认识上包办速度要比学生自己琢磨的结果来得快的想法较多,没有意识到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活动,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出来,自然也不知道学生在班会中是否进入学和思的状态。一些教师认为传授知识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缺乏对学生足够的关心和心理健康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落后,仍是采取说教、灌输等班会模式,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能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学生对班会内容自然也就不感兴趣,学生参与热情不高,以此往复班会开得索然无味。
(四)校外资源运用和开发重视不够,家校共育层次低,导致育人形式及效果不佳
经与教师访谈得知,家校共建机制和途径各班基本建立,学校开展大型活动或班级活动,家长委员会均发挥积极作用。但由于每次活动时间不确定或家长事务繁忙,班会活动邀请的家长能够如期参加的人数不多,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家长沟通意识不强,导致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能紧密结合,家校沟通机制具有短期性或固化内容的倾向,没有形成有效的德育评价机制,缺乏家校合作激励性制度。
三、推动心理团辅技术融入小学主题班会
(一)教师坚持德育与心育有机结合,敢于打破育人瓶颈,创新育人实践
面对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引发学生思想固化问题和新时代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旺盛的现实问题,引用心理团体辅导的形式开展系列主题班会,在游戏中激发学生正能量,在活动中感悟成长的力量,在解决问题时获得新的成长机会,促进学生在心理上不断成熟,进一步在道德品质上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学校以培养品德在先,能力在后的思路符合立德树人的教育实际,将德育与心育有机结合是推动德育方法创新的有效途径,提高德育质量从精心设计主题班会开始,采用心理团辅形式开展主题班会可以实现品德培养和心理育人双丰收,使学生自觉行动,使得德育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二)发挥学生主体性,改变固化“师生”关系,提升学会参与活动质量
德育是心灵的教育,更需要尊重学生,体现学生主体性。小学生正处于德育的初级阶段,此阶段的学生就像一张白纸,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对自我发展的需求旺盛。为改变过去单一、呆板的“师生”关系,课题组提出德育主体间采用对话式交流的双向建构关系,这种关系以“主客”关系为基础,通过交流、塑造、改善、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交流方式。在主题活动中教师作为主题班会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创设情景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交流活动,同时敏锐地发现问题,抓住学生的困惑、难点,帮助学生顺利解决思想困惑和实际问题。
(三)学校重视教师的培训与学习,善于运用团体辅导技术,丰富班会形式
学校开展心理团队辅导技术专题化培训,强化专业知识,通过学习训练帮助教师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积极探索实施心理团体活动融入主题班会新路径,构建师生教学相长的教育生态。在主题班会中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展现出不完美的创意和个性化表达,根据主题选择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班会形式。
(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良好教育生态,巩固基础教育建设的大厦
学校是培养现代化人才的摇篮,学校要发挥育人的主阵地作用,必须全面加强家校合作、广泛利用各种资源宣传培养人才的目标,使各方面社会群体形成育人共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学校和家庭的共同责任。学校和家庭只有怀抱共同信念,形成共同教育共识,采取共同的行动,才能让学生拥有强大的发展力量,拥有更美好的未来。坚持树立学校教育指导和引领家庭教育意识,主动与家庭建立一种以学校为主导的互动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参与或指导家庭教育,协助家庭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提出行为习惯的合理建议,传播科学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增强协同育人,不断形成家庭教育支持学校教育的良好局面。
家庭教育是情感培养和健康人格塑造的第一站,孩子在家庭受到教育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家庭的主要职责是尽可能为孩子提供情感温馨、关系和谐的良好条件。同时积极推动学校治理现代化建设,提炼学校办学理念,明确德育管理目标,优化德育管理过程,营造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有效发挥作为学校主体的教师、学生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坚持德育与心育相结合,善于运用心理团队辅导的有效方法,定期开展内容丰富的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目标清晰形式有效的德育行动推动学生心理成长,从而提升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
学校还需要加强整合社会资源工作,增强大思政课意识,积极推动有关高等院校、教育部门、心理专业团体、社区、教育基地及企业等单位开展协同育人理论与实践研究,将德育纳入学生品德培养和教师业务培训的重要内容,善于借助高校师范生或志愿者参与主题班会或其他德育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帮扶工作,大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
小学阶段是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阶段,是学校“以身心健康为突破点强化五育并举”的良好时机,班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之一,要求德育教师强化阵地意识,关注学生情感需求、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新德育载体,尽快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整合,打破传统育人瓶颈,统筹利用社会资源,付诸德育实践,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活动,增强互动效能,寓教于乐,寓教于心,寓教于行,让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促进德育的与时俱进和更好地发挥育人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梁王莉.情感教育视野下小学主题班会的设计策略[J].江苏教育,2022(47):59-62.
[2]梁红.德育与心育深度融合的心理主题班会创新实践[J].中学教学参考,2020(6):1-2.
(责任编辑: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