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迫切需要广大青年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时代新人。从社会认同理论视角审视青年对时代新人的身份认同现状,强调关注青年对时代新人身份认同的现实状态,集中表现为自我定型的狭窄与脱节;对时代新人群体身份优越性的忽略;对个体发展与时代新人共同命运一致性的误解。为突破上述困境,青年可沿着寻求对时代新人的身份确认,增强对时代新人的群体偏爱,推动自我确证后的积极区分的脉络逐步增强对时代新人的身份认同。
[关键词]责任担当;社会认同;时代新人;青年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学校思政课建设要“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这对学校立德树人和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时代新人培养工作针对的目标群体是广大青年,要使中国青年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需“不断激发广大青年担当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而要想青年实现担当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前提是要实现对时代新人的身份认同。所以,时代新人培养工作不仅要关注培养工作如何更好地开展,同时还需关注如何进一步增强广大青年对时代新人的身份认同。基于社会认同理论的视角,剖析青年对时代新人的身份认同存在何种困境,如何突破这些困境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统开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社会认同理论视角下青年对时代新人身份认同的理想图景
社会认同理论是由 Tajfel 和 Turner 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之后不断进行完善和发展,它对群体行为做出了新的解释,是研究如何更好地处理个体与群体关系的重要理论基础。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经过社会分类、社会比较和积极区分循序渐进的过程,进而建立对群体的高水平认同,其中,社会分类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标准将身边的事物分门别类,社会比较是指人们在实现社会分类后将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之后作出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评价和倾向,积极区分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尊或自我激励需要主动将自己归入级别较高的类别中去。
“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新时代青年成长的角色期待,更是当下广大青年成长发展的目标追求。在把握培育时代新人的着力点时,许多学者都关注到青年群体本身的重要性,有学者强调要“引领带动广大青年学子躬身实践”“要激励大学生勇担时代重任”;有学者强调要改进育人方法,通过“增强青年的生活生命体验,点燃青年自我发展的源动力”。时代新人培育工程是系统的,然而,从目前学术界关于培育时代新人的研究成果看,学者们对时代新人的培育观念、培育方法、培育环境、师资建设等客观方面的关注度较高,对青年主观方面的关注度相对较低。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对群体身份的认同是群体行为的基础,它认为个体认同向社会认同的转变需依次经历社会分类、社会比较和积极区分原则的过程,当前,对时代新人的培育工作不管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实践活动等客观条件有多完善,最终的目的是要广大青年实现对时代新人的认同。在社会认同理论框架下对培育时代新人的研究,关注青年如何由个体认同转向对时代新人的群体认同,这为时代新人培育工作的系统开展提供了参考,为从青年群体角度研究时代新人培育工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框架。
从社会认同理论角度来看,青年实现对时代新人的认同,实质上是青年实现了对时代新人的积极区分,这一目标的实现从社会认同理论视角来看,第一步,青年要对自身身份完成合理的社会分类,即根据不同标准将身边的事物清晰地进行分门别类;第二步,要进行正确的社会比较,即青年在对比不同类别群体成员资格之后,主动将自己归入时代新人这一群体中,同时认同时代新人这一成员资格为自己带来的高情感和独特价值意义;第三步,青年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和更高的评价,在情感上热衷于时代新人群体,并在行为上更加主动担当。社会认同理论认为当个体对所在群体产生强烈认同时,在认知和情感层面会产生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甚至在行为层面更积极主动地参加集体行为,也就是说当青年个体对时代新人群体产生强烈认同时,会积极了解时代新人的基本素养,主动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会在情感上对时代新人产生高度的认同,在行为上主动“争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推动者、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参与者、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积极创造者、社会文明进步的积极实践者、美丽中国的积极建设者”。
二、社会认同理论视角下青年对时代新人认同的困境描绘
剖析青年对时代新人认同的困境是增强青年对时代新人认同的基础和前提,从社会认同理论视角审视,当前青年在不断增强对时代新人认同的过程中,在社会分类阶段存在自我定型狭窄与脱节的问题,在社会比较阶段存在忽略时代新人群体优越性的困境,在积极区分阶段存在对自身成长需求与时代新人素养要求一致性的误解。
(一)青年自我定型的狭窄与脱节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社会分类实质上是社会范畴化的过程,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理解周围的环境会将身边的人或物进行分类的过程,青年自我定型的过程实质是社会分类(社会范畴化)的过程。早在1963年泰费尔通过实验证实了这种类别化的作用,认为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 当凸显某一类别成员身份时, 会主动地在一些重要维度上夸大不同类别个体之间的差异, 并将同一类别中个体差异最小化,也就是说在不同类别上人们会在社会知觉刺激上有“加重效应”。特纳在1985年进一步提出自我归类理论,对泰费尔的社会认同理论进行了补充,他认可社会范畴化的过程,认为人们在进行分类时会自动区分内群体和外群体,在认知层面将自己纳入内群体,并将内群体的特征赋予自己,即自我定型的过程。青年理想状态下的自我定型是指青年在社会分类阶段根据年龄、职业、角色期待等不同标准对身边的群体进行清晰的分门别类,在此基础上,将自己定性为时代新人群体成员,并主动将时代新人群体的素质要求赋予自己。
时代新人是每一位青年的努力方向。然而,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社会责任认知、认同、行动得分中社会责任认知分数最低,可见,有些大学生意识不到自身要主动担当的社会责任,也就是说,部分青年并没有意识到自身也应按照时代新人的素养要求严格要求自己。此外,青年在社会分类过程中存在自我定型脱节问题,即部分青年虽然意识到自身时代新人的身份,但不愿意主动去担负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青年虽认识自身是时代新人的一员,但并不能以清晰准确的群体特征来界定自己,在“身份确认”和“标准要求”之间存在疏离,没有将“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等特征赋予自己。
究其原因,一是互联网拥有匿名化的情境特性,导致大部分青年在互联网情境中会产生一些和现实情境不同的心理特征,青年可能因为有共同的关注话题,共同热爱的领域等便出现群体观点极化的现象,使部分青年囿于网络社会小群体,情感上沉迷于享受逃避社会责任,行为上消解历史使命的崇高性,漠视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角色期待,在互联网情境的爱好享受过程中逐渐消解斗志;二是由于部分青年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对人生目标的追求不够清晰导致对其自身发展和国家进步之间的关系认识模糊,在进行自我定型的过程中分类标准较片面,忽略了对时代新人的关注。在一项关于“青年个体目标和生活态度”调查研究中显示,在面对“目前你生活中最大的压力来源”这一问题时,近一半(47.24%)的青年选择了“对发展前景的无奈和迷茫”。可见,部分青年的人生目标并没有很明晰,生活态度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处理自身与群体关系过程中,部分青年可能会将自我定型为“山西人”等传统社交群体,同时也会将自己定型为“理工男/女”“二次元”等圈层化群体,忽视了将自己纳入时代新人群体中去;三是由于青年所接受的理想信念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疏离,在追求理想的实践过程中,青年往往会遇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如果不将理想信念教育落实到社会实践中去, 很难真正被人们所感知、理解, 进而难以被纳入青年个体的自我认知体系中,理想信念教育也就无法真正发挥“育新人”的独特功能。
(二)忽略时代新人群体身份的优越性
青年对时代新人优越性的关注是继社会认同阶段之后,青年将时代新人群体和其他外群体社会比较之后的理想状态,因为青年只有关注并认同时代新人群体之于别的群体的优越性,才能主动将积极评价赋予时代新人,并通过自身努力为时代新人争取更多的资源。因为在社会认同理论视角下社会分类并不会增加或减少,只有继社会分类之后比较群体成员资格才能增加或减少社会认同。在进行社会比较后,人们倾向在特定维度上夸大自身群体与其他群体间的差异,并倾向于将正面的评价和资源赋予自身所属的内群体。社会比较过程中个体会通过对群体间地位关系的比较会采取一些策略维持和提高社会认同,要想使个体提高对某个群体的认同需要有一个过程,首先是个体认为该群体优于其他群体,其次是低地位群体采取自我激励策略来提高对该群体的认同。
然而,部分青年认为时代新人与别的青年群体相比没有多少优越性和吸引力,不愿主动花费时间去加入该群体。新时代青年成长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由于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下青年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模式会受到全新虚拟社会情境的影响,容易出现主体意识和自我化倾向明晰的特征。他们追求自由与个性,因为有着共同的“个性”催生诸多青年群体产生,如网络社团、二次元青年群体、新兴青年群体等圈层化群体。大部分青年在追求个性发展的同时能够与时代同频共振,但部分青年甘愿待在自己的“群体茧房”里,心安理得的与时代新人疏离,也不去主动关注并不愿认可时代新人的优越性。一是部分青年存在“伪个性”与“真共性”之间的冲突。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新时代青年成长在这样的信息环境下,获取信息更为便捷、内容更为前沿,同时这种信息传播方式增加了价值同向性和理念平等性,使得青年群体更勇于去挑战权威,勇于在各种信息平台发声。但在信息洪流与“信息茧房”等的影响下,青年接收的部分信息真实性较低、公信力较弱,容易形成错误的个性认知。亚文化在青年受众中的传播会迎合其“伪个性”的需要,引导受众产生共鸣与情感认同。尤其是近年来,青年亚文化群体逐渐呈现出更为紧密的圈群化发展趋势,部分青年为了享受个性标新立异,在圈群化发展中进一步制造和享受围观,更大程度上满足了自身的展示与虚荣心理。这将不利于青年在实现个性成长的同时与时代同频共振,部分青年对自身个体和所在内群体特征的情感认同较强,忽视对青年群体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的认知关注和情感认同。二是由于同辈群体的“精神裹挟”,使得部分青年以“躺平”“佛系”等标签来标榜自己,对群体赋予其个体的社会责任与主体期待表现出失望与无奈。从“内卷”“佛系”到“躺平”的演变体现着青年群体参与社会竞争的欲望逐步弱化,青年内在的奋斗动力日益消解,导致部分青年对于时代新人群体的优越性也不会积极关注。
(三)青年因误解共同命运导致消极区分
青年实现对时代新人的消极区分是指青年个体将时代新人内群体与其他外群体比较之后,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都否定时代新人,认为成为时代新人与满足高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不大。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作为群体成员,个体将内群体越积极地与外群体区分就会获得越高的自尊。在实现群体认同过程中,“如果所有群体的目标是一致的,并朝着统一的目标努力,那么这些群体彼此之间更易于建立共同的、友好的、合作的关系”。当前学术界将个体关注自身与群体未来发展目标是否一致作为测量社会认同的一个重要维度,也就是说青年如若对时代新人群体高度认同,必定会认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共同目标,也定会在认知上明晰时代新人的群体特性并深知群体优越性所在,情感上以自己是时代新人而自豪,行为上也会不断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敢于创新、勇于担当。
然而部分青年认为做好时代新人对于自我实现的意义不大,青年对于个人与集体、国家的未来发展目标存在偏差,对自身成长发展目标与时代新人群体目标之间存在“疏离”。一是部分青年认为社会公平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责任担当过程不会带来预期的责任担当结果。一项调查显示,青年人的社会信任认同度与社会公平感刚刚达到预期的结果,有近一半的青年对目前社会持有一种不满或不认同的态度,认为现在社会信任和社会公平存在问题;二是部分青年受到职业动机或职业性质等的影响对国家和社会发展关注较少。调查显示,新业态青年职业选择时的动机倾向于“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入行比较简单”,在众多新业态职业中仅有28.6%的新兴职业青年在选择职业动机时倾向于“能为社会做贡献”。三是部分青年受到“信息茧房”效应等的束缚,容易造成个体主观偏好或群体趋同意见的信息孤岛。新时代青年生活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的信息洪流中,经“算法”“大数据”等技术处理,青年在网络接收到的信息趋向圈层化、同质化,如若不主动关心世情国情党情易陷入自身信息圈层中,易导致青年个体囿于自身发展而忽视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忽略自身与时代新人之间的关系。
三、社会认同理论视角下破解青年对时代新人认同困境的路径
社会认同是一个实际的成就,是个过程,而且认同并非原本就在那里,它是被建构的,所以要想增强青年对时代新人群体的理性认同,并作出符合时代新人的集群行为,广大青年需沿着“身份确认—群体偏爱—积极区分”的脉络逐步实现对时代新人的高度认同。
(一)厘清青年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寻求对时代新人的身份确认
在社会分类过程中实现青年对时代新人的身份确认需要两个前提:一是能够按照一定标准将身边的人和物分门别类,二是明晰自身作为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为了寻求青年对时代新人的身份确认,第一步要解决青年自我定型狭窄的问题,要引导青年树立大格局观,认清自身是时代新人群体的一员。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奋斗经验清晰表明,中国青年在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方面始终扮演着生力军角色,发挥着先锋作用,要引导新时代青年认清大势,树立大格局观,处理好自身成长和时代发展之间的关系。此外,当前人类已经进入互联互通的新时代,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培养青年的国际视野,增强青年世界担当水平的锤炼。
第二步是要解决青年自我定型错位的问题,通过责任担当教育使青年明晰时代新人的群体特征。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成功实现社会分类后自觉将内群体的特征赋予自己,青年在社会分类后如果不将时代新人的特征赋予自己那便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分类,对时代新人的认同也很难实现。所以针对青年要运用青年节日、青年活动等契机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我要责任担当”等主题的责任教育,在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过程中,使青年明晰作为时代新人在精神状态方面要坚定、自信、奋进、担当, 在综合素质方面要从理想信念、爱国情怀、道德品质、知识学习、奋斗精神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要努力成长为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二)推动青年群际交流与互动,增强对时代新人的群体偏爱
青年对“佛系青年”“空巢青年”“四无青年”“新兴青年群体”等亚文化群体的认同不等于对时代新人的认同,青年只有将时代新人与其他亚文化群体在比较过程中确认时代新人群体的优越性,获得更高的自我评价才会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更加偏爱时代新人群体,从这个角度而言,推动不同青年群体之间的群际交流与互动便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要推动青年个体在认知层面消除对时代新人的群际偏见。青年自身依据不同标准将身边的人分类后选择进入自己偏爱的内群体,由于青年成长阶段特殊性和成长环境的独特性会存在部分青年对时代新人关注的疏离,对时代新人群体优越性的忽视,没有将自我定型为时代新人的一员。所以要积极丰富青年对时代新人的认知,使得青年认识到担当时代责任的使命与追求自身个性发展并不是矛盾的,恰恰两者是相互作用的。二是要丰富时代新人群体与其他青年亚文化群体之间的群际交流。青年亚文化群体与时代新人之间的群体边界是通透的,每名青年通过与优秀的青年群体即时代新人相接触,通过社会比较了解时代新人群体优越性之后便会产生向其流动的信仰体系。不同青年群体之间如果能够增加群际接触,有助于青年个体更加了解时代新人,增加不同青年群体成员间的了解和理解,进而减少群际偏见。在交流内容方面,要将青年亚文化群体中的优质内容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主题相融合,推动青年在认知方面厘清个人兴趣爱好、现实追求和责任担当之间的关系。在交流形式方面注重用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展开合理群际接触,如利用国家重大节日节点开展青年喜爱的实践活动、利用自媒体开展青年网络群体交流活动等,满足青年在社会比较过程中获得较高自我评价的需要,增加对时代新人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偏爱。在交流主体方面要鼓励并推动优秀同辈群体和身边的青年朋友积极交流,使青年意识到每一个优秀的人都是普通人,成功的背后定离不开不懈的奋斗和努力,所以不要用纯粹的“躺平”“佛系”标榜自己,要积极进行群体之间的社会流动,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明晰与时代新人共同目标的一致性,推动青年的自我确证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积极区分是为了获得较高水平的社会认同,而实现较高水平的社会认同是为了满足个体自尊的需要,不断获得更高水平的自尊是激发群际行为的原因。青年对时代新人产生内群体偏爱并积极区分的一个重要前提便是确信自我成长成才方向与时代新人群体目标方向是一致的,在实现对时代新人群体认同的过程中获得高水平的自我评价,进而达到更高层次的群体认同。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青年对时代新人的目标认知。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时代新人群体的共同目标之一,青年对该目标的认知不仅仅要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还应深刻理解“为什么”。这就要求新时代青年不仅要纵观历史长河把握为什么要民族复兴,了解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态势,明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的国内大势,理解青年群体对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二是关注青年发展领域公平公正的推进,避免青年对时代新人产生目标误解。部分青年由于地域之间存在教育、就业资源分配不均等社会现象,存在对不同地域群体、某种职业青年群体的群际偏见,并且一些不公平现象导致部分青年付出和收获不能成正比,因此他们对于更多更好群际资源的争取也比较佛系。针对部分青年“目标误解”,各级政府、学校要注重相关评价机制的建立,最大程度地促进青年就业公平、发展机会公平和利益公平,避免无意义的“内卷”,推动更多青年齐心协力为民族富强而奋斗。三是寻求多元化工作意义,寻求青年自我认同与时代新人期待之间的目标平衡。目前“工作意义贫困”成为大多数职业青年面临的现状,青年要及时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去思考工作的意义,横向维度要与优秀职业青年群体作比较,纵向维度探寻工作于自身成长发展的意义,明晰赚钱其实也是自我实现的一个途径,是获得自信、安全感的一个途径。青年责任担当的过程恰恰是与自身长远发展同频共振的,现实利益的追求、高自尊的需要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不是相悖的。
参考文献:
[1]杭行,纪志耿.把握时代新人培育的着力点[N].中国教育报,2024-07-04(5).
[2]刘波,杜文博.系统观念视域下时代新人培育的逻辑理路与推进策略[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6(4):75-86.
[3]尹娜,李响,徐广鑫.时代新人视域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路径探析——基于天津科技大学的调查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23,32(4):91-96.
[4]王志强,梁钦.拒绝“躺平”:新时代青年价值观的现况调查与引导路径——基于三省一市1539名青年的实证调研[J].高校辅导员,2023(1):70-75.
[5]萧鸣政,陈小平.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下青年的责任、挑战与对策[J].人民论坛,2022(8):44-49.
[6]覃鑫渊,代玉启.“内卷”“佛系”到“躺平”——从社会心态变迁看青年奋斗精神培育[J].中国青年研究,2022(2):5-13.
[7]朱迪.新业态青年发展状况与价值诉求调查[J].人民论坛,2022(8):18-23.
[8]刘建军.论时代新人的科学内涵[J].思想理论教育,2019(2):4-9.
(责任编辑: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