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部分农村初中孩子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所有心理疾病中,神经衰弱、强迫症、考试焦虑等占相当高的比例。个别初中生因为不适应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竞争激烈的学习生活导致行为异常或者沾染不良习气,最终走上厌学辍学甚至违法的道路。笔者针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探索。
一、丰富学生课外活动,增强价值感和归属感
学校要切实落实“双减”政策,不盲目增加学生负担,组织开展各种社团选修活动课或者在班级中直接开展兴趣小组活动,为学生搭建有利于充分发展个性的平台,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比如有的学生喜欢打篮球,就动员他们去参加篮球社团;有的学生喜欢打羽毛球,就动员他们去参加羽毛球社团;有的学生爱唱歌,就让他们参加音乐社团;有的学生爱画画,就让他们去参加美术社团。学生们在丰富的课外活动中不但能学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和技能,展现才华和艺术水平,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还能加强与他人的人际交往,培养出友谊和集体荣誉感,健全人格。
例如,在一年一度的校运动会上,学生们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参赛的学生努力拼搏,为班级争光;没参赛的学生送茶送水,加油呐喊,给参赛的学生许多鼓励和关怀。大家共同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体验到价值感和归属感。
二、加强道德与法治教育,树立法律意识
青春期的学生思维十分活跃,独立性和批判性迅速发展,但看问题又具有表面性、片面性。他们社会阅历浅,思维能力尚未成熟,而且模仿性、依赖性又很强,如果教育不力,在不良环境影响下,可能形成某些不良习气,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因此,学校要不断加强道德与法治教育,可以组织学生听法治知识讲座,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法治纪录片和图画展,拓展学生的法律视野;可以开展以“学法守法" 健康成长”为主题的班会课,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在道德与法治课上教授未成年人保护相关知识时,笔者设计模拟法庭活动,引入青少年校园欺凌的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加强法治观念教育。班级学生小刘平常有欺辱同学的行为,笔者安排他在模拟法庭中饰演审判长的角色。为了使他更好地扮演审判长一角,笔者带着小刘认真研读相关法律知识,分析校园欺凌的案例,让他认识校园欺凌行为带来的危害,明确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在模拟法庭活动过程中,学生讨论热烈,法治观念明显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显著提高。小刘同学诚恳地向自己曾经欺辱过的同学道歉,还主动邀请全班同学监督。
三、常态化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及时解决学生问题
学校心理咨询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疏导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问题,预防恶性事件的发生。做好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进一步强化学校心理咨询室标准化建设,常态化开展心理疏导工作,采用面谈、书信、回答指定问题、团体活动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丢忧愁,走正道,乐成长。
开学初,笔者让每名学生为自己准备一本可以与自己,也可以与心理老师交流的谈话录,建立文字交流的通道。吴同学是一名文静的女生,李同学是一名活跃男生,他深深地吸引了她。李同学的名字经常出现在吴同学的谈话录里。久而久之,女孩子的成绩开始下滑。她是个懂事的孩子,烦恼、自责,却一直控制不住自己。通过谈话录,笔者发现了她的问题。为了帮她从矛盾和痛苦中解脱出来,笔者在谈话录上给她留了一段话:“欣赏别人的同时,不要忘了自我。欣赏美丽的花儿是一种心情,等待成长也是一种幸福,更是一种成长。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我们在踏足这些领域时,最好是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老师始终相信,当你事业成功的时候,幸福早晚会来敲门。”后来,通过几次同她交流,并不时地加以引导,这名女生最终平稳过渡到一个稳定的心理状态,理智地处理好了青春期的情感萌动问题。
此外,也要充分发挥校家社作用,建立协同育人机制。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还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树立合作理念,积极协同育人,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各自优势和正向引导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学校要积极联系共青团、妇联以及公检法司等社会各部门,及时联系学生家长,沟通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情况。家长和教师要给孩子树立榜样,发现孩子的成长进步,及时鼓励,给予肯定,增强孩子的自尊、自信,激发孩子成长的内驱力。
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十分重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应不断探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帮助他们发掘潜能,完善人格,促进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14期立项课题“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1JY14-L40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埠子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