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收集和分析数据等步骤,完成实践活动任务。这要求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具备科学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多方面的素养。教师可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分解为若干基本要素,并进行量化评定,发现学生能力的不足之处,进行适合其发展的教学调整,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学生可以通过明确的评价标准和反馈机制,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高实践能力。
一、确定评价要素
科学探究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都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应展现的核心技能和素养,因此,教师在实践活动中,应着重关注对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
科学探究能力是指学生在进行科学实验时,运用科学方法和技能,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进行观察、实验、分析和解释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知识,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在物理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体现为设计实验方案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提出并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分析数据能力等。
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通过实践活动来检验和应用知识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培养其实践操作技能。在物理综合实践活动中,表现为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记录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新思维、新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提高个人竞争力。在物理综合实践活动中,主要表现为学生的独立思考、敢于尝试以及勇于探索等能力。
二、编制评价量表
在编制评价量表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为每个评价项目设定合理的权重和评分标准,以便更准确地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此外,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评价量表适时地进行调整和完善,以确保评价量表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实践。
三、实施评价
下面,笔者以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践活动为例,阐述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表现性评价的基本设计方案。
在实践活动开展之前,笔者让学生根据教材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了评价。笔者重点关注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能否实现实验目标,方案中作用力是不是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两个力的大小是否相等,方向是否在同一直线上;是不有对比实验;所用方法方式是否合理等。对于方案不理想,不能达到探究目的的学生,笔者会提供相应指导,帮助他们完成实验设计;对于设计方案优秀的学生,予以表扬。
实验过程中,笔者重点观察学生是否能够规范地使用实验器材,做到让物体保持平衡,而不让钩码等重物掉落等操作细节,以评价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到实验当中,积极配合其他学生,完成好自己的任务,以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实验结束后,笔者让学生提交实验报告,检查学生是否完整地记录力的大小、方向等数据,表格制作是否合理,能否正确得出结果等,以评价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之后,笔者让学生探究两个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大小不等、方向相同等对比实验。观察学生能否想到将钩码挂在同一位置,使力的方向相同;是否敢于想象,勇于尝试。观察用纸片进行实验的学生能否想到用剪刀将纸片剪开,以探究两个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的情况等,以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确定评价要素、编制评价量表和实施评价等步骤,教师可以更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并做出教学调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进一步探索和完善表现性评价体系,为初中物理教学评价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同时,该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其他学科和领域的教学评价中,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鹿鸣路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