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是培育学生艺术素养的主阵地,巧妙而契合学生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的课堂设计,对提高音乐课程育人实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至关重要。因此,音乐教师在实践中,应基于《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育人要求,以生为本,科学设置教学环节,丰富教学内容,真正发挥好音乐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作用。
一、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
导入环节应遵循趣味性、实用性、启发性等原则,在课堂伊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1.以疑引思
思维的发展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以问题导入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思维水平的提升。
例如,笔者在教授《游击队歌》时,让学生先欣赏歌曲,随后提问:“歌曲的音乐风格是什么?演唱的形式又是什么?这种配制反映什么样的歌曲内容最贴切?”学生回答:“是进行曲风格,是合唱形式。”笔者接着再问:“这样的形式和风格适用于歌颂爱情的题材吗?能赞美山河的壮美吗?”然后给出《化蝶》和《长江之歌》的歌词,让学生配上《游击队歌》的曲谱来视唱。通过问题链的设置,学生头脑里留有疑问,更容易激发出探索欲,为后续难点知识的教学埋下伏笔。
在导入环节,将“疑”设在重点难点处,生于无疑处,在问题情境中循序渐进地引入教学过程,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
2.以旧引新
音乐知识系统性、连贯性强,各知识点之间前后衔接、融会贯通。音乐教师在导入环节,可以找到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处,在“温故知新”中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图谱,为学习新知做好认知准备。
例如,笔者在执教《“自新大陆”交响曲》时,以七年级《念故乡》这首歌曲为导入。《念故乡》是我国学堂乐歌倡导者李叔同根据《“自新大陆”交响曲》的旋律填词的歌曲,以这首歌导入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这段旋律的印象,帮助他们将已有音乐知识关联到即将学习的音乐作品中。
在导入环节,教师以旧引新,自然而然地使学生熟悉新课内容,既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巩固已经习得的知识和方法,提升音乐学习能力。
3.以趣引志
兴趣的发展过程首先是有趣,然后是兴趣,最后是志趣。这个“趣味链”启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导入环节,应尽可能让学生感到有趣,让他们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期待。
例如,笔者在执教《踏浪》时,首先请学生捻指、拍手、拍腿、跺脚,和教师一起感受歌曲节拍和旋律,用身体的律动让学生动起来,营造了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
在导入环节,从学生的兴趣、志趣出发,可以调动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表演时的原动力、学习时的掌控力,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氛围。
二、丰富充实的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的主体环节是实施教学计划、突破重难点知识、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音乐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环节,以有效培育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1.启迪思维,感受音乐
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音乐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内涵意蕴,深入感知、体验、理解音乐的感性特征和审美特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聆听音乐、分析作品特点,理解音乐的本质属性,在丰富的感性体验中启迪思维,发展综合素养。
例如,笔者在执教《“自新大陆”交响曲》时,先让学生体验并分析主题的音乐要素和主奏乐器,感受含蓄、内在、忧伤的风格,再借助陶笛吹奏主题旋律,利用陶笛提高学生读谱能力,提高演奏技巧和表现力,通过多种方式感受音乐的魅力。
2.相机调整,再激新趣
在课堂教学的后半部分,学生往往会产生疲劳现象,注意力和探索欲都会有所下降。教师此时可结合教学内容和课堂反馈创设新的教学情境,适当变换教学形式,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笔者在执教《“自新大陆”交响曲》时,发现学生在欣赏B段内容的过程中,情绪不够饱满,部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下降。为此,笔者宕开一笔,除了分析音乐要素外,还带领学生了解乐曲创作背后的故事,以此再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将内在的感受外化表现出来,从而进一步理解作者依恋故土的情怀。
三、耐人寻味的收束结尾
耐人寻味的结尾可以再次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产生“课虽尽,意无穷”的效果。
例如,笔者在执教《丝竹江南》第一课时的末尾,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回顾总结:“本节课,我们感受了江南民歌的婉转优美,然而体现江南风土人情的音乐形式还有许多,最富有韵味和特色的就是江南丝竹。这又是什么样的一种表现形式呢?让我们下节课一起来学习和欣赏吧。”在此环节,笔者通过对本节课江南民歌的总结,引出了下节课江南丝竹的学习内容,从而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带着问题结束课堂学习。这不仅使学生课中有收获,而且使其课后有联想,既有利于知识链的融会贯通,也让学生对音乐学习始终充满期待。
音乐课程是培育学生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的有效载体,对学生丰富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提高审美情趣具有重要作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优化教学设计,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音乐理解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音乐学习兴趣,提升核心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求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