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卫军老师的这节作文评改课以三个评价量表搭建评改支架,以四个教学环节组织和推动课堂评讲活动的有序展开。评价量表中,“写作知识”从具象到抽象的进阶设计颇具匠心,确保了评改目标的有效达成。
一、评改“四环节”彰显教学规律
课堂伊始,丁老师让学生朗读作文题“有你在身边,真好”,以朗读重音为抓手,切入对文题的理解和建构。学生之前已经完成了本次写作任务,丁老师让他们再次审题,并追问相关问题,其实是在引导他们深入理解需要着重表达的“你”“真好”等关键字词,为接下来的教学提供了扎实的标准框架和认知基础。
第二个环节,丁老师基于“追问题目”的审题实践,从“立意”“选材”“结构”三个方面搭建了整体把握作文质量和评判作文等级的框架。“立意”“选材”“结构”都是抽象概念,为此,丁老师基于本道作文题,巧妙设计了“评价量表一”,对三者的标准做了具象化的条款呈现,学生完全可以据此快速做出有针对性的等级评价。比如评定“立意”等级时,学生可以直接运用“有直接或间接表达主题的句子”“‘真好’的意味由表层到深层深化”这样的具体标准,对文章的“立意”等级做出快速而客观的评价;判定“选材”等级时,学生也可以根据量化且直观的具体标准——“故事来自真实生活”“‘你’与众不同”进行评定。如果说“评价量表一”中的“立意”和“选材”是围绕“写作内容”展开的,“结构”则是基于“写作形式”。而“思路清晰”“前后有呼应”“过渡自然(有标志性的词句)”“段落长短有致(不少于5个段落)”等显性标准,同样利于学生把握,让评改看得见、摸得着。这些都体现了丁老师研制标准时的巧思和专业。
“评价量表一”中关于“立意”“选材”和“结构”的评判与评改属于“整体把握”,“评价量表二”中的“叙事”“情境”“人物”“语言”四个维度则是聚焦局部内容。与“评价量表一”相似,“评价量表二”中的“评价标准”也是直观可视的。随着评改实践的深入,这些可视化的标准逐渐变得丰富和具体。这些遵循写作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的评改实践,因为评价标准的具体可视,使得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四个环节是在前面环节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主题”“结构”“内容”“写法”和“语言”五个维度对文章加以评改。观察“评价量表三”可知,这里的评价标准已经由具体走向抽象概括。由此可见,丁老师力图为学生建构评价和评改的程序性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建立评改的概念,并在更多场景中迁移运用。
二、量表“三进阶”建构匠心课堂
本节课中,丁老师一改常见的作文评改教学从概念走向概念的做法,而是基于概念,研制了符合文题特点的评价量表,让评价标准具体且有针对性。其中,“评价量表一”和“评价量表二”分别从整体和局部两个层面,让学生对作文评改的认识从“事实性知识”向“概念性知识”推进;“评价量表三”则是建构了评价和评改的程序性知识系统。三个量表既是评改实践的进阶,更是评改知识从事实性知识到概念性知识,再到程序性知识的进阶。这样的作文评改课,为一线语文教师提供了直观的借鉴课例。
从写作本质审视,这样的标准研制和评改实践,也十分符合写作的原理性知识。我们知道,任何文本的写作,都要受中心、主题的统率,不论是材料选择,还是结构安排,都要遵循此原则。为此,丁老师在“评价量表一”中提到了“立意”“选材”和“结构”。而对叙述性文本而言,还要从“叙述”和“描写”两个角度展开,符合要素清晰、叙述具体、描写生动的要求,这又恰好是“评价量表二”的精髓。
三、关于课堂优化的一点思考
丁老师这种基于文题建构标准,进而走向概念理解的作文评讲课,具有很好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探讨价值。但是仔细揣摩三个量表,笔者感觉还可以更聚焦、更丰富一些。比如“评价量表一”中的评判“立意”和“选材”,不妨紧扣作文题“有你在身边,真好”,设计这样几个问题性指标,要求学生快速评判:①有“我”有“你”吗?②主角地位突出吗?③“你”是在身边,还是在远方?④有“你”真好的“好”,叙写具体吗?⑤关于“你真好”的叙写,走向了生命成长吗?再如评判“结构”,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①有能一眼望穿的结构吗?②有哪些使结构清晰的手段?③结构精致吗?④细部的关联紧密吗?这就更加聚焦和具体了。当然,瑕不掩瑜,总体而言,这依然是一节较为成功的作文评改课。
(点评人为正高级教师、重庆市特级教师,现为重庆市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初中语文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