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自然教育是以自然环境为背景,引导幼儿融入自然环境,并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帮助幼儿获取与整理自然信息,推动幼儿逻辑思维的形成。通过自然教育,幼儿能够在现实生活和活动中深刻理解物质存在的意义。基于此,幼儿园教师需要优化教学方法,明确开展自然教育的意义,并通过合理设计教学活动、运用CDIO教学模式、利用园所资源等策略来开展自然教育,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幼儿园开展自然教育的意义
(一)促进幼儿个性发展
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的思维、行为和个性正处于形成初期,这一时期的幼儿亟须教师和家长的引导。自然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幼儿的生活技能,使其能够逐步独立生活,其核心遵循“融入、系统、平衡”三大原则。在开展自然教育时,教师应充分尊重幼儿的自我发展,让他们深刻体验自然界的美好与奥秘,为幼儿提供展现自我、释放天性的机会,使幼儿在自然环境中实现真正的成长,促进幼儿个性发展。
(二)提高幼儿认知水平
自然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还是孕育生命的摇篮。在学前教育阶段,教师将自然教育理念融入日常教学,能够使幼儿从自然资源中汲取大量知识。教师在开展自然教育时,应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鼓励他们自主感受和接触自然,积极探索自然界的奥秘。这样不仅能激发幼儿的探索欲,还能加深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激发他们探索事物的热情,提高其认知水平。
二、幼儿园开展自然教育的策略
(一)合理设计教学活动,设计亲近自然课程
幼儿园的课程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核心目标。这些课程通过引导幼儿亲身体验自然生活,加深他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理解,使其学会识别并避免日常生活中潜在的风险,加深对自然和生命概念的认识。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应以幼儿的视角构建知识体系,加强幼儿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和互动,培养他们爱护自然、敬畏自然、珍惜自然的品质。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要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遵循“以幼儿为本”的教学原则,为幼儿营造能够促进其持续发展的自然教育环境。同时,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运用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使幼儿有更多机会去体验和接触自然。
以大班社会领域大自然课程为例,教师在该课程中应将创造性作为设计教学活动的核心,并坚持开展亲近自然课程,以提高幼儿对自然界的感知能力。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幼儿创设教学情境,如播放《摩登大自然》等动画,并将其与课堂知识相结合,使视频资料成为辅助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同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检索国内外亲近自然课程的优质教案,并结合班级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持续优化自然课程设计,为课堂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运用CDIO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活动设计
CDIO即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代表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实践和练习,将不同课程内容有机地串联起来,以达成既定的教育培养目标。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四个环节来完善教育活动设计。
1.C—构思环节,设计完整的活动方案。在自然活动开始前,教师要通过观察、谈话等方式收集幼儿感兴趣的自然现象或活动,明确活动主题,并根据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和身心发展特征设定活动目标。幼儿园管理人员可制定以学年为周期的自然教育主题活动会议研讨表(表1),教师应在该表格中记录具体工作内容,厘清工作思路,并以横向设计的形式明确活动的发展脉络及组织形式,以纵向设计的形式推动进程发展。这不仅便于教师对活动方案进行系统梳理,提升自身专业素养,还能够构建完整的资源活动库。
以大班自然教育活动“哺乳动物大家庭”为例,该活动的设计灵感源自教师在日常观察中发现幼儿对老虎、小狗、熊猫等哺乳动物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决定根据这一兴趣点来设计自然教育活动。在活动研讨会上,教师参考了表1中的研讨要点来制订活动方案,并且制作了如图1所示的思维导图。
2.D—设计环节,确保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在设计环节,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和幼儿的兴趣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时,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认知发展阶段制订教学计划,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并合理规划活动时间,以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在设计自然教育活动“哺乳动物大家庭”时,教师可以与园所管理人员、周边社区合作,拓展幼儿的探索空间,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进入社区进行实地观察和探究,激发幼儿的探索热情,鼓励他们在实践中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并及时记录幼儿的行为表现,了解他们的兴趣所在和疑惑之处。此外,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探究表现,灵活调整活动时间和策略,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3.I—实现环节,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在实现环节,教师要积极引导幼儿参与自然活动,进行探究和实践。自然教育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组织自然教育活动时,必须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设计教学活动,以提升幼儿的综合素养。以大班自然教育活动“哺乳动物大家庭”为例,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积极组织他们参与自然活动,提高他们的操作和思维能力。在“哺乳家族找伙伴”这一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组织他们参与角色扮演游戏,并鼓励他们主动与同伴合作、交流,从而在互动中加深对哺乳动物的了解。在“哺乳家族动物多”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多种渠道搜集信息,认识不同种类的哺乳动物,并利用日常材料制作动物模型,以培养他们的空间思维和模型制作能力。在“我们有同一个家”这一环节,教师可以鼓励幼儿结合个人经验和想象,绘制哺乳动物的画像,使他们在想象与认知的过程中认识自然界的多样性,并深刻体验自然之美。
4.O—运作环节,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在运作环节,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课堂表现和知识掌握程度进行总结,进而不断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自然教育质量。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和心得,鼓励他们讲述自己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及发现,以丰富幼儿的活动经验。表2为教师整理的“哺乳动物大家庭”自然教育主题活动会议研讨表。
(三)利用园所资源,营造“亲自然”环境
环境是幼儿成长和发展的教学资源之一,自然教育的素材往往蕴含在这些环境资源之中。因此,教师应努力为幼儿创造真实的环境体验,让他们沉浸在自然之中,欣赏大自然,近距离地接触和感受自然界的景物。
教师可以为幼儿开辟户外教学空间,设置植物种植区,让幼儿亲自种植蔬菜和谷物,深入理解大自然的奥秘。教师可以将参与种植活动、观察植物生长和记录种植过程作为生动的“亲自然”环境的教育素材。幼儿在使用教师提供的工具,如铲子、锄头等进行种植时,能够享受参与自然活动的乐趣。此外,幼儿通过参与除虫和拔草等实践活动,能够认识自然界生物的密切联系,感受自然界生物的多样性,从而领悟植物生长的奇妙之处。
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和幼儿园空间的局限性,部分园所缺乏足够的空间供幼儿进行种植活动和实践学习。对此,教师可以调整种植方法,创新种植模式。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园所和班级中废弃的玻璃杯、水瓶等容器,在教室内设置小型水培种植区,引导幼儿尝试水培大蒜、水仙、黄豆等植物。这样不仅能够拓宽幼儿的知识视野,还能够帮助他们掌握植物生长的规律。
结语
大自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学前阶段的幼儿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启发作用。教师应重视自然教育在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引导幼儿接触并探索自然界的奥秘,通过开展多样化和富有创意的自然教育活动,让幼儿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领略自然之美。在自然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可以通过合理设计教学活动、运用CDIO教学模式、利用园所资源等手段增强自然教育的效果,以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加深幼儿对自然界的感知。
(作者单位:甘肃省广河县齐家镇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