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通过回忆、观察具体实例,了解定义、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的意义,结合具体实例进行交流与讨论,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经历命题的分析过程,会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在交流中发展有条理思考和表达的能力,感受交流的重要性。
二、教学过程
1.情境引学
师:8、17、0、-6、2.4中,哪几个数是偶数?
生:8、0、-6。
师:为什么说上面的三个数是偶数呢?
生:能够被2整除的数是偶数。
师:上述有理数中,哪几个数是钟吾数(教师自己编想的一种数)呢?
生:什么是钟吾数?
师:要想知道什么是钟吾数,我们就要先知道这个名称的含义或对它做出规定。下面,我们来给这个名称(或术语)进行规定: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3整除的数称为钟吾数。现在大家再做判断。
生:0、-6。
师:像这样的例子,你还能举出来吗?
……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已知的“偶数”出发,再到未知的、陌生的“钟吾数”,引发认知冲突,从而说明说理时要用到“定义”,得出学习“定义”的必要性。同时从多个例子的回忆与感知,让学生观察定义句式的特点,从而体会“名称或术语”“描述或规定”的意义,并留有一定的思考与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2.互动研学
【活动1】说一说(定义的探究)
问题1:请你判断下列名称的定义是否正确。
(1)“能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是“方程的解”的定义;
(2)“由3条线段首尾依次相接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的定义。
师:同学们,我们除了要弄清“名称或术语”的定义,还需要对一件事情作出判断。接下来,我们一起探讨与判断有关的问题。
【设计意图】在明确“定义”概念基础上,分别从“数”与“形”两方面给出两组已学过的定义,一方面复习已学过的定义,另一方面,深化理解什么是定义。同时,问题1在问法上,有意改成判断,让学生体会对事情作出判断,为引出“命题”埋下伏笔。
【活动2】辨一辨(命题的探究)
问题2:比较下列句子的表述形式,哪些对事情作出判断?哪些没有对事情作出判断?
(1)0是偶数;(2)若a2=4,求a的值;(3)如果a2=4,那么a=2;(4)经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5)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6)等角的余角相等;(7)等角的余角相等吗?(8)四边形不一定是多边形。
生:(1)(3)(5)(6)作了判断,其余没有。
师:我们把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作命题。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结构特征?
生:从形式上看,命题的表达形式多样,有的较明显,如写成了“如果……,那么……”的形式;有的分两段来表述,中间用逗号隔开;有的表述简练等。从构成上看,无论如何表达,命题都由两部分构成,即条件与结论。
师:对于不明显的命题,如何找出条件与结论?
生:采取结构分析法与画图分析法,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加以解决。
师:很好。在数学中,命题一般都由条件(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条件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设计意图】先通过形式化表述较为明显的例子,再通过转化思想,让学生把握命题的构成。命题都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缺少其中一部分就不能构成命题。因此,教师可以明确告知学生,作为一个命题的两部分,“条件和结论”缺一不可,对不明显的例子可以先转化,再判断。
【活动3】议一议(真假命题)
师:上述(1)(3)(5)(6)4个命题作出的判断正确吗?
生:命题(1)(5)(6)都是正确的,(3)是错误的。
师:很好。对于(1)(5)(6)这些命题来说,如果条件成立,那么结论成立,像这样的命题我们叫作真命题。那什么是假命题呢?
生:像命题(3)一样,当条件成立时,不能保证结论总是正确的,也就是说结论不成立,这样的命题叫作假命题。
【设计意图】对问题2进行拓展延伸,自然过渡到“真命题、假命题”的学习中。教师稍作引导,学生自然生成新知。
【活动4】做一做(巩固提升)
问题3: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如果a是有理数,那么a2+1>0;
(2)若∠1+∠2=90°,∠3+∠2=90°,则∠1=∠3;
(3)若a2>b2,则a>b;
(4)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设计意图】问题的设置是从学生的已知经验出发,由易到难,由数到形,层层递进,最后一题还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解决,让学生充分交流各自的判断方法,引导学生体会真、假命题的辨别,对本节课的新知能够及时巩固提升。
3.反思悟学
师: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你又掌握了哪些新方法?
【设计意图】对照板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历程,采用“框架式”的小结,利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三、教学反思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以生为本,学为中心,方是根本之道,诸法之魂。走进课堂,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教师不能无视学生所呈现的生命信息。教师只有关注学情,爱满课堂,适时调控,灵活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才会收获好的教学效果。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笔者通过情境引领、问题导学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自己编想的“钟吾数”引起学生好奇心,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探究“定义”的欲望,从而揭示定义的本质与作用,自然引出“命题”,进而唤起学生对命题探究的兴趣与热情。
2.建构完整知识体系
教学其实就是经验与经验的对接,是将教材中的间接经验与学生的直接经验对接,将成人的知识经验与儿童的知识经验对接,将抽象的学术经验与直观的生活经验对接等。本节课笔者从“数”与“形”两个方面设计问题,通过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回顾,实现新旧知识的“对接”,为定义与命题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认知素材,奠定了深厚的心理感知基础,较好地形成了新的知识经验与知识结构。但学生对表述不明显的命题,找出条件与结论还有点困难,即使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也还是有语言组织不到位等现象,这些还需要教师多采用实例启发学生理解概念,真正把握命题的结构,从而建构起真实的、完整的、科学的知识体系。
3.为“思维之旅”引线搭桥
学生学习数学是在经历“思维旅行”。每一节课的经历对学生来说,都是学习生涯中宝贵的人生财富。好的课堂教学对师生的影响是久远的,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时,在关注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同时,要能以问题为平台引导教学,问题的设置与解决应层次分明,拾级而上,以“点”为根,以“线”贯穿,以“过程”训思维,以“思想”提能力。本节课以“认偶数,说理由”为起点,目标直指“定义”,然后回忆诸多“定义”,温习已学,内化认知,深化概念理解,接着又依托“定义”的作用之一“判断”,实现目标——命题的学习。此时,又分三个步骤“慢慢道来”:第一步,解决什么是命题;第二步,对命题结构加以分析;第三步,针对判断的正确与否,进行真、假命题的探析。教学不是急于求成,而是“一波三折”,关注过程,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分解法、画图分析法、关联分析法等)。此外,教师应注重多用启发式的语言,让学生“听、说、读、写、画、思”等,循循善诱,引发学生思考,得出结论。学生经历了探索过程,就能在知识慢生长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王官集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