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教师;班级管理;育人智慧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28-0027-02
初与聂老师搭班工作时,我们办公室的距离约200米;聂老师带领我参与家校活动时,台上与台下的距离仅20米;现在我和聂老师在学校德育处共事,办公桌的距离不足2米。同事10年,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我也不断感受着聂老师的育人智慧。
一、处理突发事件有技巧
入职第一年的一天,我正在三年级楼道进行课间护导,突然听到某班冒出学生吵架的声音,一时似难以平息。当时还是新教师的我,站在教室外,努力做着“劝架员”,试图提高嗓音来压制学生的激动情绪,然而争吵的声音越来越响。没过多久,班主任聂老师赶到,她在班里一站,环视了一下四周,做了个手势,全班竟然一下子安静了。显然,聂老师和我的处理方式不同,效果也是她的更好。
回想刚入职时,我处理类似事件的步骤一般是先找到当事人进行询问,然后向其身边的伙伴了解情况,再引导双方沟通解决,最后向班级所有学生说明事情的严重性以及后果。这样的方式有时会收到效果,但更多时候收效甚微。像这次这样的局面,聂老师仅用了一个“一元五角”的游戏就缓和了学生间的矛盾。紧接着,聂老师巧用“同桌互写颁奖词”的活动引导学生彼此欣赏,再以“颁奖活动”让这场风波顺利化解。最后,聂老师对引发事件冲突的几个学生进行了非公开的个别教育。
这下我明白,原来处理学生的矛盾可以不用“大嗓门”,也不用总是严肃说教,而是可以用平和、暖心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人际交往。聂老师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让我这个职初教师对师生沟通、教师角色有了新的理解。
二、与家长沟通有方法
2018年是我入职的第三年,却是我第一次任教一年级的班级。虽然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可是我还是遇到了难题。学生刚入小学时就要参加国家体测,第一次模拟测试后,我将体测结果发送给家长,却收到了家长的不满意:有家长对公布成绩的做法表示质疑,有家长对测试的结果提出异议,还有家长每天咨询动作改进的方法……我一时不知如何一一应对。
聂老师似乎看出了我的困扰。一天,她主动向我发出邀请:“下午我会面向青年教师开展家校共育方面的专题讲座,你愿意来听一听吗?”在那次讲座中,聂老师提出“想在前,做在后”的主张。她倡导教师提前设计“家长手册”,做好家校沟通预案,避免给家长造成困惑;教师要尽可能预设家长的需求,提前了解家长可能产生的疑惑,并给出最佳的解决方案;教师将家长的担忧想在前,缓解家长紧张的情绪。聂老师不仅基于班主任视角,也能站在家长的角度思考问题,充满了教育智慧。她讲座中的每一句话都在告诉我,教师应当换位思考、尊重家长、理解家长,教师要和家长站在一起,共同为学生的成长赋能。
在那次讲座的启发下,我制作了“定制版体测指南”,为家长指导孩子锻炼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同时以微信群打卡的方式和家长保持互动,再以拍摄视频的方式呈现分解动作。我号召家长和学生积极打卡、正向反馈,让体育锻炼成为学生的日常习惯和兴趣爱好。慢慢地,这次体测成为班级学生关注健康、积极锻炼的垫脚石,也成为日后我和家长高效协作的敲门砖。
三、同事互帮互助有耐心
教师入职的前五年,往往困难多,但也成长快。那段时间,聂老师总是耐心倾听我的困惑,给了我很多工作上的建议和帮助,每一次探讨都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我深受启发。
聂老师爱复盘,备课教案上除了规范的教案撰写,还有密密麻麻的红色笔记,都是她二次备课的思考和日常记录的教育关键点。聂老师说:“每一件鲜活的事件背后都蕴藏着值得反思的育人契机。”
聂老师爱读书,她认为好的教育故事需要专业的教育表达,肚子里要有大量的“教育思想”才能在事件发生时表现得从容不迫。聂老师和我组成了“读书搭子”,互相分享教育书单,互助成长。
聂老师有目标,我俩相互鼓励,每次课题申报都积极参与,每年都写一篇文章,每学年都做一次工作中的新尝试。新教师很容易步入职业倦怠感,需要不断激励。聂老师帮我做职业规划,以“备好一节课”“上好一节课”“带好一个班”“写好一篇文”的四个“一”,让我迈出职业发展舒适圈。
四、工作团队协作有节奏
工作几年后,我被安排到学校的德育处负责行政工作。初来乍到,我顿时感受到工作的快节奏,一时手忙脚乱。而聂老师总是高效地完成紧急事项,有序地完成重要的事情,妥善地完成日常事项。我不禁好奇:比我还忙碌的聂老师是如何安排自己的工作的?聂老师拿出了她的笔记本,上面记满了事项。她说,事情虽然多,但要有序安排。她将每个周期的事项分为“紧急重要”“紧急但不重要”“不紧急但重要”“不紧急也不重要”四大类,从而便于处理不断堆积的事项。聂老师还用在线文档将部门事项进行细化,工作团队的每个成员分别在表格中填写各自一周的计划任务,完成后及时勾画,没完成的彼此互相提醒。团队协作与个人工作的推进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我们互相鼓励,探寻着工作中的乐趣。
与聂老师从相识、相熟、相知到相惜的10年时间里,我感受着她的育人智慧,体会着她的育人主张,逐步向她的方向靠拢。
(作者系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德育处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