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深度育人实践,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无痕体验。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应用中无痕感受,交往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无痕迁移,替代体验让学生在移情中无痕濡染,项目体验让学生在取舍中无痕建构。无痕体验让教师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成为一种深度育人的实践样态。作为教师,要借助于无痕体验,来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终身发展奠基。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无痕体验;深度育人;育人实践
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当致力于培育学生的道德观念、法治观念等。长期以来,道德与法治教师习惯于讲解、告知,由此学生获得的是“关于道德的观念”“关于法治的观念”等。涵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法治素养,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生命成长是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旨归,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践的至高境界。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的感受、体验。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在活动中融入、渗透相关的道德与法治观念,让学生获得一种濡染、滋养等的无痕体验。实践证明,无痕体验是教师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深度育人实践,它能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力,发展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一、实践体验:在“应用”中无痕感受
实践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根本学习方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之知并非一种“闻知”“说知”,而应当是一种实践之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研发活动,让活动具有挑战性、召唤性,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融入,让学生展开积极、主动的探索、探究。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研发能启迪学生道德与法治活动探究的预案,设计富有挑战性的真实问题,让学生在真实的、多维的、复杂性的场域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从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视角展开思考、探究、分析、评价等。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二年级下册“做个‘开心果’”这一课,旨在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愉快、积极地生活”,引导学生展开“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其中,重点是引导学生“走出自我,学会关注他人的需要”“与周围世界和谐相处”“为身边的人带来快乐”等。教学中,在引导学生认识、了解“开心果”内涵之后,笔者设计了一个层次性活动:一是让学生“做老师的开心果”,二是让学生“做爸爸妈妈的开心果”,三是让学生“做同学、伙伴的开心果”。这样的三个活动,其内容覆盖了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在“做老师的开心果”方面,创设了一个帮助老师擦黑板、发本子等的情境;在“做爸爸妈妈的开心果”方面,创设了一个在爸爸妈妈劳累时给爸爸妈妈倒水、给爸爸妈妈捶背等的情境;在“做伙伴、同学的开心果”方面,创设了一个让伙伴开心的情境。在教学中,教师要超越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课堂时空,将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的学习引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向着学生的课外生活、课余生活拓展、延伸。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引导学生回忆、整理、丰富生活经验,进而帮助学生解决相关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实际问题。教学中,教师要呵护学生的实践体验,引导学生的实践体验,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真正让道德与法治课程链接学生的过去、现在、未来的生活,让学生在无痕化的体验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道德与法治品质。
实践体验就是要求教师要将相关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融入、渗透到学生的实践体验之中,从而将相关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外化为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行为。在无痕化的实践过程中,学生能感悟、感受和体验到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的内涵。这样的实践体验为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形的知识、无形的渗透,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习得了道德与法治观念、意识、能力、品格等。
二、交往体验:在“生活”中无痕迁移
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学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就是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将教材逻辑对接学生的生活逻辑。在很多教师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他们往往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浅层次的、被动的“交流问答”。在这样的一种教学中,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很多情况下表现为“知道”,至多表现为“理解”,即认识到“应该怎样做”,认识到“为什么要这样做”。但这样的教学容易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过程中形成“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不良习惯。而生活化的对话、交往,就是要通过生活事例,引导学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进而帮助学生厘清问题的本质,让学生从教材逻辑跨越到生活逻辑、从书本道理跨越转型到生活哲理。
在教学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二年级下册的“我的环保小搭档”这一部分内容时,很多教师往往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针对教材中的插图提问,诸如“这张图里面有哪些东西?”“它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我们应该怎样做?”如此,学生回答的就是“这幅图说明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环保”“环保就是要爱护环境”“环保就是要尽可能节约而不浪费”,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仍然仅仅是道德与法治知识,形成的仅仅是“关于道德与法治的观念”。而引导学生生活交往,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辨析、研判,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如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于手机等设备拍摄下周围的环保、不环保的一些现象,如整齐的垃圾分类让小区干干净净,如易拉罐、塑料瓶等的回收减少了白色污染等;如乱丢垃圾引发了苍蝇的聚集,如随地扔塑料制品导致土壤的白色污染,如塑料制品的焚烧引发浓浓的黑烟等。
基于生活的对话与交往,要求教师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关照学生的生活经验,关照学生的生活实际。为此,教师一方面可以依托教材中的内容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另一方面可以直接将学生生活世界中的相关现象、事件等引入教学之中。通过引入链接生活场景、引入生活现象与生活事件,能让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学习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三、替代体验:在“移情”中无痕濡染
在当下的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引导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不仅可以让他们获得实实在在的实践体验,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替代性、模拟性的体验活动。相比较于实践体验,替代性体验往往需要创设情境。因为只有置身于情境之中,学生才会积极地移情,才会积极地展开“内模仿”。所谓“内模仿”,是指“学生想象一种事物或者事件发生的过程,是在心理或意识层面的一种经历”。“内模仿”是“移情”的一种,它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获得替代性体验。
为了丰富、深化学生的替代性学习体验,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模拟性的、模仿性的活动。有时,教师还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看,并在观看中展开想象。如教学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上学路上”这一课时,笔者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呈现了学生上学路上的一些场景,并引导学生研讨、交流:“你看到了什么?你觉得他们这样做好吗?为什么?”如此,借助于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以及生活经历、经验等,进行交流、评价。在教学中,笔者还引导学生展开角色扮演活动——“我是小交警”,让学生依据经验展开模拟性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会有序地指挥“交通”,会有效地制止相关的“违法”行为,会积极主动地搀扶一些“老人”“儿童”过“马路”,会友情提醒“路人”要遵守交通规则,等等。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能感受、体验、认识到交通警察指挥交通的重要性,认识到每一位公民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教学中,笔者还引导学生针对角色扮演活动进行点评,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认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当教师有条件引导学生实践时,就应该而且必须引导学生展开实践性的活动。如在上述“上学路上”这一课的教学中,有条件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警校联合”的方式,让学生在交通警察叔叔的辅导、指导下做一个“志愿者”,参与实实在在的、现实性的交通管理。但如果没有条件或者说条件受限制时,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角色扮演。
替代性体验同样能激发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积极性。作为教师,要积极打造替代性体验的平台,赋予学生替代性体验的契机,引导学生的替代性体验。教学中,教师要选取有意义的场景,创设有意义的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地感受、体验,开掘学生的体验性潜质、潜能。作为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替代性体验过程中,突破固有的、固化的学习理念,创新学习方法、方式,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的实效。
四、项目体验:在“取舍”中无痕建构
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是一种融合了道德伦理学、法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知识,因而是一种复杂性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不是“已成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建构、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并且还处于不断地丰富、扩展、完善过程之中。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实践中去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创造知识。如此,学生就不再是一个接受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知识的“容器”“工具”,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建构者、创造者。作为教师,要积极、主动地研发相关的“项目”,并利用“项目”引导学生无痕建构,引导学生无痕体验,引导学生无痕认知、无痕实践。
项目化学习不同于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它是一种综合性、立体性的学习。在项目化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积极地建构、创造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由此,学生能获得道德与法治项目化学习体验。这样的一种体验,是一种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体验。比如教学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四年级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一课时,笔者就设计研发了这样的项目化活动——“家乡传统文化习俗”。在活动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调查“家乡传统文化”,即“家乡有哪些方面的传统文化”。通过调查,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认识、了解到家乡的传统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积极地搜集相关的资料。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研讨家乡传统文化”,让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评价:家乡传统文化有哪些值得继承的?有哪些与新时代文化不相适应甚至有冲突?通过这样的一种评价,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从传统文化中取舍,进而无痕建构传统文化的认识。如此,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家乡文化,还能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家乡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家乡文化,让学生从家乡传统文化习俗中习得一些良好的处事态度、习得一些处世智慧。同时,通过项目化的学习,让学生不再简单地对传统文化进行评价,而是能辩证性地、一分为二地评价传统文化。在这个过程中,笔者有意识地培育学生的辩证性思维,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对待传统文化。同时,培育学生包容、平等的心态,让学生能科学地对待家乡习俗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不同家乡的习俗文化之间的差异等。通过这样的项目化教学,增进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
项目化学习,能让学生在取舍中建构、创新、创造。项目化教学,能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感悟,从而能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在项目化教学中,教师要具备充实的知识储备、扎实的技能基础、深厚的文化素养。作为教师,要激发学生项目化学习的热情、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探究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法。项目化教学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教材,鼓励学生走向广阔的生活世界,鼓励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实践展开多样化的思考、探究。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深度育人实践,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无痕体验。为此,要创设学生无痕体验的广阔时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深度育人实践,还要跟进新时代潮流,要抢占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前沿。通过引导学生实践体验、交往体验、替代体验以及项目体验,促进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的应用,促进师生、生生以及生本的互动、交往,促进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的濡染、熏陶,促进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相关内容的建构、创造。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不能满足于相关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的传递,而应当注重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知规律,注重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情绪感受、体验。通过精心设计实践体验、交往体验、替代体验以及项目体验,来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终身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安福海 . 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4(11):59.
[2]安德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M].蒋小平,张琴美,罗晶晶,译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50-75.
(责任编辑: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