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栏目设计的选择和使用

2017-02-17 20:32吕航行
文理导航 2017年1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吕航行

【摘 要】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一书作为一本新的教材,给我们一线的教师带来新鲜血液的同时,在教学活动设计的实践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如何有效地使用教材栏目,使课堂效率不断提高,成为一个新的思考点。

【关键词】教材活动;《道德与法治》;有效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为了更好地体现思品学科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这门课程进行了多次改编和适应性调整。而根据课程标准(2011年版)制定的《道德与法治》一书既贯穿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思品学科的学科价值。

较旧教材《思想品德》而言,本教材不仅在知识点的整理和分布上做了调整,在教学栏目的编排上也做了很大的修改,每一框都以“运用你的经验”为道德学习的起点,以“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阅读感悟”等设计推动学生对关于道德的知识和有助于道德的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最后以“拓展空间”结束,使理论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更具可操作性。

笔者在实践了半学期之后,渐渐体会到教材编写者的用心和栏目设计的精心,但在教材栏目的选择和使用上,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

第一,课堂时间无法消化所有教材栏目。由于每一框内容均要体现深度和广度,实际和理论的结合,使得一节课的容量过大,教材栏目的有效性无法体现。

第二,重难点难以突出。为了使每一节课内容有趣丰富,教材中正文的每段话几乎都设计了活动,如果全部使用,课堂内容虽然充实,但会使得课堂结构上重难点不够突出,很难让学生有深刻的印象,也难以达到课标要求。

第三,有些生僻晦涩的材料使学生在理解上出现障碍。本书的一大特色就是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但在实际操作中会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的障碍,尤其是一些文化素养不是太理想的学生,有时还会断章取义,造成误解。

针对以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了配合学生的实际,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做了一些调整,总结出在使用教材栏目的一些原则。

其一,适应性原则。所谓的适应性原则,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和课堂进度选择教材栏目,及时调整。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每个班的学情也有所差异,所以,在适应新教材的同时,我们不能失去自己的脚步。

例如在上《和朋友在一起》一框之前,我听了一节心理健康课,了解到《心理健康》教材第一课就让学生对自己的交友现状做了梳理,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交友反思经历。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我没有考虑教材“运用你的经验”和“探究与分享”的栏目,而是直接让学生根据心理健康课的经历谈谈自己对朋友的理解和反思,运用其他课堂上的反馈。这样既避免重复,又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其二,有效性原则。所谓的有效性原则,即将所选择的栏目使用效率最大化,既能水到渠成地使学生理解教材中的重难点,又能将课堂内容连接起来,在不破坏课堂节奏的同时让整节课变得更有序完整。

例如在上《认识自我》一框时,重点是需要学生理解从多种途径认识自己。教材中为每一种途径都设计了活动,但如果每一个活动都进行,就会出现时间紧张的情况。因此在栏目选择上,我只选取了“探究与分享”的自画像活动,并设计了四个环节:1.自画像;2.展示自己的作品,谈谈你自己;3.请同桌评一评;4.说说你的感受。”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对应认识自己的一个途径。从课堂反馈来看,效果比较显著,得出的结论也较顺理成章。

其三,发散性原则。发散性原则是基于思品学科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学科素养,促使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生成,利用最新的活动丰富教材的原则。现代社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重视程度不言而喻,这种社会趋势不仅是语文学科的,也可以成为思品学科的学习优势。甚至教材中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也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

例如在理解《让友谊之树常青》一框时,教材文本中提到了《诗·小雅·长棣》中的“交友投分,切磨箴规。”一句。这句话有生僻字,且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无法完整解释,但这句话对学生理解友谊有一定帮助。因此,我课后布置了两个任务:1.通过多种手段,理解这句话的意思;2.查阅资料,每组找出符合这句诗含义的成语故事并在课堂上展示。最后的展示环节,学生代表向我们讲述了管鲍之交、刎颈之交等多个故事,以丰富的知识,精彩的演讲和从容的台风征服了台下的每一位观众。虽然这并不是教材中的栏目内容,但却出自教材,并应用于教材,间接地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并不是照本宣科,还要学会发散性学习,有创意地学习。

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执教者所用的方法不尽相同,对教材栏目的选择也有所差异,但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是为了更好地实践新教材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变则通,通则达。”让每一节课都能让学生学到点什么,为学生解决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顧虑、烦恼,更好地实践思品学科的学科素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正如第斯多惠所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

[2]课标解读与新教材培训课件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
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情感教育
初中《道德与法治》“六步五环”高效教学模式初探
遵循身心特点 助推幼小衔接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理念及其实施探讨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