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情感特色和语言风格来看,南朝民歌几乎是清一色的爱情诗歌,情感缠绵婉转,语言细腻精致,南朝民歌的这种特点在和北朝民歌的对比中显得更加突出。虽然北朝民歌数量不多,但是在题材内容上远比南朝民歌丰富得多,内容也大多写实,反映北方人民的现实生活。尤其是诗歌中体现出北方人的朴素、直率、尚武甚至对英姿飒爽女性的赞赏和尊敬。北朝民歌塑造的众多女性形象中,尤以《木兰诗》中的木兰最为动人,这也奠定了《木兰诗》在北朝民歌中的地位,并和《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塑造的木兰形象家喻户晓,千百年来广为传颂,经久不衰。我们深入解读《木兰诗》中木兰的人物形象并分析木兰形象蕴含的情怀,北朝最美女子花木兰的形象便突显出来。
《木兰诗》讲述了一个传奇女英雄的故事。何为传奇?情节离谱奇怪,人物的语言思想和举止行为超乎常理就是传奇。木兰首先是一个寻常女子,然后才是英雄,明白了她的寻常之处才能更好地体会她的不寻常。木兰本是家中的女儿,是个普通的织女。前方战事吃紧,年轻力壮的男子面对残酷的战争尚且心生怯懦,何况木兰是女儿身;此外,古代女子进军营又是死罪,所以身为寻常女子的她本是不敢想,也不能去前线打仗的。但是,不寻常的地方却在于木兰有孝心,终以女子身份代父从军,报效国家,寻常与传奇的强烈对比构成了木兰的英雄人物形象。
“老女不嫁人,踏地唤天。”这里的“老女”指的是尚未出阁的姑娘,诗句表达的意思是:姑娘到了一定年纪还没有出嫁,心里着急,只能呼天抢地。主人公还没有出现,“踏地唤天”的声音便先出场,让人忍不住联想主人公到底在“唤”什么。事实上,这是南北朝民歌永恒的主题——赞颂爱情,每一个女孩子都憧憬爱情,在这样的情境中,木兰的形象显得如此与众不同。
木兰的出场源于一张军帖。北方战事激烈,可汗发布军帖征兵,父亲的名字也在其中。父亲没有成年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应征入伍的重任只能由父亲扛起。但是,战场异常残酷,年迈多病的父亲难以胜任。对此,木兰发出一声叹息。这里的叹息与“老女”的叹息截然不同,后者是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感叹,而前者是对父亲羸弱身躯的担忧。此时的木兰在一张军帖的压力下,表现出孝顺、柔弱、无助的形象,这远比陷于情爱的其他北方姑娘更惹人怜爱。有人劝木兰举家逃离,这样父亲就可以躲避征兵,但是木兰没有听从这样的建议,她的最终选择是去集市买战马,替父从军。这里的木兰不再忧思而是果断又勇敢。虽然战争残酷,但木兰知道参军的目的是保家卫国。木兰选择代父从军,一方面出于孝心,另一方面出于自己浓厚的爱国之情。在木兰看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自己虽为女子但依然能上阵杀敌,用自己的方式守卫家园。
为了出征,木兰需要去集市购买出征的装备。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她都去了,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也许是木兰希望为出征做充足的准备,也许是她知道此去一别不知何时回来,想再看一遍生长的地方,这里可以看出木兰尚未出征已经不舍家乡,这是女儿情态的木兰。出征途中行军速度很快,“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离故乡和父母越来越远,已经听不见父母呼唤自己的声音。
《木兰诗》在写作上有矛盾的地方。针对木兰替父担忧、出征准备甚至行军途中,作者都运用了大量的铺陈叙述,体现了民歌质朴的语言风格。但是,关于战场的描述,作者惜墨如金,将路途的遥远、行军的速度之快、战场环境的恶劣、战争的激烈残酷都浓缩在六行诗句中,给予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甚至关于战场的正面描写只有“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中读出木兰“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至此,木兰完成了她主动承担的责任,实现了自古以来男儿尚且未能做到的忠孝两全。木兰形象也已经超越了其他民歌的女性形象。
回家的木兰终于脱下战袍,穿上了旧时裳,梳理自己的云鬓。诗歌中并没有木兰的外貌描写,但是我们从“云鬓”和“花黄”隐约可以想到木兰爱美,是个美丽的姑娘。如此美丽的姑娘能够在军营生活那么多年,可见木兰的美丽不在形而在神。
聪慧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木兰非常聪明,这一点可以从她十余年军旅生活但无人知晓她的身份可以看出来。试想一下,如此漫长的岁月里,木兰和同军营的将士们一起吃、一起住、一起训练,随时都有可能被人发现,但是将士们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儿身。
在《木兰诗》中,作者只用几百个字,就让一个充满传奇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通过分析木兰形象,读者从中看到了传奇女子的一生。
《木兰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木兰形象丰富、立体,对当代教育教学有重要影响。其坚毅果敢、爱国、孝顺坚强、聪明智慧、德行兼备的精神品质与新课标提出的教学要求相一致。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文化自信、思维能力、语言运用、审美创造。审美创造不仅指向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还指明了语文教学方向,即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文化自信是指对祖国文化充满自豪感,能从传统文化中看到艺术魅力和思想价值;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迁移,需要学生通过母语了解更广阔的世界,并运用母语表达自己的理解。可见,《木兰诗》确实满足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木兰形象是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典范;木兰形象背后的家国情怀、时代意蕴是祖国文化的彰显;《木兰诗》对木兰形象的刻画如此生动,其语言魅力和艺术魅力值得探究,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木兰诗》的育人价值。
一是提升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的核心内涵是培养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表现美、创造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诵读文本,感受文本语言文字的魅力,形成汉语语言语感。同时,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知识迁移运用的机会,引导学生发表观点,例如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将诗歌内容画出来、唱出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理解能力,提升艺术修养。二是发展创新能力。创新来源于想象和实践。教师利用木兰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思考,想象文本中描述的世界;再借助多样化的合作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为学生搭建释放想象力的支架,促使学生深度理解文本内容,联系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进行审美创造,发展创造性思维。三是强化精神追求。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优雅的生活者。优雅的生活者是指拥有高雅的情趣和崇高的精神追求的人。语文教学应该始终保持对世界的敏锐感受力,为学生提供涵养精神品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例如,教师可以挖掘《木兰诗》中的家国情怀,让学生继承中华文化精神,内化“爱国”“友善”等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
综上所述,《木兰诗》为读者塑造了一个忠肝义胆、坚毅果敢、孝顺坚韧、极具智慧的木兰形象。这一形象与同时期的作品所塑造的形象大相径庭,充分体现了女性意识的崛起以及孝价值观的传承。为让木兰形象继续闪耀女性的光辉,语文教学应该发挥学科育人功能,让木兰陪伴青少年代代成长。
作者简介:浙江省台州市椒江二中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