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出题是个问题。有一个学校的老师拿来两篇作文让我看看,是初中三年级学生写的,题目是《伟大鲁迅的革命精神》。两篇作文的病句很多,老师问我该怎样教学生避免这些病句。我看,病句这么多,毛病主要出在题目上。初中学生读了鲁迅的几篇文章,老师就要他们写鲁迅的革命精神。他们写不出什么却要勉强写,病句就不一而足了。
有些老师说《难忘的一件事》《我的母亲》之类的题目都出过了,要找几个新鲜题目,搜索枯肠,难乎其难。我想,现在老师都是和学生经常在一起的,对学生了解得多,出题目该不会很困难。
有些老师喜欢大家挂在口头的那些好听的话,学生作文写上那些话,就给圈上红圈。学生摸准老师喜欢这一套,就几次三番地来这一套,常常得五分。分数是多了,可是实际上写作能力并没提高多少。特别严重的是学生习惯于这一套,往深处想和写出自己真情实意的途径就给挡住了。
老师改作文是够辛苦的。几十本,一本一本地改,可是劳而少功。是不是可以改变方法呢?我看值得研究。要求本本精批细改,事实上是做不到的。与其事后辛劳,不如事前多作准备。老师平时不放松口头表达的训练,多注意指导阅读,钻到学生心里出题目,出了题目作一些必要的启发,诸如此类,都是事前准备。作了这些准备,老师改作文大概不会太费事了,而学生得到的实益可能多些。
(本文节选自1962年4月10日《文汇报》,题目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