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化技术不仅影响到教师教学模式及手法,而且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条件和方式。学生在信息化条件下的学习主体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选择性有所提高,教师应对学生学习方式进行积极的引导,建立积极的信息化学习氛围和完善的信息化学习支持体系,并结合信息化学习条件调整教学任务,全面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学习条件;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一种通过长期练习而形成的稳定的行为特征,它是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同时也依赖于外界力量的引导与监督。在信息化条件下,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需求和学习条件都有了显著的改变。但不少学生对新旧学习方式之间的衔接、群体学习方式内部的合作以及终身自主获取知识的学习缺乏正确的认知,导致学习方式没有得到及时的调整,难以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信息化技术的影响,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积极变革成了重要的课题。
1"信息时代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发展趋势
1.1"信息时代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发展趋势
技术和社会互动关系之间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导致大众未来阅读模式的不可预测和不确定性,但阅读活动系统的发展和进化也同其他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一样,是由量变到质变,从低层次到高层次,按否定之否定规律螺旋式发展。我们仍可以从阅读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人的阅读需求等方面来对数字化时代大众阅读方式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展望。按照认知心理学的定义来说,学习是指个体因经验而引起的认识、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而学习观是指学生对于学习的认识和看法,具有什么样的学习观将会对其学习方式具有重要影响。在现在的数字化信息时代,由于网络技术的大量应用以及各种先进的信息化学习软件的推陈出新,已经表明曾经的传统的学习方式在面临挑战。当今大学生是在信息时代里面成长起来的“数字土著”,感受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教学变革,因而他们的学习观念也正在逐步发生着改变,观念也将引导着学习方式的变革。
1.1.1"深度聚合的学习资源和多样化的呈现形式将受到大学生的青睐
现在存在一部分人因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只停留在浅层学习,只满足于简单的记忆式学习,不想深入思考其中的原因。现如今深度聚合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资源多样化的呈现形式受到了许多大学生的青睐。在学习中,他们可以将注意力集中于深度聚合的学习资源中,同时由于多样化的呈现形式让学习者学习的时候有着更加新鲜的感觉,学习的方式也由浅层学习逐步向深层学习跨越。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也让大学生受益匪浅,在这三种方式下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合作性、创新性,能够自己去寻找丰富的自主学习资源,从而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促使学习资源的深度聚合。由于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的提出,使许多数字化学习资源也在发生着改变,将更多地学习资源融合在一起,并且能够有着多样化的呈现方式,不仅仅局限于网络端的学习,导航机制的设计也更加的智能,大大降低了学习者“迷航”的可能性。
1.1.2"多样化的大学生学习方式将朝着人性化的方向长期理性共存
从一个宏观放大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种新的媒介形态都对我们的生活、工作造成了革命性的影响,都对大众读者的思维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无论介质和媒体怎样变化,大众阅读行为都不会消失,媒介形态变迁的最终结果也是停留在怎样更好地服务和满足于大众对阅读的种种需求上来。
传统学习方式是指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传统学习方式的主体是教师,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授,使学生获得概念、理论和方法。我们现在所进行的应试教育便是与传统学习方式紧密相连的,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甚至是部分大学都无一例外地使用这种学习方式。传统学习方式无疑使我们养成了比较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课上学生一直埋头做笔记、听教师讲课等。传统学习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结果,使学习结果能够被教师合理把握,但是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一旦脱离教师的监督和检查,便丧失了学习的能力和自制力。
在如今的数字化时代中,信息化学习方式应运而生。信息化学习方式是指借助信息技术进行的学习,即充分借助技术的作用力图实现在传统学习中不可实现的做法。信息化学习方式可以不用依赖教师的讲授与课本,而是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进行协作式、讨论式和自由式学习;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网络环境下进行学习;可自由选择学习内容。信息化学习方式使信息内容变得更加丰富、逼真和完整,数字化信息以各种方式刺激人的感觉器官,有利于人们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如果把学习过程解释为学习者对知识进行加工的过程,则信息化学习方式与传统学习方式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人们对知识加工理解的差异。众所周知,传统学习方式通常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则更多的是教师将考试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没有自我建构知识,没有加深理解。而信息化学习方式则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学习的内容,进行知识的建构,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加深。
1.2"数字化环境为大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持
如今已经进入信息时代,我们的生活都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渐发生着改变,信息技术的发生发展也促使教育界产生了一场深刻的革命。数字化的环境教学为大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协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创造了条件,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习提供了可能。
如今的大学生大都出生于信息时代,被称为“数字土著”。他们有很强的个性学习特征,通过网络接收的知识可能会超过从教师那里获取的,他们对学习环境的要求更加严苛,对于网络移动学习更为偏爱,希望能够随时随地进入网络从中获取知识。这种新型学习环境便导致了智慧学习环境的产生。马来西亚学者Chin(1997)认为,智慧学习环境是一个以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为基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且具备以下特征的环境;可以适应学习者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学习能力;可以为学习者终身学习提供支持;为学习者的发展提供支持。由此可见,智慧学习环境是能够适应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能够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能够将现实世界与虚拟空间相结合,学习者借助增强现实技术、物联网技术等能够更好地感知真实世界。
数字化的学习环境能够更容易的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能够改变学生个体封闭式学习倾向,培养学生与人交流、沟通、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合作性、创新性,学生能够更加轻松自如地进行知识的建构。
2"信息化技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2.1"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网络、手机媒体等新媒体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使得信息传播的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传统的单向传播转变为新式的多向传播,教师不再是单一的信息传播者,学生也不再是单一的信息接收者。随着信息传播的交互性不断提高,学生能够以更便捷的方式接收和发布信息,从而显著提高学生学习方式的主动性,使得学生在教学交流过程中的学习主体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
2.2"强化了学生学习的选择性
在信息化条件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网络平台,实现了不同媒介平台之间的信息共享,提高了信息的开放性和可选择性。在这一背景下,学生可以突破传统课堂和教材教辅的局限,通过计算机、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等随时随地登录各类电子平台,获取自己所需的学习信息。这使得学生对知识获取渠道和方式有了明显的增长,能更便捷地筛选和整合各类信息。
2.3"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打破了权威化、单一化的信息传播渠道,学生不再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成为信息的接收者和传播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以往的“被动式”,其学习参与显得更为主动化,能够更自主地融入学习之中,成为学习信息的主动生产者、传播者,有利于信息化学习效率的提高。
2.4"发挥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学生学习方式的主体性、选择性、自主性有所提高后,其创造性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挥。在信息条件下,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在网络平台上建立个人空间和平台,并在个人空间平台上记录自己的学习生活,自主发布自己对学习、时事等的看法。这将凸显学生的个性,激发他们学习方式的创造性,为学生创造能力的锻炼提供重要保障。
3"信息化技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需求
3.1"新旧学习方式之间的衔接需求
新旧学习方式的衔接一直是教学引导的重点,学生在学习环境改变时需要调整学习方式,而这一环境的改变不仅包括学生的年级上升和知识积累,也包括学习条件的改变。在信息化的学习条件下,学生搜索学习资源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质书本和教师口授教学,可以通过计算机、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等电子工具,在各个平台上搜索学习资源,解答学习难题。可见,学生的信息化学习已经逐步突破课堂学习,渗透到学生的整个生活之中。但不少学生对其新旧学习方式的变革缺乏重视和认知,导致学习方式落后,难以适应新时期的学习需求,有待教师的引导。
3.2"群体学习方式内部的合作需求
在现代化的信息条件下,学生之间的学习更为强调信息的分享和交流,学习方式的群体性与交互性更为显著。学生们在日常学习,尤其是课后小组的分工合作活动中,可以借助大众化的信息交流平台进行信息互动,形成互动性的学习沟通渠道。面对这些便捷化的学习渠道,学生需要进一步调整群体内部的学习方式,建立良好的学习合作和学习竞争关系,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
3.3"终身自主获取知识的学习需求
学生的学习成长是一个长远的、终身的过程,教师无法一直向学生灌输知识和进行引导。尤其是在信息化条件下,信息更新速度迅猛,学生更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从外界获取学习信息,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才能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获得有利的发展空间。因而,学生的学习方式需要进行变革,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形成自主性、终身性的学习意识和能力,以更好地掌握学习自主权,适应信息时代的变化。
4"信息化条件下教师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引导
在信息化条件下,教师应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新旧学习方式之间的衔接,并形成群体化、终身化的学习方式。教师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4.1"建立积极的信息化学习氛围
建设良好的学习“软”环境是引导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特点并转变学习方式的重要基础。教师可从这三个方面建立积极的信息化学习氛围:一是结合学情建立信息交互平台,并提供具有权威性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信息基础。二是建立具有多元性的教学模式,并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和自主化。在信息条件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教师讲授、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不同的教学模式,同时引导学生善于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学习交流和信息搜索,提高对数字化信息的利用程度。尤其是在学习资源的搜索上,教师应引导学生改变以往遇到学习问题就问教师、翻书本的传统学习方式,转向信息化搜索,如在百度知道等平台上提问,与网友进行知识交流和探讨等。这将激活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使得学生更深入学习活动中,形成符合自身学习习惯的学习方式。三是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在信息化条件下,越来越多的学生过分依赖网络交流而忽视现实交流,导致群体人际关系淡化,不利于学习方式的良性转变。教师应积极组织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合作交流的频率和深度,为群体学习方式内部的合作奠定基础。
4.2"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学习支持体系
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以及学习习惯等有所不同,对待信息化技术的掌握程度也存在差异,因此他们在转变学习方式时容易出现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教师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学习支持体系,为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支持。学校和教师在这一支持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对数字化信息的辨别、筛选和整合能力,避免支持体系脱离学生的学习实际。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应对学生进行适度的帮助和引导,尤其是避免教师对学生指导过少或控制太多等情况的出现。教师可通过信息化学习平台对学生进行引导,并以解答疑惑、评价学习进度、给予学习点拨等方法,帮助学生转变学习习惯和方式,提高学习能力。
4.3"结合信息化学习条件调整教学任务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者与环境进行交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将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逐步转化为一种内在的知识。所谓的新知识实际就是知识结构的重组,而这个重组的过程需要教师的引导,尤其是在新旧学习方式衔接的过程中,更需要教师调整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步适应信息化学习条件下的趋势。此外,教师还应结合学习情况和课程教学目标等,设计具有价值性的信息化学习任务,并对任务进行细化,引导学生在进行任务的过程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学校应该加以鼓励和支持,在各年级、各学科中组织教学任务设计小组,结合信息化教学条件对教学任务进行系统的调整,引导学生更好地转变学习方式。
结语
总的来说,在信息化条件下学生需掌握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善于利用各类信息平台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应对学生学习方式进行积极的引导,建立积极的信息化学习氛围和完善的信息化学习支持体系,并结合信息化学习条件调整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形成具有高度主体性、自主性、创造性和选择性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何克抗.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改革——关于ME命题的论证(一)[J].管理信息系统,2001(5):39.
[4]翁伟斌.论工业4.0时代高职教育教学改革[J].江苏高教,2017(5):9094.
[5]黄荣怀,江新,张进宝.创新与变革: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焦点[J].中国远程教育,2006(4):5258+80.
[6]汪明,张睦楚,刘力宛,等.浅谈信息化条件下中小学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2):2728.
[7]褚宏启.核心素养的国际视野与中国立场——21世纪中国的国民素质提升与教育目标转型[J].教育研究,2016(11):818.
[8]彭玲.地方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大学教育,2014(10):1315.
课题:全国轻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结项课题(编号:QGJY2022132)
作者简介:王明超(1984—"),男,汉族,江苏宜兴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软件技术、网络性能分析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