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语文教学当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此,在开展思辨性阅读时需要借助“阐明”策略发展学生的思维。以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狐假虎威》为例,可通过演绎陌生词语、典型画面、相似情节,让语言感受生动化、语言积累立体化、语言含义切身化,发展思维的形象性;通过解说本能反应、角色表现、事件脉络,把握实践选择逻辑、行为表现逻辑、事情发展逻辑,培育思维的逻辑性;通过故事与故事、故事与历史、故事与现实的类比,阐明意义,聚焦思维的深刻性。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思维发展;阐明;低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中指出,低年级要“大胆提出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阅读、观察、请教、讨论等方式,积极思考、探究,乐于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就阅读教学而言,理解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一书认为,理解是多维、复杂的,可分为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和自知六个侧面。[1]其中,“阐明”是指演绎、解说和转述,从而提供某种意义。在低段思辨性阅读中运用“阐明”策略,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助于他们解决问题,发展思维。下面结合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狐假虎威》一课,谈谈具体的操作过程。
一、在演绎中阐明语言,发展思维的形象性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为此,教学中可借助对陌生词语、典型画面、相似情节的演绎,阐明语言,让文字变得可视可感、可亲可爱。
(一)演绎陌生词语,让语言感受生动化
《狐假虎威》中,对于“骨碌碌一转、摇头摆尾”等比较形象的词语,学生容易借助动作演示掌握词义。然而,对于“扯着嗓子问”中的“扯”这类词语,学生就难以理解了,不知道为何有多种词义,在课文中到底是什么意思。为此,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让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不断积累理解陌生词语的经验。如有的教师在引导学生体悟“扯”字时,让学生先联系生活实际,交流“扯”字的一般意思:扯破——撕破;扯着衣服不放——拉;拉拉扯扯——拉住不放……然后,让学生猜测:“扯着嗓子问”中的“扯”字和上面的哪个意思一样呢?学生会发现似乎哪个都不符合。接着,教师引导他们想象:狐狸被老虎抓住后,搬出老天爷来吓唬老虎,一定会装出很生气、很严肃的模样。为了显示自己的了不起,它还得装作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样子。这样的角色说话,一定很大声,也会拉长语调。[2]
(二)演绎典型画面,让语言积累立体化
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指出,好的情境借助于文本本身,一个大单元完整设置一个情境。由于《狐假虎威》一课临近元旦,教师可以紧紧围绕“元旦会演课本剧”这一情境进行教学。表演时,“老虎跟着狐狸朝森林深处走去”这一片段是难点。狐狸的“神气活现”与老虎的“半信半疑”不能成为哑剧。那么,狐狸怎么做才不会露怯?老虎会怎么试探他?学生结合生活中公鸡率领一群母鸡的神气样、小偷东张西望的慌张样,配上自编台词、动作,顿时演得像模像样。
吴忠豪教授认为,抓好“语言经验积累”,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只有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词语勾连起来,把静态的文本语言和动态的动作勾连起来,让语言立体化,才能最大程度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表达经验。
(三)演绎相似情节,让语言含义切身化
成语有本义和引申义。教学时要让学生不仅理解“狐假虎威”的本义,还能理解引申义以及在生活中进行灵活运用。要想理解“狐假虎威”的含义,课文中有“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可以对应。为了阐明词义,教师可以引用课文中的“老天爷派我来做你们百兽的首领,你吃了我,就是违抗老天爷的命令”,之后出示“狐假天威”,并举例:“同学们又开始吵闹了。作为值日班长的我,大叫一声:‘再吵我就把名字记下来告诉老师。’同学们知道我说到做到,生怕被老师责罚,顿时安静下来。”由此引导学生发现例子中“值日班长借着老师的威风”,可以说成“生假师威”。学生发现,其实这里也可以说是“狐假虎威”,这时候的“狐”不再指狐狸,而是指“值日班长”,“虎”也不再指老虎,而是指“老师”。随之,学生可以根据生活经验,模仿说说“儿假母威、孙假祖威、狗假人威(狗仗人势)”等。
二、在解说中阐明事件,培育思维的逻辑性
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解说行为、事件背后的逻辑,阐明并学习寓言故事中人物的思维方法,可培育学生的思辨能力。
(一)解说本能反应,在明显反差中关注实践选择逻辑
对学生来说,学习语文不能仅仅停留在文本阅读中,还要善于发现文本的现实价值。如在教学“狐狸眼珠子骨碌碌一转,扯着嗓子问老虎:‘你敢吃我?’”时,很多教师会直奔狐狸的“机智”。但扪心自问,一般遇到危险是“扯着嗓子”重要,还是“你敢吃我”重要?毋庸置疑,会说“你敢吃我”的永远只是少数,利用好“扯着嗓子”的本能反应才是第一位的。
什么是本能?教育心理学认为,本能是指人先天的、在物种演化过程中形成并以遗传方式传递的、不学而能的行为或行为模式。弗洛伊德、詹姆斯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源于本能。在设计本环节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实践中的选择逻辑,先出示词卡“扯着嗓子”,让学生从本能出发,演练遇到危险喊“救命”,再聚焦“骨碌碌一转”与“你敢吃我”,在一遍遍的朗读中,体会狐狸的智慧,感受狐狸的威吓力。
(二)解说角色表现,在心理揣摩中明确行为表现逻辑
《狐假虎威》中有两位主人公:狐狸和老虎。“老虎一愣、被蒙住了”这些表示老虎神态的语句让低段学生奇怪:这只老虎与以往故事中威风八面的老虎很不一样。教师可在教学“老虎一愣”这一句时,引导学生先揣摩老虎的心理,再解释“一愣”,最后读好老虎的台词。这样三步走,可让学生明白老虎突然面对狐狸的威吓,一下子蒙了,从而理解老虎的“一愣”为后面老虎“被蒙住了,松开了爪子”做好铺垫。之后读到“被蒙住了”时,学生马上理解老虎被狐狸吓得完全呆住了,甚至松开了爪子。
教师再择机提问:“狐狸为什么不逃跑?”学生能够理解狐狸当时处在危急的环境中,一旦逃跑只有一个下场,就是被老虎识破伎俩,再次被抓住,绝无幸免。教学中教师需要围绕学生的困惑、问题,让学生学着揣摩角色心理,给出自己的理解。
(三)解说事件脉络,在前后联结中把握事情发展逻辑
在教学《狐假虎威》第二课时的时候,教师可以抓住课后第二题中的“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大摇大摆”五个词进行设计。
从第一至第六自然段中,学生已经感受到老虎的神态和动作,如“老虎一愣”“老虎被蒙住了,松开了爪子”。读到第七自然段的“东张西望”时,文本的逻辑能够让学生体会到老虎是如何从震惊、怀疑到半信半疑的,并且把老虎的内心想法表现出来。
如何抓住核心词“神气活现”?教师可以借助文本信息的关联性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研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而言,可以让学生关注狐狸的表情和动作,抓住文本内在逻辑——先是“摇了摇尾巴”,再是“摇头摆尾”“大摇大摆”,由此感受到狐狸逐渐“神气活现”,进而演出狐狸得意的神态。在教学中必须爬梳细节,找到核心,然后就此展开思考分析。
三、在类比中阐明意义,聚焦思维的深刻性
在教学中通过故事会、辩论会、座谈会等多样形式,借助类比阐明文本与历史、现实的异同,可促使学生的思考逐步从肤浅走向深刻。
(一)故事与故事类比,可通过“辩论会”丰满人物形象
在低段学生的印象里,老虎是丛林之王,处于食物链的顶端。狐狸在很多寓言、童话中是狡猾的代名词,如《狐狸与葡萄》《狐狸与乌鸦》。那么,《狐假虎威》中的狐狸也是如此吗?对此可以举行狐狸形象辩论会,辩一辩《狐假虎威》中的狐狸是狡猾还是机智,开展“狐狸这样的‘聪明’到底好不好”大讨论。[3]再结合《咕噜牛》的故事、战争中的三十六计来阐明狐狸行为的正面性,让学生认识到为了自身生存且没有妨害他人,狐狸无可厚非。
(二)故事与历史类比,可通过“故事会”深入理解行为
《狐假虎威》最早出自《战国策·楚策一》。当时楚国最强盛,北方各国都宣称惧怕楚国边防大将昭奚恤。楚宣王(也称荆宣王)听说后感到奇怪,便问朝中大臣究竟是为什么。一位名叫江乙的谋士杜撰了“狐假虎威”的故事,强调各诸侯国怕的并不是昭奚恤,而是楚宣王的权势。
在分析这个故事之前,必须先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战国时期,大臣可以比较自由地选择在各个国家做官。而江乙原本是魏国人,与昭奚恤的关系一直不和睦。他用“狐假虎威”比拟,企图挑拨楚宣王和昭奚恤的关系。在教学中,可适当地对故事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对《狐假虎威》这则古老的寓言有新的理解。
(三)故事与现实类比,可通过“座谈会”明晰价值取向
《狐假虎威》是虚构的故事,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要引导低段学生从故事中发现意义,联系生活,展开思考。教师可以“生活中如果有狐狸这样的人,借着别人的威风来吓唬大家,你会喜欢他吗?”“作为狐狸(或老虎),经过这件事情,你会怎么做?”为话题,组织召开座谈会,延伸本课价值。这样,让学生从多维度感受了狐狸的形象,批判性地把握了聪明和狡猾的本质区别,既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又注意到了健康的价值取向。[4]
综上,为了在低段落实“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师需要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感悟生活,在分析、比较、综合、演绎中充分“阐明”,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威金斯,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M].闫寒冰,宋雪莲,赖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94.
[2]沈红霞.读出词语的“新鲜感”:以统编本二年级上册《狐假虎威》教学为例[J].小学语文教学,2020(8):28-29.
[3]盖鸾英.学习任务群理念下的单篇文本教学探索:以二上《狐假虎威》为例[J].小学教学设计,2022(34):26-27,37.
[4]魏本亚,刘文琪,刘春,等.于永正经典课例评析:低中年级阅读教学卷[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6:55.
(1.浙江省瑞安市教育发展研究院
2.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黄坦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