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经济学》课程思政案例实施

2024-08-23 00:00:00李爱华
经济师 2024年8期
关键词:工程经济学案例分析课程思政

摘 要:《工程经济学》作为融合了工程技术、经济管理与决策分析等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课程,蕴含了丰富的思政内容。针对当前大三、大四学生中存在的对《工程经济学》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通过引入案例分析法,同时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通过《工程经济学》课程思政案例的实施,不仅实现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更为新时代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工程经济学》 案例分析 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8-190-02

一、引言

教育领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战略部署不仅为高等教育指明了方向,也对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工程经济学》课程涉及工程技术、经济管理与决策分析等多学科知识的交叉领域,如何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既具有扎实专业技能又具备高尚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工程经济学》教学内容广泛涉及项目投资决策、成本效益分析、风险管理等关键领域,是培养学生经济思维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重要工具。然而,传统的《工程经济学》教学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伦理道德观念以及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引导与培育。因此,探索《工程经济学》课程思政的实践途径,实现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对于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工程经济学》在课程思政教改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单永娟等[1]强调了《工程经济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系统性思政教学设计。黄旭等[2]构建了以CDIO教学理念为指导的渐进式思政体系,并通过案例驱动教学模式实现《工程经济学》课程思政实现路径。刘诚斌[3]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为例,探索了思政元素与《工程经济学》课程知识点的有效结合方法。崔宝霞等[4]和邵文帅等[5]则分别提出了《工程经济学》课程思政改革设想和教学探索,强调了思政元素挖掘与教学内容融合的重要性。高丽丽[6]探讨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内容和教学实践,以《工程经济学》为例展示了思政元素的融入效果。徐菁[7]在新工科背景下,设计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经济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突出了创新创业意识和家国情怀的培养。这些研究为《工程经济学》课程思政的进一步升华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二、《工程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过程中,发现大三、大四学生面对专业课,以及升学就业的问题,认为《工程经济学》课程不重要,存在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状。为此,需要深刻反思并创新教学方法,将理论联系实际与课程思政巧妙融合,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首先,要避免传统教学中“填鸭式”的理论灌输,转而采用案例分析法,选取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贴近实际的项目作为教学案例,让学生运用工程经济学原理,解决问题,让知识“活”起来,不再枯燥无味。同时,积极响应“大思政课”的号召,将课程思政融入《工程经济学》的教学之中。通过讲述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高科技产业发展背后的经济决策案例,展现工程经济学在国家战略、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不仅不会弱化课程知识的传授,反而能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解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积极性[8]。总之,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为改变学生对《工程经济学》课程学习态度提供了途径。

三、《工程经济学》课程思政案例分析

(一)技术与经济的关系

在《工程经济学》课程中,技术与经济的相互关系是一个重要内容。通过电影《我不是药神》这一案例,探讨药品定价、市场准入、政策调控以及社会责任等方面的问题,将这些内容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形成具有教育意义的案例分析。

《我不是药神》通过讲述一位普通人为患者代购廉价仿制药的故事,揭示了药品定价机制背后的经济逻辑和社会问题。药品之所以定价昂贵,通常与研发成本、专利保护、市场需求等因素有关。然而,这种定价策略往往导致普通患者难以承担,引发道德和伦理的讨论。影片中,仿制药的出现似乎是解决高药价问题的出路,但其实仿制药并非真正的天使。这反映了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平衡的多方利益。国家通过将抗癌药纳入医保目录、实行零关税、降低增值税等措施,体现了对人民生命健康的高度负责。这些政策不仅降低了药品价格,更保障了用药安全。通过本案例,学生可以感受到国家政策对民生的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同时,案例分析也有助于学生提高问题分析能力,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作为工科学生,应从本案例中学习到在技术发展和经济活动中,需要考虑的不仅是成本和收益,更应关注社会责任和伦理道德。学生应端正做事态度,树立良好的职业观念,未来在不同岗位上发挥自身价值,为解决我国面临的技术与经济问题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我不是药神》作为《工程经济学》思政案例,不仅展示了技术与经济的相互作用,更强调了在这一过程中国家政策、社会责任和个人道德的重要性。通过本案例的分析,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工程经济学的原理,同时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为成为新时代的高素质工程人才打下基础。

(二)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在数字化浪潮汹涌的今天,互联网消费已经非常普及,“校园贷”以其诱人的低门槛、零首付、简便的申请流程,悄无声息地席卷了大学校园,为众多学生编织了一场看似光鲜实则危机四伏的经济梦魇。这些借贷产品,看似暂时缓解资金压力,却往往将学生们推向了难以自拔的债务深渊。一旦踏入这片雷区,未能如期偿还贷款,紧随其后的便是暴力催债与取消学籍的恐吓。这高额债务的实质,正是通过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关系,被无形地放大至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在《工程经济学》的课堂上,以校园贷为鲜活案例,深入剖析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微妙关系,不仅能够让复杂的经济概念变得生动易懂,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警惕心。它警示我们,名义上的低利率往往只是迷惑人心的幌子,实际利率才是衡量借贷成本的真实标尺。因此,对于正值青春年华的大学生而言,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远离校园贷的诱惑,是维护自身财务健康、促进心理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这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起良好的理财习惯,量入为出,理性消费,拒绝盲目跟风与奢侈浪费。同时,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对个人信息严格保密,对高息借贷保持高度警惕,避免成为不法分子的猎物。

将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教学融入思政课程,不仅是对课程知识的深化,更是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考与讨论中深刻认识到校园贷的危害性,学会用理性的眼光审视金融市场的纷繁复杂。同时,弘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他们的职业生涯和人生道路铺设坚实的基石。

(三)工程项目的不确定性分析与风险决策

在《工程经济学》课程中,不确定性分析与风险决策的实践意义不容忽视。高镇同院士的科研历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思政教育案例,该案例展示了科学探究精神与社会责任的融合。20世纪50年代英国彗星号客机的解体事件,作为航空史上的重大不确定性事件,对航空安全领域构成了严峻挑战。1970年,我国直5飞机发生重大事故。这些事件不仅引发了公众对航空安全的广泛关注,也坚定了高院士的科研方向。周恩来总理对直5飞机事故做出指示,强调要深入分析事故原因、全面评估风险的必要性,体现了在不确定性环境下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性。高院士的研究工作,始于对航空事故的深刻反思,通过对飞机疲劳问题的系统研究,揭示了延长飞机使用寿命的潜在规律。其研究成果显著提升了飞机的安全性与经济性,将某型号飞机的使用寿命从2000小时延长至3000小时,仅此一项就创造了逾百亿元的经济效益。这不仅彰显了不确定性分析在实际应用中的巨大潜力,更凸显了在面对不确定性和风险时,科学决策的重要性。本案例启示我们,在《工程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风险评估决策能力。学生应学习高院士勇于探索真理、寻找规律的精神,运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以创新思维解决问题,同时,也应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高镇同院士的案例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不确定性分析与风险决策的案例,也强调了作为工程师在面对复杂工程问题时,应具备的科学态度、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四、《工程经济学》课程思政融入方法

课程思政的融入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工程经济学》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其思政教育的融入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更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下是几种有效的课程思政融入方法。

(一)摆正心态

首先,教师需要摆正心态,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不要有畏难心理。在教学过程中,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到专业知识的传授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思政教育的力量,提高学习热情。

(二)案例贴近生活,与时俱进

将工程经济学理论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让学生感受到工程经济学的实际应用价值,教师还应紧跟时代步伐,引入最新的经济政策、市场动态等,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政认同。

(三)课程思政的切入方式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雨课堂的弹幕功能,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加强师生互动。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讲解,可以是正面的榜样案例,也可以是反面的警示案例。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工程经济学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和重要性。还可以选取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影视作品,如纪录片、电影等,通过影像资料展示工程经济学的实际应用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通过上述方法,可以有效地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工程经济学》课程中,不仅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更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五、结论

针对《工程经济学》教学改革,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通过案例分析法,如《我不是药神》影片,探讨技术与经济、社会责任的关联,使学生深刻理解课程意义和重要性。结合校园贷的案例,讲解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潜移默化地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在工程项目的不确定性分析与风险决策部分,结合高镇同院士科研历程,展示风险决策中的科学探究与社会责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这些实践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还使他们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了思想政治素养和伦理道德观念。使学生认识到,工程经济学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服务社会、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最后,对如何合理地切入《工程经济学》的课程思政,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未来,还需要持续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与方法,确保《工程经济学》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 单永娟,都沁军,邢秀青,等.“工程经济学”课程思政教改设计与实施路径研究[J].河北地质大学学报,2023,46(02):128-134.

[2] 黄旭,郑长娟.“工程经济学”课程思政实现路径和案例研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23,35(04):118-123.

[3] 刘诚斌,张健,付天新.“工程经济学”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为例[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22,36(03):5-11.

[4] 崔宝霞,陈小娟.《工程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设想[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22):59-60.

[5] 邵文帅,陈沫,于海龙,等.工程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投资与合作,2022,(01):160-162.

[6] 高丽丽.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以工程经济学课程为例[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23(02):130-134.

[7] 徐菁,孙焱焱.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实践[J].安徽建筑,2023,30(12):121-122.

[8] 王丽花.财经类专业教学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路径分析[J].经济师,2024(06):198-199.

(作者单位:盐城工学院 江苏盐城 224001)

[作者简介:李爱华,博士,讲师,研究方向:评价与决策。]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工程经济学案例分析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项目驱动的《工程经济学》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价值工程(2016年35期)2017-01-23 18:10:45
《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父亲缺失案例分析
科教导刊(2016年27期)2016-11-15 22:20:10
冷库建筑火灾特点及调查方法研究
科技资讯(2016年18期)2016-11-15 20:46:09
《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优化设计
价值工程(2016年29期)2016-11-14 02:15:33
《工程经济学》中PPP净支出项目折现率确定算例分析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9:32:37
让语文课堂评价语绽放异彩